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短视频对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探析*

2024-06-11 18:43
运动精品 2024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育人思政

白 雪

“互联网+”背景下短视频对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探析*

白 雪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随着5G通讯技术的出现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变革,短视频凭借其便捷的创作方式、社会化的互动形式、精准的推送模式、矩阵式传播时效等特点迅速成为主流传播方式。短视频自身具有的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内容的多元性以及视听觉感官的享受性等特点满足了大学生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但也因其信息混杂、弱化社交、缺乏深度思考等原因对主流文化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冲击。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围绕短视频的特征、体育思政育人的内涵和特点开展研究,分析短视频与体育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性特征,提出将短视频作品有机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通过正反馈调节、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使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共同融合、相互促进,实现传播过程和培养过程的互补,从而发挥短视频育人的积极效用。

互联网+;短视频;体育课程思政;价值探析

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移动社交平台不断更新迭代,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高校大学生迅速成为短视频平台的主要受众群体。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和大学生的追捧下,短视频迎来高速发展期,在满足大学生娱乐、社交的同时,其文化传播优势也日益凸显。短视频凭借其“声色俱佳、图文并茂、音影共享”的新颖传播形式,在“Z世代”大学生群体中“圈粉”无数。鲜明的属性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展示、互动化交流、多样性传播的文化输出需求,短视频逐渐成为大学生展示个性、表达思想的热门社交平台。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体育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而短视频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因而,必须要重视和运用短视频,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优势,主动占领育人新阵地,结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在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价值上的作用,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体养德、以体健美、以体助劳的功能。

1 短视频的特征

1.1 短视频的含义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时长在5min以内的视频[1];目前,在十大短视频APP排行榜中,高校大学生主要关注度集中在抖音、快手、B站三者中,短视频用户通过自选歌曲、自制滤镜、制作原创视频的形式,创作自己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网络用户的交互作用,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创造者。据统计,截止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元,占网民整体的94.8%,使用过短视频的青少年群体占比65.6%,可见,青少年群体已成为短视频使用的重要用户群[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元,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元,占网民整体的91.5%。

1.2 短视频的特征

1.2.1 内容多元化

短视频制作十分简易,既不需要掌握专业的编辑技能,也不需要专业的审美能力,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视频作品的拍摄和制作。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它上线于2016年,是字节跳动集团旗下一款风靡全球的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以“记录美好生活”为品牌口号,内容涵盖新闻资讯、生活妙招、时尚美妆、各地美食、旅行攻略、科技知识等各种实用内容。官方团队和用户利用PGC+UGC相融合的方式,实现视频内容的产出,这种产出方式使得短视频内容更加多元,门槛较低。同时,通过网络智能传播,短视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重构人们的交流生态。大学生可依托短视频平台,与其兴趣匹配的创作者积极互动,实现无障碍交流,相比传统的图文式传播形态,短视频的内容满足了用户立体表达、真实丰满的情感需求,引领人们交流方式的升级和迭代。

1.2.2 推荐精准化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看短视频时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甚至有网友戏称“短视频有毒”,由此可见,短视频的用户粘性非常强。这一现象主要是源于短视频推荐的算法机制。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技术,结合后台用户画像,了解用户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年龄性别等信息,根据后台系统反馈的浏览时间、关注、点赞、评论、分享、收藏、留言互动等数据信息对每位用户进行精准定位,通过大数据推测用户的喜好,进而为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内容推送,增加用户粘性。精准化的内容推送,使短视频成为了网络中的“虚拟朋友”。

1.2.3 视觉享受化

短视频凭借将独特的创意、炫酷的视觉、新潮的音乐、特殊的摄影技巧相结合的方式将内容呈现给大众,在追求感官刺激与视觉快感的同时,通过镜头语言、特效效果、剪辑技巧等手段营造出奇妙的画面效果,充分迎合了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在全民视频UP主时代,短视频被赋予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观看者与作品之间产生共鸣,增强了吸引力和趣味性,制作者在享受着他人的赞美的同时,可以实时获得自我认可的反馈。

1.3 短视频的功能

1.3.1 社交服务功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媒介已成为现实社会转向虚拟社会的主要工具。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短视频通过分享信息、交流观点、实时互动等形式,发挥其最基本的社交功能。在“多主体”空间中,完成传播互动生态链的构建,强化了自身与群体的关联依附,满足社交需求,提高社交效率和质量。

1.3.2 教育服务功能

短视频平台因其发布门槛低、量产大等特点,聚集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高校教师通过甄选、加工、整合信息,筛选出符合课程需求的短视频,将其作为教育资源纳入课堂教学,发挥其教育服务功能,例如在排球课教学过程中,展示中国女排的相关案例,在类似情境下,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女排团结协作、自强不息、无畏向前,团结拼搏的精神,将中国体育精神内化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短视频打破了授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了数字资源的共享。

2 体育思政育人的内涵和特点

2.1 构建体育思政内容体系

体育思政内容的主要核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不断拓宽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巩固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形成协同效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对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同时,更应聚焦多领域重难点问题的突破,目前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还相对较弱,基于此类情况,高校体育课堂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更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将“思政基因”有机融入体育课程教育的全过程,通过“渗透式”教学方法,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例如在篮球、网球、足球等竞技类课程中,将运动员奋勇向前的个人拼搏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遵守规则意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双渠道并行发展,使中华体育精神依托于课堂教学自然地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在塑造体魄、培养专业体育技能、激发个人兴趣的同时,发挥强大的思政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将中华体育精神在日常学习和锻炼中内化为奋斗的精神动力、外化为前行的自觉行动。

2.2 体育思政的特点

体育教学也需要多元思想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单纯的体育技能教学活动存在单一性和片面性的缺点,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竞赛规则等内容,不仅能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结合。课程思政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可以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体育思政主动承担起体育课“育人”职责,打破了体育教学内容和国家育人需求不匹配的壁垒,形成了课程思政是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体育教学又是课程思政实现的渠道这一递进式教学路径。体育思政教学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角度,体现了“隐性思政教育”理念,通过体育教学手段,发挥思政教育育人功能,有助于高校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全面推进全课程育人进程,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言行一致的统一。

3 短视频与体育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3.1 传播受众和培养对象的耦合性

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是大学生当下使用最多的平台。《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泛网络视听产业市场规模为7274.4亿元,较2021年增4.4%。其中,短视频领域市场规模为2928.3亿元,占比40.3%,是产业增量的主要来源[3]。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抖音平台日活跃用户达9亿人次。从年龄分布上看,抖音用户画像倾向于年轻化,其中21-25岁的年轻人是抖音短视频的“重度围观者”和“广泛创作者”,是抖音粘性最高的用户群体,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接受群体高度匹配。因此,抖音的传播受众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对象存在耦合性。

3.2 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延续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短视频成为高校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和辅助工具,凭借其趣味性、生动性,在体育思政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英国教育家罗素认为,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其功能发挥的有效方式,该观点与课程思政的本质目标契合[4]。体育课程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知识构成方面都已十分完善,但因为和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专业壁垒,使得二者融合难以达到1+1>2的效果。所以体育课程思政若要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就要选择与大学生密切相关,能引发他们兴趣的方式,短视频无疑就是最好的介质。作为新兴媒体最主要的接受者和创造者,短视频所引领的思维方式正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相较于传统“直观课堂”教学,辅以短视频为主要内容的“主观课堂”更能吸引、感化和塑造人。为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整合短视频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在“主观课堂”时间,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特定活动、比赛将短视频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播放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期间,老将徐梦桃四战冬奥最终夺冠;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上,谷爱凌毅然选择了自己之前没有在赛场上完成过的高难度动作;冬残奥会开幕上,视障运动员李端克服视力障碍,在全场观众的鼓舞下成功将最后一棒火炬插入主火炬台;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范可新永不放弃的执着和与伤病做斗争的顽强意志等短片。这些鲜活的人物访谈或者纪实远比一张张照片更直观,更打动人,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3.3 传播过程和培养过程的互补性

短视频开放、包容、共享的特性,各种多元文化思想和信息的渗透,容易导致短视频用户价值观念偏移。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打底塑形,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这些有害信息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冲击。在智能算法和兴趣推送化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容易沉迷在自我世界中,形成信息“茧房”。在这种情况下,过度沉迷短视频所带来的快感,使人难以全面客观和辩证地看待现实世界,导致观点偏颇和视角单一。例如2023年全国跳水锦标赛上,全红婵粉丝在场边怒斥裁判压分,扰乱现场秩序,众多短视频平台都发布了该视频,许多不太懂体育规则的人也加入到了声讨大军之中,这种极端粉丝的行为,给运动员的成长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同样的视频如果加入到体育思政课里,却可以作为现身说法的好事例,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空间,学会如何自我管理,主动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言行,增强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慎思明辨,自觉履行网络道德责任。

4 短视频时代高校体育思政育人面临的挑战

短视频平台入门门槛低,内容良莠不齐,泛娱乐化、信息碎片化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认知水平降低、知识结构断层、人际交往能力弱化、道德失范、价值取向功利化等问题的出现。

4.1 知识获取碎片化,认知水平降低

碎片化的获取知识,高度概括的内容可以为大学生在知识获取方面节省很多时间,但也带来了对知识缺乏深度思考、知识体系构建缺乏系统性、认知范围局限等弊端。信息化碎片的过量过载导入,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过多地接收同质化信息,使人很难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瓦解了学生逻辑性的培养,导致了思维认知的局限性。低门槛的知识传播,人人都是“up主”、是麦克风,自由的言论传播带着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众多伪科学博主的出现,也使知识的传播偏离了主流文化。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信息误导,价值观发生偏离。

4.2 沉溺于虚拟社交,人际交往能力弱化

短视频平台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一键三连”就完成了你与对方的互动连接,通过互相关注、点赞、评论好似自己拥有了强大的交际圈,不必在乎身份、地位、学历、性别、长相的差别,大家可以自由表达情感,与实际生活中性格孤僻、特立独行、感情淡漠的自己形成巨大反差,在虚拟空间沉迷越久,网络社交越舒适,现实中情感交流的能力就越被弱化,大家就越不愿意线下社交,但线上社交毕竟是种弱联系,它无法取代面对面交流的强联系,当大学生社交能力退化,期望的社交关系与现实的社交关系形成巨大反差时,就会出现焦虑与恐慌,也就衍生出了大量“社恐”人群的出现。

4.3 缺乏深度思考,容易网络道德失范

互联网融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营造了一个崭新的网络社交空间。短视频平台作为多元价值观的汇集地,凭借其虚拟性和隐蔽性,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环境。因心理认知不成熟,道德认知发生偏差、道德情感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等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时有发生[5]。短视频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个人媒体通过视频平台表达自我观点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角色边界,削弱了权威性和主体性,形成了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饭圈文化、消极言论、认知偏差、躺平主义、精神内耗等不良信息使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公德淡化,加之思想尚未成熟,缺乏深度思考,无法正确评判某些群体效应观点,从而做出盲目跟风、恶意玩梗、传播网络谣言、调侃、讽刺、谩骂等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个人情绪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5 短视频赋能大学生体育思政教育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顺势则畅,逆势则滞。在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使命,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课程既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5.1 重要时间节点,设置正能量话题,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大学生的必修科目,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将体育和德育相结合,是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坚定其理想信念,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要与时俱进,敢于摒弃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观念,主动走出课堂教学的“舒适圈”。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主体,可以在奥运会、全运会、大运会、国庆、建军节等特殊节点开启体育思政专题课程,通过短视频展现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新作为和取得的新成就。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能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提供有效连接方式,大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影像实现直观的情感共生,将主流价值观与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共通,加强对学生体育品德、体育精神、完全人格等的培育与塑造。

5.2 通过正反馈调节,拉进师生距离

教育者可将自行转载或制作的短视频,融入到体育课程中,运用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来激励学生,同学们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方式反馈课堂内容,教师通过回复留言评论所得到的反馈,引导同学们提升思想觉悟,实现人生价值。全方位的实时交流互动,避免了长篇大论的思政理论教育,让同学们在体育课堂中深入体验、感受,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和喜欢。同时,短视频的加入也有利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鼓励同学自制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视频,通过学生、教师的反馈,实现学生的自我挖掘和自我成长,从而提升教学育人效果。

5.3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肩负着以体育人的职责和使命。他们需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更新教育理念。为了打破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两张皮”现象,体育教师应该开拓体育和德育齐头并进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还能够培养品德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在训练学生体育技能、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施体育思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全过程育人。加强顶层设计,使体育课程思政常态化,将爱党爱国、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优良品质贯穿体育课程全过程、融入体育教学各环节,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合二为一。

将短视频融入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是时代所需,同时也是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实现我国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短视频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相互融合,有利于破解课堂倦怠消极心理,彰显出独特的时代意蕴和育人价值。短视频“小课堂”的助力丰富了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有助于提升体育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充分释放了体育课程的综合功能与价值,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的有形化和思政教育的无形化传播。

[1]唐磊,周靖瑶.短视频快速传播原因初探以及未来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9):53-5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www.199it.com/archives/1573087.html,2023-3-24.

[3]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https://news.znds.com/article/62906.html,2023-4-4.

[4]章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进展,2022,10(2):195-199.

[5]吴小林.网络环境背景下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70-72.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On the Talent-cultivation-based Value of Short Videos to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o P.E. Course

BAI Xue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Hebei, China)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在多模态学习理论下短视频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30205039。

白雪(1981—),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互联网+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