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柳
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变成中小学的一门课程,无疑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让人印象深刻的亮点和变革之一,而“任务群”“主题化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也是新课程方案提出的重要概念和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所以,劳动任务群的主题项目式实施与评价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话题和课题。以下分享笔者在这一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大概念”理解劳动任务群,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美国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等人曾将概念由低至高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主题事实、概念、概括、原理和理论”。而大概念则是表达关系和意义的概念,在概念层级中处于较高的位置,如概括和原理就是大概念。
劳动课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后,内容上共设置了三大类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又由若干个项目组成,分布在不同的学段和年级,具体内容如下——
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其中,“清洁与卫生”任务贯穿一到四年级;“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任务贯穿三到九年级;“整理与收纳”和“烹饪与营养”则贯穿整个九年义务教育期。
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其中,“农业生产劳动”和“传统工艺制作”贯穿九年;“工业生产劳动”和“新技术体验与应用”贯穿五到九年级。
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都是从三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
由于劳动任务群是对关系的表述,在概念五层级中处于概括的层级,所以是大概念。由此可见,大概念之“大”并不是指规模和内容上的大,而是指核心价值之大。就像劳动任务群一样,它在劳动教育中属于高层级和可迁移的核心观念,也代表了劳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思维范式,自然也就成为在劳动教育中占主导和核心地位的大概念。
用大概念理解劳动任务群,就是要从关系和链接的视角,以结构化和体系化的思路来理解劳动任务群。
从劳动任务群的纵向结构来看,可以发现其具有并列性、递增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所谓“并列性”,是指十个任务群之间的并列关系,如生产劳动包括的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并列性。
所谓“递增性”,是指每一个部分的任务群序列存在劳动难度的递增,如日常生活劳动从清洁与卫生到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再到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之间存在递增性。
所谓“综合性”,是指十个任务群之间往往不是割裂的,很多时候需要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开展大单元主题化教学。如服务性劳动中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之间可以进行整合,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的方式,从事一些现代服务业的劳动。
所以,劳动任务群的教学需要以结构化的思路和结构化的项目设计,整合劳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劳动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学习方式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学生获得“成长中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和经验”,达到“以劳化人”“以劳育人”的目的和追求。
从劳动任务群的横向结构来看,可以发现其由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年级四个阶段组成,除了不同年龄段应有可供选择的不同的学习内容,要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外,还要凸显以任务群让不同年龄段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育人功能。
“大单元”设计主题项目式学习,发展劳动核心素养
在劳动课程与教学上,如果把“单元”看成基于学生劳动认知规律、劳动核心素养和劳动知能逻辑体系建构中的最小教学单位,那么“大单元”就可以看成以劳动大情境、大主题为引领,以大任务、大项目为驱动,对劳动学习内容进行再分析、再整合、再重组、再开发和再拓展,形成由新的目标、情境、任务、活动和评价等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化单位。
在劳动任务群的建構上,虽然其设计已经超出了传统学科单元的概念,但我们仍然需要以“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视角,来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构建,合理确定劳动教育的大主题或大任务,科学设计劳动教学的全场景和全过程。
基于“大单元”设计的劳动学习,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主题项目式学习。因为劳动教育和主题项目式学习,都希望学生针对日常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社会、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等)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通过分工合作,建构个人的价值体系,形成对组织和社会负责、逐步独立自主的行为;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实践,花更多的时间针对他们感兴趣或者关注的领域发现问题、开展研究和解决问题;都督促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工作坊、团队、社群学习之中,以培养更具时代适应性和创造性的能力。
基于“大单元”设计的劳动主题项目式学习,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其中,在劳动意识方面,需要培养学生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正确价值观;在劳动伦理方面,需要培养学生指向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必备品质;在劳动技能、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安全意识等方面,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其创新创造、团队协作、预防事故和自我保护等关键能力。
怎样设计实施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劳动主题项目式学习呢?根据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的思考模型,我们可以做这样几个追问和回答——
劳动主题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对孩子成长有意义吗?只有源自孩子生活的真实的生成性主题,才对孩子成长有意义。
确立好了以劳动核心素养或者概念性理解为核心的目标了吗?只有确立好劳动的“新三维目标”——劳动新观念(形成大观念和强而有力、少而重要的概念性理解),劳动新能力(培养孩子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新知识(和观念建立了内在联系的活知识),才算确立了以劳动核心素养或者概念性理解为核心的目标。
设计了劳动项目的产品吗?只有和主题相适应、体现孩子概念性理解的产品,才是核心素养的外部表现,也就是所谓的真实表现性任务。
把劳动中长的、大的真實性表现任务,变成系列的探究性子任务并和活动相关联了吗?只有系列项目活动和子任务一个一个地开展,最终累积成项目产品,并和活动相关联,才能有序完成主题项目式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这四个问题的追问和回答的过程,就是基于“大单元”设计劳动主题项目式学习的过程。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提供了劳动“大单元”主题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指引,根据指引,各学校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劳动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设计了许多精彩的案例。
例如,深圳市福田区福华小学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开展了主题为“品茶韵、润童心”的“大单元”主题项目式学习。该项目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劳动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贴近师生生活、在中国茶艺中极具代表性的广东潮州工夫茶为研究主题,融合劳动、生物、艺术、地理、语文等学科,把“品茶韵、润童心”这一大的真实性表现任务细化为“识百茶”“闻茶香”“习茶艺”“制茶品”“评茶品”等子项目和子任务,并通过专题讲座、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劳动实践等多种形式,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项目,谱写出了劳动教育的“大文章”。
“大观念”统领劳动教学评价,厚植劳动教育文化
大观念反映了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和连续性,劳动大观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有三个基本结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类谋生的手段”和“劳动是人的本质”。由此不难看出:一是“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就是当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二是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是撬动五育并举的杠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和功能。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重视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这为“大观念”统领劳动教学评价,强化正确和科学的评价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和协商式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的评价策略指明了方向。
“大观念”统领劳动教学评价,首先要重视劳动学业质量评价。这便强调以合理的劳动教育教学目标和劳动核心素养为依据,运用恰当的工具和有效的途径,系统收集学生在经过劳动教学后认知行为上所产生的变化和发展证据,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进行数据比较和价值判断,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突出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三位一体”的评价。这便强调把每个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对其有关侧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实现价值意义上的“三位一体”评价。其中,过程表现性评价处于“三位一体”的核心位置,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开展师生写实记录、创建图表型评价工具等方式来落实。
如针对小学1—2年级的任务群4,可以提出“养护水培植物绿萝,结合绿萝养护活动,观察绿萝的生长发育情况,知道绿萝的养护方法,培养对植物的喜爱之情”的劳动任务并设计过程观察量表:
“大观念”统领劳动教学评价,还要加强“教学评”一致性的反馈和反思,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劳动课程学习评价中的赋能作用,重点展示学生劳动课程学习的当堂性、阶段性和表征性成果,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和健全人格。通过加强“教学评”一致性的反思,努力实现“以测促学,以评促教”的闭环性测评目的。
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教授曾说:劳动教育不仅是一门课,还是对教育文化的一次重塑。“大观念”统领劳动教学评价,最终是为了厚植劳动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