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士强
初识小斌(化名),是在一节古文公开课上。我提问他实词的意思,然而他却站起来一直低头不语。当着众多老师和学生的面,我严厉地要求他课后找我背诵实词的注释。课后,他的眼神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才意识到,他当时几乎要哭出来了。
正巧那天有位老师过生日,我分到一块蛋糕,于是匆匆跑到教室,将正在上自习的他叫了出来。小斌以为我来找他“算账”,低头与我保持很远的距离。我把蛋糕递给了他,并为自己课上的粗暴态度道歉。他瞪大了眼睛,困惑地看着我,片刻后長舒了口气,勉强向我挤出了一个微笑。
我对小斌了解得太少了。他总是安静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脸上常常显露出惶恐不安。他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并不算好。他几乎总是独自一人,很少与同学交流,在一片欢笑声中显得格格不入。我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他由爷爷带大,父母在外打工,很少陪伴他。因为小时候总是被父亲打,他渐渐变得越来越胆小。每次我找他谈话,他都很紧张,声音低沉而微弱,好像随时都会消失。有一次我忍不住问是否有人欺负他,他摇了摇头小声说:“大家只是不跟我说话。”
我期待一个机会。随着越来越熟悉,我们之间的僵局终于有了转机。一天,我在课上表扬他的作文引用了很多古诗。课下他怯生生地拿着一本文言文背诵读本找到我,询问我《送东阳马生序》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给他翻译了一遍。他告诉我,他读了欧阳修的《秋声赋》,觉得文章很好。我就和他聊这篇文章,聊欧阳修赋中的深沉、苦闷和悲凉以及对自然造物永恒的感叹,继而谈到古文的特点、作文的结构,他听得很投入。说着说着,他突然提起已经过去很久的公开课,向我道歉说自己当时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敢说。那天我们没有聊其他的内容,只是谈古文。我与他分享了自己上学时对古文的种种“吐槽”,他听得津津有味。临走时,我拿出一本《古文鉴赏辞典》借给他,鼓励他多背些古文。
之后的几次谈话,我们就司马迁的《史记》、苏轼的词、李白的诗,互相交流心得,从课本内容聊到课外古文,从文学聊到历史,从文学家聊到思想家。偶尔他会一口气说出很多想法与感受,我会告诉他,老师也有这种感觉。在其他同学都在头疼文言文的时候,他会很高兴地告诉我曹植的《洛神赋》有多么美。我们之间的谈话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问答,而是变得更加深入、有意义。“老师,其实我一直都很迷茫,感到压力特别大。我担心自己学不懂语文,害怕考不上大学。我好想和同学们交朋友,可我总感觉自己被孤立,每天都很消极。”我倾听着小斌的苦恼,告诉他:“慢慢来,老师帮你。”
有一次,我特别认真地数出了他的好多优点,还着重提到他那手漂亮的小楷和丰富的阅读量。我真心地对他说:“你有这么多闪闪发光的优点,好多人都盼着能跟这么优秀的你聊聊天呢。不过,你也要学会积极回应别人,主动跟人家去沟通呀。”小斌紧紧抿着的嘴慢慢放松了下来,对我轻轻笑了笑。于是我郑重地请他给我写一幅字,并希望把这幅字贴在我办公桌后面的墙上。他很爽快地答应了,第一次对我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课上,我会不时向小斌投去鼓励的目光。当他犹豫不决时,我会轻轻点头,给予肯定与支持。他在我的鼓励下,逐渐克服了内心的紧张,有时甚至会主动举起手,清晰地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课下,他也开始和同学聊些什么,或者跑到办公室跟我探讨古文的奥秘。我们会为了一个字的准确意思反复琢磨,也会为了一句话所蕴藏的深意讨论很久。他的成绩开始有了起色,每当看到他站起身流利地背诵古文时,我都能感受到他的自信与成长。
我不再纠结如何去改变小斌沉默内向的性格,就像我的老师曾教导我:“每一个沉默的学生都是一座沸腾的火山。”那个总是静静坐在角落里的少年,或许有着比外表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当我坐在办公室记录着我们的故事,身后正挂着他送的那幅字,上面用小楷写着:“登临绝顶,始见云霞”。他说这是对我的祝福,我想这也是他对自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