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4-06-11 12:23刘军林
南方农业 2024年5期
关键词:威宁蔬菜主体

刘军林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山地特色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威宁 553100)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地处云贵高原,是贵州西大门,也是全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素有“天然凉棚”之美誉,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环境及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等气候条件为威宁种植高山冷凉蔬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基础。

近年来,威宁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探索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群众”发展模式,推动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转型,用“菜篮子”鼓起农民群众“钱袋子”,现已成为“全国153个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县”“云贵高原65 个高山冷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县”和“贵州省十大蔬菜生产基地县”,“威宁白萝卜”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1]。

威宁蔬菜不仅销往贵阳、毕节、六盘水、遵义、安顺等省内市场及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等省外市场,还远销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走上东南亚市民的日常餐桌。近年来,威宁坚持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将蔬菜产业发展作为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通过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引进和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强产销对接、强化品牌建设和农技服务等方式,着力在蔬菜产业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市场化等方面下功夫,把蔬菜基地建设好,把经营主体培育好,把市场开拓好,把品牌创建好,有效促进了威宁蔬菜产业品质不断提升,效益不断提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据统计,2020 年,威宁在41 个乡镇(街道)规划种植商品蔬菜基地26 666 hm2,其中标准化蔬菜基地13 333 hm2,规模化蔬菜基地13 333 hm2,同时在县城周边规划建成4 667 hm2集中连片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全年蔬菜产量达144.84 万t,年产值22.54 亿元,蔬菜产业在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241 元中贡献率为8.31%,达934 元,蔬菜产业成为全县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2021 年,威宁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6 667 hm2以上,其中,以县城周围9 个乡镇重点打造4 667 hm2高标准核心蔬菜基地,全年蔬菜产量250 余万t,年产值达40 余亿元;2022 年,威宁规划种植蔬菜20 000 hm2,全年蔬菜产量125 万t,年产值16 亿元,带动农户1 万户3.5 万人,带动10 万人(次)脱贫户务工,尤其在2022 年疫情期间为其他县市区蔬菜保供作出突出贡献,成为威宁蔬菜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有力推动全县蔬菜产业快速向前发展,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2023 年,威宁计划种植蔬菜42 000 hm2,威宁蔬菜产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2]。本文分析当前威宁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针对蔬菜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建议,以期为威宁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现状

1.1 基地建设提升产业水平

近年来,威宁蔬菜基地建设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水、电、路、灌溉系统、冷链物流中心、集约化育苗中心、蔬菜产业大数据平台、产地市场、制冰厂、泡沫箱加工厂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有效满足蔬菜生产、冷链运输、交易需求[1]。威宁作为全国蔬菜重点县和云贵高原夏秋蔬菜核心区,立足“天然凉棚气候”和良好生态环境等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强化比较优势,聚焦优势单品、优势时段和优势区域,以县城周边蔬菜产业发展重点乡镇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优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白菜、白萝卜、莲花白等“三白”为主的高山冷凉蔬菜,重点打造一批蔬菜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市场化生产基地,现已形成以县城周边乡镇为中心的666.67 hm2以上标准化蔬菜基地,包括双龙镇、草海镇、小海镇、么站镇等蔬菜基地,有力提升蔬菜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通过蔬菜基地的带动,以白菜、白萝卜、莲花白“三白”为主的威宁蔬菜不断发展壮大,威宁蔬菜产业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

1.2 主体培育助力产业发展

近年来,威宁为确保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快引进龙头企业力度,大力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前景好、组织化程度高、市场带动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夯实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成功引进了广州江楠(集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优强龙头企业,培育了贵州新一佳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经营主体200 余家,充分发挥合作社和能人带动作用,不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目前,威宁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威宁蔬菜育苗中心、威宁蔬菜产业大数据平台、威宁冷链物流中心、江楠包装厂、新一佳脱水蔬菜加工厂等蔬菜产业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全县冷库日处理量达7 000 t 以上,威宁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基本形成[1]。

1.3 产销对接促农增收致富

近年来,威宁立足自身气候、土壤、区位等优势,加快蔬菜“绿色、高效、优质”发展步伐,以白菜、白萝卜、莲花白“三白”蔬菜为引领,夯基础、谋种植,全力扩大夏秋喜凉蔬菜栽培面积。为做好蔬菜产业发展,确保威宁蔬菜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全县精心搭平台、全力建物流、用心抓对接、强力拓市场,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提升蔬菜商品化销售力度,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抓产销,成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政府、政协、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工业和信息化局、农投公司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产品销售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种植和销售相关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印发《关于加快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威宁自治县蔬菜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试行)》,制定定价机制等,有力有效指导推进蔬菜种植、分拣、打冷、运输、销售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推介促销售,采取“走出去”方式,分别前往云南省红河州、广东省广州市和深圳市、四川省成都市和泸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柳州市及桂林市等开展农产品推介会;组织相关企业到广州、上海、重庆、贵阳、宜宾等地参加产品推介会,通过大量的宣传推介,大幅提升威宁蔬菜的知名度,吸引大量商贩自行前往采购。威宁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参与蔬菜销售,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大中农产品销售市场,全面引领威宁县蔬菜销售工作。威宁不断创新蔬菜销售渠道,积极探索对口协作销售模式,大力拓展销售档口,同时,继续深入与广州江南市场的合作,使威宁蔬菜销售工作得到稳固提升。加快本地销售市场建设,强化销售组织,依托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一期项目建成投用,大力引进蔬菜销售商进驻威宁采购蔬菜。目前近20家实力较强的蔬菜销售企业、60余家来自省内县内的经销商直接到基地采购蔬菜,县内有近150 人的蔬菜经纪人队伍活跃在田间基地联系采购蔬菜。

1.4 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近年来,威宁高度重视蔬菜产品品牌创建意识,重点打造以白菜、白萝卜、莲花白“三白”等蔬菜为主的优势产品,其中“威宁白萝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作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夏秋喜凉蔬菜产区,境内蔬菜产品外观、内在品质优异,干物质含量高,加之先进的冷链物流系统使上市蔬菜商品性强,达到了消费者对蔬菜产品安全、卫生、营养、新鲜的要求。“威宁白萝卜”“威宁大白菜”获“农产品地标”蔬菜产品认证,全县统一创建了“阳光威宁”农产品公共品牌,全力打造威宁蔬菜“干净·生态”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1.5 农技服务确保高质稳产

近年来,威宁充分发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威宁分院和贵州大学威宁博士工作站技术力量的作用,邀请国内知名科研院所专家为蔬菜产业提供科技研发服务,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贵阳试验站把威宁作为示范县,贵州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在威宁设立综合试验站,每年选派40余名技术骨干蹲点乡镇技术指导蔬菜产业,同时整合700 多名国家省市县四级科技特派员力量,组织农业科技人员通过实地培训,将选种、整地、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等实用技术运用到蔬菜产业生产实践中,搞示范、办样板,精准指导蔬菜经营主体和农户抓好蔬菜生产,为蔬菜产业精准发力提供了科技支撑,确保稳产增收。

2 存在的问题

2.1 蔬菜价格波动较大

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种植主体缺乏有效市场信息,蔬菜种植难以准确把握价格变化,同时受到蔬菜产业补助政策变化和农药、农膜、种子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经营主体种植风险加大,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经营主体尤其是种植大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导致经营主体种植附加值高的蔬菜面积减少,如香葱、大蒜等。

2.2 防灾减灾能力不强

受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制约,威宁蔬菜种植仍以露天为主,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还不强。部分蔬菜种植农户种植面积有限,因为收益不是很高,基本上都不愿意自缴保费购买保险,抑制了农户对保险的需求。极端天气对蔬菜生产特别是露地蔬菜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农业设施损毁、农作物品质下降、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等严重问题。同时,威宁季节性缺水严重,每年5 月份以前降雨偏少,土壤干旱,蔬菜苗无法按期种植,导致种植时间偏晚。

2.3 病虫防控意识薄弱

部分农户及经营主体不重视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思想意识较为淡薄,农户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不懂得“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措施,要等到蔬菜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时才喷药,见病治病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影响防治效果,导致病虫害出现大爆发,因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造成蔬菜减产甚至绝收。

2.4 采后处理方法欠缺

威宁蔬菜以卖鲜菜为主,上市时间相对集中且短暂,运输成本、保鲜成本较高。一些农户及经营主体缺乏储存专业知识,蔬菜采后贮存环境温度、湿度把握不当,不利于蔬菜的贮藏保鲜。全县冷链设施主要以江楠物流园冷库和恒大援建大棚配套冷库为主,但因乡镇运输距离远及以卖鲜菜为主,未进行冷链处理。大部分种植主体缺乏对产品分拣、分级、包装等采后处理,销售统货价格低。全县目前仅建成10条辣椒烘干线、2 条蔬菜烘干线,平均每条烘干线日处理量20 t。

2.5 蔬菜生产管理粗放

威宁蔬菜生产仍以散户生产为主,经营规模小、无法直接对接需求主体。蔬菜品种虽多,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偏大,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威宁蔬菜生产管理粗放的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农户由于疏于管理,直接导致蔬菜长势不好和减产,尤其是在蔬菜价格不理想的情况下,更是放松管理力度,让其自然生长,致使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3 对策建议

3.1 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提供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将全国各地蔬菜价格对经营主体进行公告,让经营主体及时掌握全国蔬菜价格,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开展订单种植,扩大种植面积,降低市场风险。同时结合市场规律及市场消费习惯,根据种植主体自身的销售渠道和种植规模进行合理化布局,及时掌握蔬菜市场行情变化,确定种植意向。坚持市场化原则发展蔬菜产业,因地制宜,遵循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农户参与的生产模式,按照“县级统筹、乡村落实”思路,着力在蔬菜产业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及优强经营主体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转化等方面下功夫,坚持质量和效益优先,按规律发展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发展方向,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扎实抓好蔬菜生产防灾减灾工作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救灾作用,指导经营主体应保尽保,督促保险公司及时承保、理赔。应对极端天气,及时做好天气信息及技术指导意见推送,指导蔬菜基地积极采取抗灾措施,有效提升经营主体抗灾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预测,增强工作针对性,制定人工增雨作业方案,全程跟踪天气发展变化,科学研判,充分利用天气条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地挖掘空中水资源,努力增加河流、水库水量,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危害。

3.3 重视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控工作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源头抓起,才能行之有效,牢固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强化技术支撑,提高群众蔬菜病虫害防控水平。在蔬菜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组织农技人员和专业化防控队深入蔬菜基地和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引导蔬菜种植农户及经营主体科学防控病虫害,切实提高蔬菜病虫害防控质量和效益。同时通过指导农户采取不同蔬菜品种合理轮作、土壤消毒、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以减少病原菌和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提升蔬菜的产量和品质[2]。

3.4 加强蔬菜采后处理能力

加大蔬菜标准化种植、分级包装、蔬菜打冷等技术培训,提高蔬菜生产质量。规划建设蔬菜精包装厂、脱水蔬菜厂等加工厂,提高蔬菜附加值。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短板,加大冷库建设力度,积极鼓励经营主体采购冷链车辆、储藏保鲜机电设备、鲜活农产品清冼、分选、装卸等设备,提高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能力。

3.5 提高蔬菜生产管理水平

加快培育一批规模适度、带动能力强的蔬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生产+销售”的蔬菜产业化经营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蔬菜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蔬菜生产一线,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病虫害防治,不断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指导农户科学种植蔬菜,精细化管理,对蔬菜生长中出现的一些用药、施肥、浇水等生产环节管理问题给农户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指导蔬菜日常管理及病虫害识别、防治等田间管理技术,有效提高种植户田间管理水平,推动蔬菜高效种植,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为确保全县蔬菜丰产、增收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猜你喜欢
威宁蔬菜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奇怪的蔬菜
蔬菜
威宁草海
观鸟——威宁草海
1948 年10 月9 日贵州省威宁地震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蔬菜也“疯狂”
威宁机场选址评审报告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