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综述

2024-06-11 18:43郑凯琪
运动精品 2024年1期
关键词:力量人体稳定性

郑凯琪

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综述

郑凯琪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核心稳定性的起源、概念、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的区别、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提升、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损伤康复与预防、核心稳定性训练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综述。核心稳定性方向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致力于量化核心稳定性的训练效果研究、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开、闭链运动对于医疗康复领域的作用研究、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运动损伤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核心稳定性;竞技体育;训练;运动损伤康复

自核心稳定性的概念被引入到体育领域后其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核心稳定性在体育学术圈的爆火引得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参与到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之中,诸多国内外学者对于核心稳定性在训练与康复等方面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本文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献对核心稳定性的起源、概念、与核心力量的区别、在竞技体育中对运动表现的作用、在损伤康复中的作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不足进行综述,并对未来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发展进行预测。

1 核心稳定性的起源

早期人们对于核心稳定性的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纪由Holdsworth所提出的脊柱的二柱理论,他认为人体脊柱应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前柱与后柱,阐释了脊柱的基本结构与脊柱稳定性的关系[1]。在二柱理论基础之上,Denis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脊柱的三柱理论,脊柱由前柱、后柱、中柱三部分构成。其中前柱包括了前纵韧带、椎体前1/2和椎间盘的前部,中柱包括了后纵韧带、椎体和后1/2及椎间盘的后部,后柱包括了椎弓、黄韧带、椎间小关节和棘间韧带。该理论强调脊柱的稳定性依赖三柱结构的稳定,还指出韧带对脊柱稳定的重要作用[2],他的理论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脊柱的功能与结构。1992年,Panjabi优化了自己的脊柱稳定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创立了“三亚系模型”理论[3],并指出被动亚系、主动亚系、神经控制亚系三部分构成了脊柱的稳定系统,三者互相配合从而实现人体核心的稳定性。2006年kibler将核心稳定性引入竞技体育,自此核心稳定性从一个医学概念逐渐进入体育学的领域,直至今日依旧是医学与体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并在大众健身、竞技体育、医疗康复等方面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

2 核心稳定性的概念

核心稳定性最初是应用于医学康复领域,在人体解剖学的观点中,人体核心部位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所组成的一个联合整体,核心部位连接着上肢与下肢并在人体结构中处于一个中心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上稳定性的概念能得出核心稳定性是人体核心区域的自我稳定的能力。在医学领域之中,人们普遍认为核心稳定性是脊柱和骨盆通过最佳组合排列与控制为力量的传递与组合提供保障,该领域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更偏向于认为核心稳定性是腰—骨盆—髋部位的动作控制和肌肉能力的表现。虽然在医学领域中对于核心稳定性的概念言简意赅但如果将其直接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中这显然过于片面化。基于此,Kibler在2006年首次将核心稳定性这一概念有针对性地带入到竞技体育领域中,他对于核心稳定性的解释是核心稳定性是在完整的一个运动链中,人体为了将力量高效地产生、传递、控制至身体末端所应该具备的控制身体姿态与平衡的能力[4]。学者黎涌明认为核心稳定性是指在人体运动中通过使核心部位稳定从而为四肢肌肉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的力量的传导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5]。

综上所述,虽然在国、内外竞技体育领域之中对于核心稳定性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准确且统一的说法,但是对其所表达的含义大致相同,都强调了力量的传递、身体的控制、运动时身体的整体性。这为后续国内学者对于核心稳定性的研究在理论上奠定了极其重要理论基础。

3 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的区别

无论是在日常健身活动、康复治疗或是运动训练中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是两个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运动训练学领域中,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决定了其体能发展水平,运动素质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基本运动能力[6],因此核心力量属于核心运动素质属于人体体能的范畴,而核心稳定性则是人体稳定其核心的能力,这种能力必然包含了力量素质,但绝不仅仅只有力量素质。运动生理学中将核心稳定性理解为人体核心区域的联合稳定程度[7],认为它对运动能力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有学者对人体核心区域稳定性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类,认为人体核心的稳定性是依靠核心力量、核心耐力、核心柔韧、核心灵敏等共同构筑而成,核心稳定性是一个包含了核心力量的大的概念。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是两个有所关联但并不等同的概念,核心力量被包含于核心稳定性,核心稳定性则是核心力量、核心灵敏、核心柔韧等核心区域运动素质的外在表现。

4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运动员运动表现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竞技体育中对于运动员运动表现影响的研究较为热门,国内许多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核心稳定性对于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涉及到的运动项目涵盖篮球、排球、龙舟等,学者郭梁认为核心稳定性可以划分为专项核心稳定性和一般核心稳定性,他认为对于其中的运动项目之间的差异性,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发挥出符合不同运动项目特征的积极作用[8]。

张海斌选取了20名排球专业队的一级运动员,对运动员进行急停起跳测试和核心稳定性测试,发现在核心稳定性测试中优势侧单腿跳远、侧抛实心球以及躯干屈伸范围均与排球运动员的急停跳跃高度存在显著相关[9]。侧抛实心球反映了运动员水平面核心肌群的力量,躯干屈伸反映了运动员核心肌群矢状面向心和离心的能力,优势侧单腿跳远动作模式与急停起跳动作模式相近,因此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强化排球运动员的急停起跳的能力。赵亮选取了18名青少年排球运动员,9名划分为实验组成员,9名划分为对照组成员,实验组除了进行常规训练还要额外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而对照组则只进行常规训练,8周训练后,实验组运动员的排球专项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核心稳定性训练通过增强排球运动员的下肢运动技巧、上肢及腰腹部的爆发力和耐力、上下肢协同作用能力以及敏捷性使得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得到了提升[10]。许博进行了核心稳定性对于篮球运动员跳投命中率影响的研究,选取了北京体育大学篮球专项学生进行核心稳定性测试和投篮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投篮命中率与核心稳定性测试成绩具有显著性相关,在核心稳定性测试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在投篮测试中的表现也较为出色,他认为投篮动作的完成是一条动态链配合完成,当肌体发力时,核心肌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有利于投篮动作中力量的传递。除此之外,核心稳定性训练还能强化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加强对跳投力量的掌控,从而提高运动员跳投的命中率[11]。

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其运动表现的提高程度是不均衡的。有学者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对不同等级运动员进行相同的核心稳定性训练,随着运动员运动等级的提升,运动表现的提高程度呈逐步下降趋势。运动等级越高运动表现所提高的空间就越小,这也符合运动训练学对于此类现象的解释,同一种训练方法对不同等级运动员使用时对于运动成绩的提升会具有显著差异性[6]。有学者以国家青年网球队队员和国家网球队队员作为对照试验的研究对象,对两者施加同样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最终实验结果表明核心力量训练能显著提高两者的发球成功率,对于国家队网球运动员发球成功率提升了2.71%,对于国家青年队网球运动员提高了5.29%,国家青年网球队运动员的网球发球成功率提高程度显著高于国家网球队运动员网球发球成功率的提高程度,这也说明了运用核心稳定性训练干预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会出现“等级效应”。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通过针对性加强核心区域的相关肌群在三个人体解剖面的力量、耐力、速度等,为运动员在不可预测的运动环境中创造出一个稳定的发力平台,增加了运动员肢体力量通过人体核心区域的传导效率,提高了运动员力量输出的效率与身体控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不仅如此,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提升具有“等级效应”,运动等级水平越高的运动员所提升的效应越小。

5 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运动损伤康复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心稳定性这一概念起源于医学康复领域,因此其本质上就带有医疗康复属性,上世纪60年代Morris等生理学家就看到了核心稳定性在医学方面的发展潜力并对其进行研究,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沉淀,核心稳定性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极其普遍,在临床方面的价值已经被人们的医学实践所证实。

核心稳定性训练本身就对人体运动损伤的预防起着积极作用。薛博士对35名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训练前后分别对其进行Y平衡测试、躯干屈伸肌耐力测试、侧桥肌群耐力测试、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发现经过了6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后,受试者落地动作模式、动态姿势控制能力、侧桥肌群耐力均得到提升[12]。薛博士从两方面对核心稳定性训练降低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核心稳定性训练提高了人体动态姿势控制能力从而增加了受试者落地屈髋与屈膝幅度,使得受试者落地时面对地面的冲击力得以进行更为柔和的缓冲,另一方面是通过提高人体双侧核心肌群的耐力导致落地时核心肌群冠状面的发力趋于平衡使得训练后受试者的触底时刻躯干侧倾角减小。汪敏加发现6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会使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骶形态发生有益性改变,她对20名具有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发现6周后患者的腰椎变直程度具有改善的趋势,盆骨斜倾的程度显著性下降,在此基础上显著性降低了患者的疼痛程度,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疗效[13]。

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医学领域的其他治疗方案往往对运动损伤的康复起到“1+1>2”的疗效。徐亮将44名髌骨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实施持续6周的常规治疗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方案,另一组实施为期6周的常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膝关节屈、伸向心收缩力矩峰发现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治疗组更能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对膝关节的恢复更有利。他认为常规膝周力量训练、超短波治疗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治疗方案可以减轻髌骨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感、改善膝关节功能、增强屈伸膝肌群的力量[14]。林凤绣挑选了96位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并对其中一部分实施了核心稳定性训练和肌内效贴相结合的治疗策略,发现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肌内效贴的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仅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这种结合治疗的方法能够促进机体对于β-EP物质的释放,从而抑制机体的痛觉敏感性与PGE2的释放,从而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的微循环障碍、修复炎症、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根治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15]。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人体运动损伤康复与预防的积极作用是难以撼动的。一方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提高人体运动时的动态控制能力、促进人体肌肉力量的平衡发展和改善人体运动时的不良骨性缺陷从而促进运动员对于运动损伤的康复与预防;另一方面核心稳定性训练还能与其他治疗方案一起实施,促进体内有益激素的释放、减轻患处疼痛、改善患处功能从而与其他康复手段一起对运动损伤的治疗起到协同效应。

6 核心稳定性训练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核心稳定性训练虽然在国内外竞技体育、运动康复和大众健身等领域的运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但是研究也发现了核心稳定性训练在实践过程中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核心稳定性测试方法的选择一直存在诸多争议,譬如赵亮选用了腰部屈曲测试、腰部伸展测试、左桥、右桥测试来评估排球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10];王梁选用了仰卧起坐测试、躯干伸肌耐力测试、躯干屈伸活动范围测试、优势侧单腿站立、优势侧单腿跳远来评估龙舟运动员核心稳定性[16];范尧选用了侧桥测试、1min仰卧起坐测试、侧抛实心球测试来评估排球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17]。目前国内学者进行研究对于核心稳定性测试的选用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人体三个解剖学平面为依据,如侧抛实心球、1min仰卧起坐、侧桥测试这三个项目分别反映了人体水平面核心区域的回旋爆发力和力量、人体矢状面核心肌群耐力、人体冠状面核心肌群的耐力;另一种则是以核心区域的力量、动作控制、柔韧、耐力、功能性为选择依据。郭梁在研究中意识到了对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测试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金标准”,他认为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核心稳定性研究的开展[8]。

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的选择必须与运动专项紧密结合,教练员等需要根据训练目标、项目特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灵活地选择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与负荷。如龙舟运动员由于专项运动特点常常会导致运动员普遍躯干冠状面左右侧功能不均衡,置于龙舟右侧的划手普遍躯干右侧力量与耐力等运动素质优于躯干左侧,这是由于运动专项的需要而导致的,长久以往躯干左右侧功能不均衡必然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对于龙舟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选择应该针对核心区域的弱侧进行,如选用侧桥加强核心弱侧区域的力量与耐力、选用侧抛实心球加强弱侧核心区域的水平面爆发力与绝对力量,从而使人体核心区域运动素质趋于均衡,提高竞技能力的同时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7 结语

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理论正随着诸位学者的实践探索逐步走向成熟。笔者认为未来核心稳定性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对于核心稳定性训练效果的定量研究,通过更加精密的统计学模型或者仪器对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效果进行精准的测量从而使训练效果能够实现准确控制。除此之外,核心稳定性训练与开链运动、闭链运动结合对于医疗康复领域的作用以及核心稳定性对运动康复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会是未来核心稳定性研究的热点话题。

[1] HOLDSWORTH F. Fractures, dislocations, and 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spine[J]. J Bone Joint Surg Am,1970,52(8):1534-1551.

[2]DENIS F. The three column sp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injuries[J]. Spine (Phila Pa 1976),1983,8(8):817-831.

[3]PANJABI MM. 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 Part I. Function, dysfunction, adaptation, and enhancement [J]. J Spinal Disord,1992,5(4):390- 397.

[4]KIBLER WB, Press J, Sciascia A. 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 Sports Med,2006,36(3):189-198.

[5]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19-29.

[6]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郭梁,LI Li,吴瑛.核心稳定性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5(3):113-118.

[9]张海斌,翟丰,张大中,等.核心稳定性测试与女子排球运动员急停起跳高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8,33(2):156-163.

[10]赵亮,申喆.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5, 51(5):3-10.

[11]许博,崔鲁祥,柴萍.篮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对跳投命中率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113-116.

[12]薛博士,林昌瑞,郑亮亮,等.核心稳定性训练降低落地动作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4,28(16):2467-2472.

[13]汪敏加,张艺宏,宋思琦.核心稳定性运动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骶结构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5):459-462+480.

[14]徐亮,马明,赵祥虎,等.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11):1314-1317.

[15]林凤绣,李志敏,赖智君.肌内效贴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5):1097-1100.

[16]王梁,高国泰,张雪,等.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传统腰腹力量训练对龙舟运动员相关指标影响的对比实验[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6):65-71.

[17]范尧.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排球运动员跳发球速度与成功率变化规律及其提升机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3):83-89.

Summary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Competitive Sports

ZHENG Kaiqi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0, Guangdong, China)

郑凯琪(1998—),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力量人体稳定性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非线性中立型变延迟微分方程的长时间稳定性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怀疑一切的力量
模糊微分方程的一致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