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2024-06-11 14:23:25单明祥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盐河乡土活动

摘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理实践知识、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品格三方面内容。乡土地理教学具有极强的地方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以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圆梦运盐河之生态环境保护”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可行性论证、地理实践活动目标设定和地理实踐活动过程设计。在活动实施中,教师需要聚焦活动目标,提高活动质量,组织实践探究,实现学以致用,拓展延伸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2006603

一、地理实践力的概念与意义

(一)地理实践力的概念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等地理实践素材,开展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地理定位和交通出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具备的综合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由三方面内容构成,即地理实践知识、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品格。

地理实践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中所积累的地理知识,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基础。地理实践能力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主要包括地理绘图和制作能力、地理观察与调查能力、地理实验和地理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地理实践知识和地理实践能力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观察、可评价,属显性素养。地理实践品格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素养,难观察和描述,属隐性素养,是顺利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

(二)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激发兴趣,丰富地理实践知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取地理实践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深切的体验,加深学生对地理实践知识的理解。地理实践活动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这样有助于学生用地理眼光认识地理环境,使学生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

第二,有助于学以致用,提升地理实践技能。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是地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养成解读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习惯,运用适当的地理实践方式完成实践任务,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有助于情境教育,培养地理实践品格。地理实践力是一种行动意志和能力,不仅包含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能力,还包括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科学精神、意志品质。借助鲜活的教学情境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感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在活动探究中锻炼意志品质,培塑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具有极强的地方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笔者以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圆梦运盐河之生态环境保护”为例,详细阐述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一)地理实践活动可行性论证

为提高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科学性,教师首先要对活动进行可行性论证。具体来说,教师要深入研读“地理新课标”,明确地理实践活动选题的缘由、目的、背景、内容等;同时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学情,通过访谈等方式收集其他教师关于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然后,教师应结合典型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案例,分析活动中易出现的问题,确保地理实践活动高质量开展。

本次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选题是“‘圆梦运盐河之生态环境保护”,缘起运盐河曾是南通市通州区对外交通主要通道,水运繁忙,兼具灌溉、排涝等功能,被誉为通州“母亲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运输发生变化,运盐河运输功能不断弱化,城区运盐河出现富营养化、河道於塞等问题,沦为市民口中的“怨河”。近年来南通市通州区着力于开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整治工程,打造“人水和谐、宜居水乡”生态环境,规划中的运盐河将被赋予新的功能。运盐河距离学校最近处约200米,学生对运盐河及其附近的环境较熟悉。运盐河两岸有较多社区,人口密度大,公众对运盐河整治关注度高,有利于教师组织本次地理实践活动。参与本次地理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探知欲,思维活跃,具备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这是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圆梦运盐河之生态环境保护”地理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地理实践活动目标设定

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是巩固学生已学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地理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养成生态文明意识,能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形成人地协调发展观。基于此,本次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研究运盐河生态环境的素材,同时通过转绘大比例尺城区运盐河分布地图,引导学生探究运盐河功能的转变成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提炼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知识掌握与技能培养实现有机结合。(2)通过实践活动,让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引导学生参与绘图、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宣传等环节活动方案的设计,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会生态环境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技能。(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三)地理实践活动过程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制定地理实践活动方案,科学设计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创新应用能力。教师要精心安排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过程,帮助学生从地理学视角认识自己的家乡,聚焦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本次地理实践活动包括社會调查、野外考察、实验等环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城区运盐河功能的历史演替,实地观测城区运盐河水系特征,考察、研究城区运盐河生态环境现状,对城区运盐河环境整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参与运盐河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宣传活动等。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聚焦活动目标,提高活动质量

教师聚焦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和目标,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环节,让学生熟悉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流程,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有助于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

1.收集素材。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平均分组,要求各小组利用文献资料、公共媒体资源等收集有关运盐河的文本、图片、视频等实践活动素材,全面了解城区运盐河的功能演变过程。

通过素材准备,学生能多视角地了解城区运盐河的前世今生,并能简单地描述运盐河功能演变过程,有利于加深对运盐河功能历史演变的认识,培养自主筛选素材的能力,为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储备必要的知识。

2.绘制地图。教师引导学生查阅《通州区行政地图》《通州区城区地图》《通州区水系图》及相关电子地图,组织各小组绘制运盐河城区河段分布图。各小组研讨绘图方案,选取适当比例尺,设计图例,按照要求制作地图。教师对各小组的绘图情况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进一步指导各小组完善地图绘制。

通过小组合作绘图,不仅培养学生绘图技能,巩固了已学地理知识,还让学生初步掌握城区运盐河的基本水系特征,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达到“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学生地理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同时为后期实践活动的开展做了知识储备。

(二)组织实践探究,实现学以致用

教师要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督促学生按照实践活动流程完成预设任务。在此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即运用已学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问卷调查。教师应该参与制定问卷调查方案,提醒学生在调查中应注意的事项,如调查路线、地点、时间选定,如何有效采集调查样本等。在完成调查后,教师要引导小组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并为后期开展运盐河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提出参考建议。

参与设计问卷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实地调查能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区、街道,不仅能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还能培塑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实地考察。教师拟定实地实践考察方案,对考察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各小组探讨考察活动的具体内容,制定详细的考察计划。在实地考察环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运盐河的水文、水系特征,记录运盐河城区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实验对取样河水水质进行评估,探究水质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教师应组织小组分享考察活动成果。

通过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掌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拓展延伸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应与地理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这样可以让课本知识“活”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懂得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此外,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实践活动的资源,将实践活动进行拓展延伸,丰富活动内涵,助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1.专家讲座。教师可以邀请南通市通州区水利部门、环保部门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理解运盐河整治的必要性。学生聆听专家报告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专家互动交流,思考城区运盐河生态保护和环境问题整治措施方面的问题。

通过专家引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探知欲,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践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实践品质。

2.公益宣传。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策划“运盐河生态环境保护”公益宣传活动,设计宣传标语,制作并分发公益宣传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橱窗展示,与同学分享实践活动成果,并开展“运盐河生态环境保护”专题黑板报评比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公益宣传能让学生对运盐河有更全面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提高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单明祥,通州区实验中学,江苏 南通 226300)

参考文献:

李森田.探究提升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校外教育, 2018(4):9498

荣文秀,霍建忠.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2:17.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盐河乡土活动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海西盐河古今谈
连云港文学(2023年1期)2023-09-02 13:31:35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淮安盐河街道强基固本保平安
乡土中国
忆故人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淮北盐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