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转型发展理念的抚仙湖流域农业发展对策

2024-06-11 12:23李玥敏
南方农业 2024年5期
关键词:抚仙湖化肥流域

李玥敏

(玉溪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干部学校,云南玉溪 653100)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深水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被誉为“高原明珠”。然而,随着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抚仙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急需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为保护抚仙湖生态流域,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笔者基于绿色转型发展理念,分析抚仙湖流域在推进农业绿色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抚仙湖流域概况

抚仙湖为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属于半封闭的断陷湖,是我国目前内陆淡水湖中水质最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贫营养淡水湖泊,总体水质保持Ⅰ类。抚仙湖属南盘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面积674.69 km2,其中陆域面积458.09 km2、水域面积216.60 km2,平均水深95.20 m,最大水深158.90 m,最高蓄水量可达206.20 亿m3,是滇池的12.0 倍、洱海的6.0 倍、太湖的4.5倍,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30%,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20%,占全部国控重点湖泊I 类水质的91.40%。抚仙湖流域主要河流21 条,调蓄带7.85 km,人工湿地93块。该流域内有6个乡镇(街道)47个村(社区)365个村(居)民小组,2022年末有18.21 万人。2022 年,抚仙湖平均水质综合类别为Ⅱ类,其中1 月、2 月、8—12 月为Ⅰ类,3—7 月为Ⅱ类,流域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20%、1.13%[1-2]。

2 保护治理措施

对于抚仙湖流域,按照调整结构、控源减量、绿色发展的思路,围绕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不断削减的目标,持续开展节水、减肥、降药、控粪污“四减”行动,全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2.1 加快经营模式转变

近年来,抚仙湖流域累计流转土地0.97 万hm2,其中实施休耕轮作0.39 万hm2、建设“森林抚仙湖”0.40 万hm2、发展高原特色农业0.19 万hm2。《澄江市引导和规范抚仙湖径流区5.8万亩流转土地经营权管理实施方案》的制订,进一步确定了盘径流区0.39万hm2流转土地性质,且该流转土地交由同一公司经营管理,推动流转土地统一管理、集中经营。

2.2 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

抚仙湖管理单位制订了《抚仙湖流域“十四五”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和抚仙湖径流区作物种植正负面清单,全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坚决取缔高耗水、耗肥、耗药的传统花卉和蔬菜等农作物,大力发展水稻、烤烟、藕、蓝莓、油菜、麦类、薯类、蚕豆、大豆、向日葵及金丝皇菊等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作物的种植,推动抚仙湖流域实现绿色农业转型发展。2022 年,抚仙湖流域完成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种植0.46万hm2。

2.3 加强源头污染排放管控

抚仙湖流域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出台流域化肥农药负荷削减实施方案、精准施肥指导意见、农药经营使用管理办法,编制抚仙湖流域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参考标准。目前,该流域已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毒性大、残留量高的农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监管,管住源头污染排放;深入开展田园清洁行动,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集中开展废旧农膜清理捡拾活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4 谋划实施“五位一体”工程

通过统筹调蓄带与农田的关系,谋划实施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五位一体”工程,将坝区已流转土地划分成“农业小区”网格,重点把农田退水、散漏污水、回用中水等水资源引入网格后实现用水“小循环”,剩余农田尾水引入调蓄带后实现湖外用水“大循环”,确保农田尾水不入湖。

2.5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抚仙湖流域实施现代标准化农业产业面源和土壤污染控制示范项目,其中右所和龙街片区已建成中心机房20 座,推广水肥一体化0.10 万hm2、精准滴灌0.15万hm2,逐步推动水肥分离向水肥一体转变。

2.6 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抚仙湖流域通过制订落实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和认定标准,培育农业企业538 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88 户、家庭农场107 户;建成农业基地320 个、认证挂牌36 个。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抚仙湖流域推进特色小镇、精品村庄、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积极申报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示范企业10 家,建成悦莲庄园、四季农庄等一批休闲农庄,创建马房村等5个乡村振兴示范点。

3 存在的问题

当前,抚仙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虽然明显,但种植方式和经营模式尚在转变阶段,化肥农药减量任务依然艰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3.1 种植效益较低

抚仙湖流域虽然实行种植作物清单化管理,但正面种植清单中的作物多为水稻、烤烟、油菜、大豆及藕等传统作物,种植效益较低。以其中经济效益最高、产业体系最健全的烤烟来说,2018 年,抚仙湖流域的烤烟种植大户3人合伙,以1 000元每667 m2价格承租1.7 hm2耕地种植烤烟,累计毛收入约7.0 万元,可仅工人工资一项就支付7.3 万元,还不包括肥料、灌溉用水等生产成本,最后加上政府给予的每667 m21 000 元的补助,3 人每人仅收入2 097 元。水稻、油菜、大豆的种植效益更低,据种植户所言,“地租免费也是亏,且越是精耕细作亏得越多,种不如不种”。目前,抚仙湖流域种植结构调整方案难以落实,农户不愿意从事农业,大片土地撂荒、杂草丛生。

3.2 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尚未彻底转变

抚仙湖流域虽然积极培育新型主体参与经营管理,但是农业基地建设尚在起步阶段,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等技术推广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足,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尚未彻底转变,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生态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导致抚仙湖流域的农业产业规模小、精品少、链条短、品牌弱,农业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农业科技技术推广应用不充分,先进品种、技术、设备引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市场能力弱。

3.3 特色品牌建立不足

由于受抚仙湖保护、防止耕地“非粮化”政策等因素制约,抚仙湖流域生产的蓝莓、藕等农产品难以真正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品牌知名度低、市场核心竞争力弱,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进度缓慢。虽然澄江市“七孔八眼藕”“抗浪鱼”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澄江蓝莓”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但是整体产品的辨识度不高。

3.4 基础研究不深入,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效果不明显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环节多、范围广,矛盾突出。虽然抚仙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在不断减轻,组建湖泊联合研究中心,开展水质监测分析,但科研力量薄弱,缺乏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仍未能实现精准监测计算污染源及污染量,为湖泊保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的目标,农业源头减量任务依然艰巨。同时,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效果不明显,有机肥替代、测土配方施肥因资金短缺推进缓慢;部分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标准偏高;化肥农药监管体系还不健全,真测、真配、真施尚未全覆盖,违禁农药销售时有发生[3]。

3.5 土地流转租金难以保障

抚仙湖流域虽然已理顺0.39 万hm2流转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但每年需要支付流转资金2.5 亿元,而返租土地租资金约0.6 亿元,缺口资金1.9 亿元。目前,抚仙湖流域产业发展现状不理想,难以支付土地流转费,短期内难以实现收支平衡。

4 对策

4.1 持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落实“十四五”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探索引进高附加值农作物,不断拓展种植作物正面清单。例如,可引进彩色水稻试种,打造田园景观;打造蓝莓产业园区,稳定现有蓝莓种植面积,提高农业附加值;推广“烤烟+豆类”“水稻+豆类”等轮作种植模式,减少土地耕种频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发挥豆类作物根瘤固氮作用,实现用地养地结合,在提高种植收益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4]。

4.2 发展现代农业

1)加快设施农业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建设一批、争取上级扶持建设一批、引导经营主体建设一批等模式,推进水肥一体化、高端农业大棚等设施建设,以数字化大棚、作物生长环境的物联网及视频监测监控、数字化栽培设备设施、作物生长模型数字化管理为重点,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实现农业用水循环利用、化肥农药等污染零排放。

2)发展“数字化、有机化、设施化”绿色现代农业产业,全力打造抚仙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协调争取省级“三农”基金支持,分类建设省市县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争取上榜“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名单。重点培育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澄江市“七孔八眼”荷藕及观赏藕,引进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按照“荷藕+景观”的种植模式,打造荷藕景观带。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才的培养,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作用,把绿色农业科技宣传到千家万户。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基层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技术基层推广服务,发挥当地涉农企业、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开展绿色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引领农户开展绿色种植。

4)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思路,促进农业与生态、休闲、康养、旅游、文化及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打造葵花、油菜等田园景观,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高品质校外研学基地,实现“产学研、农科教”一体化发展。

4.3 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加强“三品一标”认定工作,打造一批“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培育,加大对澄江藕粉、德春藕粉、云蓝蓝莓、昊海蓝莓等澄江市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现代流通体系。通过“政府带动、企业联动、农户参与”的方式,以大型农业企业为平台,带动小农户发展;着力打造“澄江藕”国家地理标志、“抚仙湖舌尖上的大樱桃”“六大名鱼-抗浪鱼”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发挥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提高产品知名度,发挥品牌效益,增强本土农产品核心竞争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4.4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深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1)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寻求技术支持,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湖泊联合研究中心运行,发挥监测分析、基础研究、决策咨询、项目策划、人才培养作用,深入开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研究。重点开展水资源和总磷变化趋势研究,继续抓好湖泊健康评价,探索举办“抚仙湖论坛”,凝聚湖泊治理科研合力。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控制农业用水,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劳的生态循环农业,为保护抚仙湖流域提供科技支撑。

2)深入推进农药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加强农药化肥监管,扩大农药化肥流失量监测范围,强化源头治理。实施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三诱”技术,增加种子处理、带药下田技术应用,新建一批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和新型肥料,强化农企合作,共建化肥减量技术服务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加速推进服务创新,积极推广“政府购买”病虫害防控组织形式,通过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扶持一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开展全程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抚仙湖流域发展绿色农业成绩较好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等提供政策扶持,对在规划区内种植低肥、低药、低污染、产值低、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好的水稻、藕等作物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等进行适当奖补,促进抚仙湖流域绿色农业有序、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5]。

4.5 精细管理流转土地

开展土地管控政策研究,推动坝区已流转土地精细化经营管理,进一步明确、细化职能部门和镇(街道)的经营管理权、责,保证权责对等,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经营好、管理好流转土地。适当延长流转土地反租倒包周期,提高种植户的种植积极性,稳定种植主体。采取相关保障措施,加大倒包返租租金收缴力度,确保应收尽收,有效缓解财政压力。分类别、分梯次逐步提高租金,用2~3年时间实现资金收支平衡,同步实行联农、带农机制,解决种植户长远生计问题。

猜你喜欢
抚仙湖化肥流域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压油沟小流域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抚仙湖,万顷平湖一鉴清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罗堰小流域
抚仙湖恋歌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
走进抚仙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