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彦波
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荆河街道滕西中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评一致性”新课堂改革精神的指引下,积极践行生本教育理念,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强。在“双新”视域下,学校提出“适性教育、扬长教育”的理念,确立“把学生放在学校舞台中央,让每一个个体都充分发展”的办学思想,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教师专业资源,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正确价值观。
聚焦育人目标,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学校在学期开始之前组织教师编写、修订各学科的教学纲要,整体设计学科学习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形成“滕西中学课程纲要汇编”,实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作业评价与考试评价的“教学评一致性”目标,确保国家规定课程有效落实。
强化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充分挖掘教师与社区资源,积极寻找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渠道,开发校本课程科目。校本课程规划由学校课程中心负责整体设计,学科教师负责具体编制开发。按照编制课程纲要、申报审核、公示招募、课程实施、评价改进的模式,对于特色校本课程成熟一门、开设一门。学校现已形成涵盖学科拓展、人文艺术、科学探究、劳动技能、体育健康、研学实践6大类20多门特色校本课程。“墨之舞”书画课程、“滕之韵”阅读课程、“歆之语”手语课程、“春之声”合唱课程、“智联社”创客课程等个性化课程也不断诞生,为学生提供了可自主选择的“课程超市”。
全力保障课程实施。学校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在学期之初制定课程方案、开设计划,明确课程教师、课程内容、课程场所、考核办法等,满足特色课程所需教学资源。把校本课程教学纳入教师工作统计和特色教学奖励,学期末进行校本课程评比活动,学校对教学效果突出、师生反馈优秀的课程授予“精品课程”称号,对在各级各类评比活动中获奖的课程教师进行表彰。学校积极争取社会资源,聘请各界社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进一步丰富学校课程。
聚焦教学目标,打造“教学评一致性”高效课堂
課程实施在课堂,课堂是课程的主阵地。学校坚持“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重构课堂文化”的课改思路,使课堂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打造民主、平等、和谐的高效课堂。
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课堂更高效。学校依据“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立足实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五环节三评价”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旨,以贯彻“以生为本”思想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为目标,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学校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进行板块化设计,包括预习展示、目标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测试五个基本环节以及预习评价、过程评价、课堂评价三种评价方式。教师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在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并分组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独立、高效地完成了自学,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或提出想要共同讨论的问题。这一环节是思维的碰撞、才智的展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探究动力。
“一课一研”,让课堂设计更优化。学校实行“学科教师半天无课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研究。研讨会由分管领导组织,备课组长主持,主备教师主讲,研究论证课堂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在目标确定与叙写、学习任务设计、评价量规与评价设计、思维导图确立等核心要素方面组织教师充分交流,不断反思精进,完善教学设计,共同打造达标课堂。相同备课组的教师集中办公,在办公室随时进行研课讨论,打磨课堂教学设计,助力高效课堂建设。
教学评比,让课堂组织更优化。为有效推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改革走深走实,学校实施课堂教学素养提升工程,开展学科主任论坛、教学领导者论坛、教学名著品读分享等活动,提高学科主任、骨干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使其在学科团队中真正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开展全员性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比赛,提升教师的教学目标叙写能力;开展名优教师立标课、骨干教师研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全员性达标课等系列达标练课活动,课后教师及时点评、研讨交流,提出改进建议,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教师的课堂设计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聚焦学生发展目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转化、自我发展。为此,学校努力改革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探索建立“唤醒、激励、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五环三评价”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包含预习评价、过程评价和达标评价。该模式的优势主要是在学历案的编写中实行教学评价逆向设计,将课堂评价前置于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围绕评价任务进行设计,从而让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这要求教师突出课堂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探究学习的深度、创新思维的高度进行及时反馈与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发展评价注重内容多元化。多把尺子评价学生,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学校开展各项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学校每星期评选不同类别的“每周之星”,每学期评选十多种“校园之星”,在升旗仪式、各种活动上对学生进行表扬表彰。多元评价机制的建立,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多元的视角看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学生,创设一个能够使学生发挥特长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综合评价注重主体多元。学校形成了“1551”阳光评价体系。第一个“1”指一个目标,即阳光学子;第一个“5”指五个维度,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体质健康、艺术审美和劳动创造;第二个“5”指五级评价,即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述评、学科老师述评、班主任述评;第二个“1”指学校形成学生综合发展评价。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收获,让学生结合自身特征,主动寻求提高。家长述评、学科教师述评、班主任述评,要注重评价学生的闪光点、提升点。学生综合发展评价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自我发展。
聚焦课程教学改革,师生共同成长
课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专家讲座、外出学习、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等途径,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学校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一课一研、观摩赛课等课改实践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化、科学化教学水平。学校现有市县级名师、能手、骨干教师46人,60余人次获省市级优质课奖项,90余人次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
学生的尽情发展是最大的进步。学生在学校搭建的大舞台上展现自我,其个人兴趣、学习情感、优秀思维品质得到养成和锻炼,创新精神在和谐愉快的师生互动中不断生成。在“滕州市2023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有556名学生上传了小发明、科幻作品等,参与学生人数和获奖人数均居全市初中学校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