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背景下公共体育设施优化策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2024-06-11 18:43
运动精品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全民居民

陈 涛

全民健身背景下公共体育设施优化策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陈 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公共体育设施是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及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调查法分析公共体育设施发展存在的困境,主要有: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与维护情况较差、公共体育设施单一、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不均匀、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主体单一、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主体单一、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程度不够。解决路径:政府主导,多方共同管理;加强体育设施配置;优化体育设施布局;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以政府财政支出为主,社会多方参与为辅;高校强化公共体育设施场地安全问题。

全民健身计划;公共体育设施;优化策略

我国政府对于“全民健身”的重视由来已久,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相关政策的布局规划与革新的努力也从未间断过。“全民健身”一共经历了《全民健身计划(1995—2010年)》《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4个时期[1],从对近年来相关政策进行研读,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这20多年来,有关“全民健身”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政策层面的演进脉络。

公共体育设施作为一种主要的城市功能,它可以解决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进行运动娱乐等领域的生活需要,它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所需要的[2]。一个城市是否能够充分地满足人们的运动、休闲等生活需要,是判别一个城市的整体功能是否完备的关键。因此,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功能载体,公共体育设施的健全与否,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虽然全民健身在我国兴起已久,但是发展一直比较局限,其中公共体育设施是制约全民健身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故大力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是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举措。

1 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与维护情况较差

通过实地调查成都市各个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场地,成都市部分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场地环境较差,尤其在一些非城区的地方,给人呈现的是烟头遍地、野草肆虐的景象,无人管理。尤其是自2019年始至2022年终,疫情三年,无人管理的现象更为普遍。按照国家标准委员会、国家体委共同颁布的《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规定,全民健身场所的使用年限为4-6年,这是我国目前普遍遵守的。但由于现实原因,比如在疫情期间,一些体育设施器材没有得到及时更换,再加上公共体育设施几乎三年无人触碰,明显能看到器材上的锈迹,甚至出现了断裂,这极大地加大了安全隐患。更有甚者,有些器材,甚至发生了遗失,最后也得不到及时更替,这就造成疫情恢复后,很多公共体育设施无法使用,居民使用率极低,体验感不佳。设施老旧或破损直接影响居民的安全,给居民体育锻炼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但同时也影响居民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故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不能松懈。

1.2 公共体育设施单一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成都大部分公共体育设施与过去相比并无太大变化,仍旧是以压腿杠、双人大转轮、太空漫步器、蹬力器等设施为主,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初期,很多社区居民出于各种原因都会去用,有的时候还得排长队,然而,由于时代的进步,居民物质生活丰富,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随之带来健身需求的改变,不仅仅是锻炼那么简单,更多包含的是健康,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目前的公共体育设施所提供的健身设备种类比较单一,无法很好地适应目前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公共体育设施是社区居民开展体育健身锻炼的一个主要的锻炼场所,通过大量、功能完备的体育设施,可以有效地调动居民的运动积极性,提高健身效果,从而促进我国人民健身运动的迅速发展。

1.3 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不均匀

成都市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总数共371个,场地数量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县级全民健身活动场所统计中,数量最多的是金牛区,总量达43个,数量最少的是崇州市,只有5个[3]。由此可见,成都市政府对各个区域的全民健身场地的规划,呈现出不同的政策扶持。但是也不难看出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的总量虽然增长得比较快,但城区与郊区相差太大,这是值得重视的。随着成都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的涌入,无论是市中心还是其他区县,人口数量都非常庞大。加上目前,一些体育场馆虽能提供比较好的场地设施及服务,但是收费昂贵,公共体育设施场地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通过调查也不难发现,有些社区离公共体育场地很近,甚至就在社区里,但是有些社区离公共体育场地可能走路都得半小时,公共体育设施场地分布极不均匀,尤其是对当代年轻人来说,位置的远近极大左右他们选择锻炼的场地,加上一些球类公共体育设施都建设在经济比较发展的地方,这就更不能满足大部分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需求。

1.4 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主体单一

通过调研,发现在新建的社区公共体育健身场所中,以健身公园、全民健身路径等为主体,针对的是老年人,难以满足儿童、青少年、中年人的需要[4]。经过实地调查不难发现,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以及实际参与锻炼的人群来看,使用公共体育设施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频率很低,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的青少年和年轻人都比较喜爱各类球类活动,对于场地上现存的体育设备并没有什么热情。而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利用健身器材的次数也相对较少,大部分老年人以广场舞、太极拳等为主要锻炼方式,显得器材设施作用不大,而且多数人都没有针对性地利用健身器材。对于特定的体育设施,他们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进行适当的运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力量和不恰当的使用方式的发生,这不但会减少体育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大一些运动危险。

1.5 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主体单一

政府是供给的主体,在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的全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公共体育设施前期的规划、布局,中期的建设供给,还是后期的监管和维修等,几乎都由政府包揽[5]。缺乏社会团体和行业等其他的市场组织的参与,而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这就造成了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建造出的都是比较简陋便宜的公共体育设施。公共体育设施的公益性质以及政府作为其重要供给主体的原因,使得其建设经费的来源也比较单一,以国家拨款和体彩基金为主,并且,这部分经费并不只是用于体育设施的建设,还用于维修老旧的设施,从而造成了公共体育设施的供应不足。

1.6 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程度不够

高校体育设施齐全,可以满足居民身体锻炼的需求,但根据实地调查,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设施不对校外人员开放,即使开放,也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加上疫情三年,高校对校园的安全管控越来越严,纷纷设立刷卡刷脸进校的规定,导致附近居民都没有机会进入校内,更别说在高校参与体育锻炼。高校体育设施不仅仅是服务本校学生,更多的是服务社会,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高校与小初高不同,高校所承担的不仅仅是锻炼学生体质健康的责任,同样也需为社区服务,考虑全民健身的需求。高校应该主动为居民提供场地,最大程度支持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尤其在节假日要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更多附近居民来校锻炼,同时也为高校自身宣传。

2 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发展优化策略

2.1 政府主导,多方共同管理

目前,我国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经营和维修仍以政府为主。首先,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的设施场地养护管理体系,对养护的时间和保养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分配给特定的员工。制定出每日、周、月、季、半年、一年的各个时期的维修方案,并由相关的主管方严格依照文件上的规定来施行。各街区区域的维修工作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实将工作落实到所需的场地设备上。自行车赛道要严禁机动车辆在其上运行,入口要做好检查,如有需要,可设立障碍。如果发现局部隆起、局部破损、开裂等情况,应立即组织人员对其进行局部修补。基本的运动设备,每日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检查设备的各个部位是否有松动,各个部位有没有晃动,有没有断裂,如果发现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要立即把破损的零件拧紧或者换掉。同时,社区的居民也可以通过自愿捐款的形式来筹集公用健身设施的经费,同时平时对公共体育设施也要进行爱护。

2.2 加强体育设施配置

面对公共体育设施单一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与社区的具体条件相联系,尽可能地将所有可用的公共体育设备都进行挖掘,以此来解决目前社区活动场所不足的问题,充实公共体育设备的内涵,让居民们对群众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政府对于已划好线路,但尚未购置设备的球场,应尽快按预算内投资计划购置,然后适时加装,增加青少年体育器材的数量,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居民前来锻炼。最后,面对居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要尽力给社区居民带来一些新的项目设备,例如:在公园广场集中地增加跑步机、杠铃、哑铃、动感单车、拉力器等,同时要加强对这些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工作,对可动的设备要尽可能地用坚固的楼房来固定,防止它们遗失。政府应该合理运用资金,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不能只走过场。这样公共体育设施丰富了,居民就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健康的体魄,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3 优化体育设施布局

当前,城市中的各个活动场所、写字楼、居住区等都修建得十分紧密,在建筑物和交通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闲置地不足,而且已经建成的,在短时间之内也不可能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这就限制了公共体育场地的发展。为此,成都市政府部门和社区物业可以参考其它城市口袋公园的成功经验,将小规模、灵活的位置发挥出来,对部分老旧住宅区和城市中的违章建筑和废弃建筑进行见缝插针的改造,打造一个口袋的体育公园。虽说和大型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公园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些改造是变废为宝,同时要兼顾社区与公共体育设施场地的距离选择,实实在在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深入到基层,了解群众的健身需要,并将其与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相融合,对小型的健身步道或者是运动训练模块进行设计和建造,再加上适当地使用面积较少的体育设施,为市民开展身体活动提供方便,从而解决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

2.4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目前公共体育设施主要服务人群为老年人,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尽可能地兼顾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加强体育设施配置是最有效的方式,满足不同群体体育锻炼的需要,从而能够吸引不同群体参与体育锻炼。但更重要的是,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体育设施只是基础,目前青少年去俱乐部等进行运动,主要因为有专业教练为其进行指导,当前社区社会指导员都及其匮乏。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是,一方面,要增加资金和岗位待遇,招收具备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的人,确保能够为发展大众体育事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向公众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另一方面,国家要推动学校体育教师、健身房教练义务参与到为民众服务的行列中来,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和训练,让他们具备一些社会体育指导的基础技巧和知识,同时也要让他们深入到基层,实实在在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

2.5 以政府财政支出为主,社会多方参与为辅

公共体育设施光靠国家财政支出,是远远不够的,在保证国家财力保证的前提下,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社区物业等参与到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当中,对那些对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予以荣誉头衔或其他形式的表彰,突破长期由政府控制的格局,建立多样化的经费保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利用我国的体育彩票资金,加大对体育场馆的投入力度,提高其利用效益。社区中的运动团体也能自行购置所需要的运动器材。总而言之,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不能仅仅由国家来承担,在国家财政无法大力支持建设体育设施的情况下,各个部门都要主动参与到为人民群众服务中。

2.6 高校强化公共体育设施场地安全问题

我们还可以从《普通高校体育场馆配备目录》中看出,就学校而言,根据其特定的学员人数,将其校园内外的体育场所都划分成了基础配置的介绍,并给出了详尽的规范与要求。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普通高校共有各类运动场馆4.97万个,其中体育场馆面积0.82百万平方米,约为4.15%,高等学校拥有面积大、种类多、规格规范齐全的体育场馆[6]。目前高校不愿对外开放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安全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要制订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其中包含了车辆管理、行人管理、体育场馆开放的特定时段和范围、体育场馆的收费标准以及发生安全事件的紧急处理办法等,并广泛宣传。规定了有关各方的职责、权利、义务。学校应对校园健身器材的开放时段进行科学的规划,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强化校园安保工作,对校园的开放空间进行科学的设计,降低潜在的风险;采取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学校运作和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以服务性为主要内容,同时考虑到体育设施的维护成本、人力成本和社会效益。

3 结语

就目前而言,成都市的公共体育设施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建设数量较多但是种类还是相对单一、体育设施维护较差、服务主体单一等问题,还急需大力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大,体育设施肯定会更加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锻炼的需求,丰富居民体育生活。除此之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设社区特有的体育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其中,让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社区居民真正热爱健身锻炼,同时培养居民正确使用体育设施器材和爱护器材的能力,帮助其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全民健身发展之路注定漫长,但却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

[1]江南.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5):96-99.

[2]陈华.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11):49-55.

[3]梁琼,张晓波.成都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问题及优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9,38(3):114-117.

[4]毕红星.我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4):34-38.

[5]张欣.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服务辐射能力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2):35-38.

[6]毕磊.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21):94-95.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Fitness: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City

CHEN Tao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 Heilongjiang, China)

陈涛(1999—),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全民居民
全民·爱·阅读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可持续全民医保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
中原经济区农村体育设施专项资金的审计思考
你睡得香吗?
我国青少年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