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健康教育传播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4-06-11 22:03陈小平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普群众疾病

陈小平

健康教育是面向群众的基础性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干预手段。然而,健康教育传播仍存在内容深奥、枯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成效。在融媒体时代,通过跨界融合,进行多方联动和互动,推进协作和合作,往往能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催化内生动力,从而推动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多赢的局面。“健康教育+新媒体+群众文化”的跨界融合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方式。

1 健康教育的传播现状

1.1 健康教育传播的“信息鸿沟”依然存在

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公共服务中心医学健康大数据平台主任胡红亮指出,即使当前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触手可得,但在医疗健康领域,医疗“信息鸿沟”依然存在[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因健康科普的需要,大多建有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号等,但关注的人数有限,传播力影响不够。同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各种官方传播平台大多没有开设评论功能,互动性较差,推送的信息可谓“有去无回”。群众的具体需求没能得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及时回应,往往会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广大自媒体从业者,特别是一些关注量大的自媒体传播力强,但缺乏专业知识,未能建立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科学规范,存在及时性和准确性方面的欠缺。健康教育传播与群众需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1.2 健康教育的传播形式单一

健康教育是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虽然公共卫生机构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因为医学健康知识的专业性强,健康科普作品常常内容枯燥无味。健康教育传播形式单一,造成群众不爱看、不想看、记不住,甚至看不懂。在融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传播途径更需要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因此应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能够看得懂、记得住。

1.3 健康教育的供需不平衡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病毒不断抗争,并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战胜各种病毒的历史[2]。在长期与疾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人类成功消灭了天花、血吸虫,控制了鼠疫、霍乱,基本消灭丝虫病、麻风病等传染病。新时代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正从以传染病控制为主向以疾病控制和健康教育转变。群众的健康教育需求不断增强,差异化也益加明显,但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健康教育传播的人员有限、资源有限、渠道有限,难于满足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新要求。健康教育长期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2 融媒体时代健康教育传播的探索与实践

2.1 多形式创作

形式只有依托一定的内容才有价值,而内容也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表达。健康教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更能激发群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健康知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为推动健康知识普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知识需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福建省开展了诸如营造重视健康科普传播氛围、主动发现和培养一批医学科普达人、挖掘一批优秀的健康科普讲师、优化和充实健康科普内容等相关工作,为公众提供科学权威的健康科普知识。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医学会、福建省预防医学会联合举办了2023 年福建省首届健康科普讲解大赛。该大赛由泉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共收到176 个参赛作品。2023 年11 月4 日,线下总决赛在泉州举行。刺桐之声视频号、无线泉州APP、福建卫生报直播平台进行现场直播,播放量多达14 万次。作品选题主要围绕健康生活方式、重大疾病、老年健康、妇幼健康及其他健康相关主题展开。作品形式包括主题演讲、剧情演绎(歌舞、快板、小品、相声、情景剧)等具有演艺内容的节目制作成视频。参赛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科学性,参赛作品中涉及的健康医学专业知识、数据、政策有科学出处;二是通俗性,用普通大众熟悉的语言方式进行创作,作品中涉及科学的专业术语予以严谨的通俗性解释;三是趣味性,表达方式创新、有新意、贴近社会公众特点,有的作品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闽南、莆田方言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呈现。医学健康知识的专业性比较强,如何做好健康知识传播,学会使用群众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健康知识传播通俗化、大众化,让老百姓能够看得懂、记得住,显得尤其重要。广大专业人员能生产更多科学、权威、好记、好用的科普作品,让更多的人能够掌握和使用健康知识,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健康意识[3]。

2.2 多平台共享

泉州市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中心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京剧院携手,历时一年精心创作了《戏曲说健康》系列科普作品。该系列作品以健康素养相关知识为基础,包括《老有所依》《戒酒》《瞎检测》《戒烟》等戏曲节目,围绕中老年群体的健康认识误区进行创作。《戏曲说健康》演出采用“线上直播+线下观演”的形式进行。该系列作品通过逐个录制成科普视频,提供给基层医疗健康机构进行播放,并上线到省级移动端健康科普视频库和电视端健康科普视频库推广使用,实现多平台共享。多形式创作,更需要多平台共享。融媒体时代为多平台共享带来了更多可能,不但可以线上直播、转播,而且可以免费提供给所有健康教育机构展播。推进更多健康科普作品多平台共享,可使群众能够足不出户就能够一边欣赏文艺作品、一边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教育。

2.3 多渠道传播

融媒体时代,健康教育传播手段从“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转化,实现多渠道、多层次传播,扩大知晓率。每年台风前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要开展防风防汛防病的健康教育,但收效不佳。2023年第5 号台风“杜苏芮”正面袭击泉州市,是2023年登陆我国最强台风,也是有完整观测记录以来登陆福建第二强台风。在这场抢险救灾中,健康教育与群众文化融合,为群众撑起一把灾后防病“保护伞”。科普文学作品《遇见台风遇见您》,通过生动的事例记叙灾后井水消毒、环境消毒、灭蝇灭蚊以及戴口罩、手套自我防护等灾后防疫、防病等科普知识。摄影作品《“斤斤计较”》表现疾病预防与控制人员为了让群众用上放心水,严防台风过后流行的传染病,进村入户,量水井,算剂量,“斤斤计较”。摄影作品《白天照电筒》同样引起广泛关注。风灾过后,戴着口罩都能闻到垃圾堆发出的臭味。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却不时驻足、弯腰、细看,还打着强光手电筒,好像要在垃圾堆淘宝。其实,他们不是在淘宝,而是在角落积水的地方观察有无蚊子的幼虫、在垃圾堆里寻找苍蝇的蛆虫和老鼠,为下一步的杀虫工作做好铺垫,达到控制蝇、蚊、鼠等媒介引起的传染病。这些生动的健康教育传播作品获得众多报刊、新媒体等多渠道传播,仿佛是一股清风,扫清了台风灾后的阴霾。

本研究也分析了融媒体时代前后,健康教育传播方式在渠道、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见表1。

3 融媒体时代健康教育传播的两个“转变”

3.1 传播教育从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

健康教育传播不能只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业人员关起门来搞传播,而要敞开大门,发动群众一起来参与。表演、美术、摄影、群众文学等艺术门类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但群众喜闻乐见,而且有传播教化、普及知识、凝聚力量、调节精神等作用。泉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创作表演的小品《劫后重生》,生动讲述了艾滋病防控知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引起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的重视,传播效果好。该作品参加福建省首届健康科普讲解大赛,荣获一等奖和最佳表演奖。近年来,泉州市围绕“健康科普”主题,广泛发动文化工作者进行科普作品创演,征集戏剧、曲艺、舞蹈、小品、群众文学、书法、篆刻、美术绘画、剪纸、楹联等各类健康科普作品,特别是融合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掌中木偶、“闽南四句”、泉州讲古、南音北管等形式进行视频化二度创演,使广大群众看得到、听得进,自觉参与传播科学防病知识,打造出健康教育的品牌。群众在体验式、沉浸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增强健康生活意识。健康教育从被动式的“要我健康”向“我要健康”的主动式转变。

3.2 传播手段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

健康教育的对象是群众,然而群众很少主动参与健康教育活动,大多是被动式地接受教育。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因素是健康教育的形式有些脱离群众,实行灌输式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传播中,有的健康教育机构没有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没有考虑群众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识水平,把枯燥的医学卫生知识灌输给群众,主观地进行健康教育,效果不佳。“健康科普”小戏倒是很受群众欢迎。通过组织创作“健康科普”小戏,邀请百家剧团在演大戏之前加演一场“健康科普”小戏,让群众在看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防病与紧急自我救治技能。健康教育传播手段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猜你喜欢
科普群众疾病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多让群众咧嘴笑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科普达人养成记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