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瑜,李吉萍,杨茂梅
手卫生虽然看似简单,却在疾病预防和感染控制中起到关键作用。不管是医务人员还是民众都会因为忙碌、意识淡漠、知识缺乏、洗手设施不便等原因,忽视手卫生。本研究结合多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经验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对手卫生的重要性、执行中的依从性和正确性进行分析,提出推进手卫生的建议。
相较于一些经典医学理论,手卫生的发展史较短。自1846 年匈牙利产科医生塞麦尔韦斯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证实了手部卫生与产妇死亡的关系,并通过采取一个简单的措施——洗手,将产褥热死亡率从近20%降到1%左右,才开启了医务人员洗手的历史。100 多年来,国内外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了手卫生在预防疾病、控制感染中的关键作用。2002 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医疗机构手卫生指南》,首次提出“手卫生”的概念,取代了原来的“洗手”。2005 年及200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别发布了《世卫组织卫生保健中手部卫生指南》和《多模式手卫生改善策略实施指南》,提出医护点可得设施、培训教育、评估反馈、提醒工具、机构氛围等5 大组件,协助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手卫生相关工作的改善。2009 年我国出台卫生标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开始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规范管理,包括手卫生设施、洗手时机、洗手方法、手卫生效果监测等。2009 年WHO倡议发起“世界手卫生日”(5 月5 日),旨在强调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提高医护人员手部卫生、减少医源性感染。2008 年促进用肥皂洗手公私伙伴组织(PPPHW)发起“全球洗手日”(10 月15 日)活动倡议,呼吁全世界重视“洗手”。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手卫生的重要性又升华了一个高度,被认为是预防感染的基石[1]。
传染病疫情处置包括一系列措施,比如隔离患者、环境消毒、水和食物管理、加强运动和营养、健康教育等。手卫生虽然是贯穿于所有疫情处置过程的措施,却和这些措施有很大区别。手卫生措施的落脚点不是管理者、组织者或第三方机构,而是落实在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比如红眼病、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感染腹泻等,在学校、托幼机构特别常见流行,而在这些传染病的控制中,手卫生就是最关键的措施。当采取了控制措施后,这些疾病传播仍然控制不力的时候,就必须思考一下是否每个人都真正做好了个人卫生?
2003 年新发传染病“非典”在我国暴发,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在防控工作中充分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作用,开始在医疗机构强调手卫生。2020 年新冠疫情流行,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全球决策者、卫生管理者、卫生保健工作者和公众均认可手卫生在控制新冠病毒传播的意义。新冠病毒常温下在不同材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大多不超过4 天,在不锈钢、塑料、橡胶手套等材质上病毒载量较大、环境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也仅存活28 天[2],目前暂无物传人的证据,但如果有人触摸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又接触器官黏膜,就会间接感染。可见,手卫生不仅在接触传播的疾病中,而且在呼吸道传播的疾病中都有重要地位。
手卫生依从性是指在需要进行手卫生的时机执行了手卫生操作。WHO 提出医务人员手卫生5 个时点,即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前/后、进行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我国一项评价三级公立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医生依从率为50.0% ,护士为 60.7%[3]。从各类研究结果及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依从性影响因素包括学识经历、工作时间、手卫生设施和监管制度等。发挥手卫生防病保健作用的前提,就是在接触干净的物品前和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有手卫生意识,并将手卫生执行到位。不论是对职业人群还是学生幼儿,要不断传播相应的知识,为其提供便利的设施、进行常规监管。
要有效去除手部污物和细菌等微生物,洗手过程中必须关注3 个要素,即流动水、清洁剂和洗手法。六步/七步洗手法首先应用于医疗界,并且已通过很多试验证实有效。基于手卫生在新冠防控中的重要地位,洗手法的科普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大量进入大众视野,但是包括医务人员依然有不能正确操作的情况。可见,相关的宣传教育、监督指导依然任重道远。
便捷、合格、健全的手卫生设施是医务人员在诊疗流程中进行手卫生这项高频操作时减少对医疗工作效率的影响、提高依从性的基本条件,对于大众防病保健也是至关重要的。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WHO 最新的估算数据,全球仅60%的人口享有基本的洗手设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分管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项目的副司长凯莉·安·奈勒说:“居住在最脆弱社区的人们不能利用洗手这一最简单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及家人、朋友,这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我们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来确保每个人都能用上配有肥皂的洗手设施。”
手卫生设施应设在方便使用的位置,包括干净的流动水、清洁剂、干手设施、洗手图示或宣传海报等,并维持设施完好、干净整洁。清洁剂优先选择液态,固体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否则肥皂表面易滋生细菌,使用时造成手部的二次污染。一次性纸巾在节约成本和避免二次污染上是最优的干手措施。不方便洗手的情况下,可使用速干手消毒用品,但不可替代洗手,因为一些病原体可能不会被消灭,如当手部明显脏污时艰难梭菌可能不会被移除或灭活、酒精对诺如病毒无效。
手卫生的管理开始于与健康、生命息息相关的医疗机构,而医疗机构手卫生设施还存在配置不完善、相关物资配置不足的情况[4-5]。新冠疫情期间,为促进手卫生行为的实施,全国推进了公共场所公共洗手池的建设,这一举措在保障人群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段时间后部分设施出现了维护不善的情况。手卫生设施的建设管理需要政府部门牵头,各单位领导重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2023 年10 月17 日,深圳率先发布首部洗手设施地方标准,将选址、安装、配置、管理维护等写进标准中,这在推进公共洗手卫生设施工作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知信行模式指导每一种行为改变。每一个人对洗手时机的把握及正确操作能力都源于其知识塔的建立、态度的改变。为达到更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以持续的健康教育提高认知、形成意识形态,促进行为转变。目前,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效果各医疗机构开展了丰富的宣传教育及活动,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包括短视频、小动画、科普文、主题活动报道等等形式的科普宣传。
随着健康需求的增加,自媒体平台上相关的健康信息也变得鱼龙混杂,信息零碎,或者晦涩难懂,甚至出现很多科普谣言。在进行健康教育素材收集、创作宣传材料或拍摄科普小视频时,首先要保证信息的科学性,要依托于科学的信息或研究结果,比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公布的信息,保证信息的科学性。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手卫生教育培训中也不可忽视细节。比如,只洗手不洗饰品,戒指、手表、手镯等手部饰品中藏污纳垢,会成为污染源;手部清洁剂的采购、保管、使用时,如果产品不合格/本身带菌、保存不善孳生细菌或者兑水使用等等,不仅不能达到清洁双手的目的,还会增加手部被污染的风险;在干手方式上,共同使用毛巾擦手、毛巾清洗不达标、干手机的风力较大导致手部二次污染等细节。
医务人员、护理员、保洁员、餐饮从业人员、学生、幼儿等都是进行宣传培训的重点人群。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岗前培训、在职教育、小组活动以及宣传环境等。管理方应利用各种机会提升他们的手卫生理念与知识。不同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应结合其工作生活环境、职业特点等制定符合人群特点、能吸引关注的培训宣传方案。
最好的知识传达应存在于人们周边息息相关的环境中,通过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灌输,才能起到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从而影响健康行为改变。比如手卫生舞、洗手口诀/歌谣、手卫生专题讲座或演讲比赛、手卫生知识有奖竞答等等。
流量破亿的科普作品凤毛麟角,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所以要平稳地获得关注,首先要打造权威、专业、认可度高的科普传播平台,维持较高的粉丝量,比如众所周知的“丁香医生”;其次持续发布高质量的作品,以及以作品合集的形式增加传播聚合效应[6];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流量支持也是传播成功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会产生一些疾病负担,包括经济负担、健康负担及舆论负担等,手卫生在疾病预防与感染控制中极为重要。然而因其依赖于个人行为,较难落实到位和提高效果。因此,促进手卫生行为,首先应提供便利的手卫生设施,包括配置完善及正常维护;其次,要加强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采取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另外,在一些公共场所,比如学校、企业可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如在“全球洗手日”举行一些主题比赛,创造手卫生的氛围和好习惯,也应进行检查和实行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