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醴陵陶器文化生态研究

2024-06-10 21:55蒋雯唐曦之
大观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

蒋雯 唐曦之

摘 要:醴陵陶器具有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曾经闻名全国,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其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经过发掘,醴陵陶器已被列入醴陵市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醴陵传统陶器工艺与传统文化作为研究主题,从醴陵自然环境、工艺传承、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等方面,剖析醴陵陶器文化生态失衡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应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角度进行保护,提出解决醴陵陶器文化生态失衡的对策,强调要采取市场与相关部门联动的办法,对醴陵陶器文化进行保护,使其变成醴陵陶瓷业中与釉下五彩齐名的又一亮丽名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陶器;文化生态

注: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研究”(XSP2023JYC221)研究成果。

文化生態学主张从人、社会、自然、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探求不同生态文化发展的特殊模式,同时,文化生态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历史继承性,一种文化生态一旦得以确立,它就会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目前,在醴陵陶器方面,结合文化生态性保护的研究成果还是空白。本文以醴陵市李氏柴窑陶艺工坊为例,侧重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醴陵陶器文化生态发展,以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性发展提供样本参考。

一、醴陵陶器文化生态失衡的现状

(一)生产方式滞后,产品竞争力不强

醴陵传统陶器与醴陵瓷器产品类型相同,但质量和价格没有任何优势。醴陵传统陶器与醴陵传统瓷器的产品均为坛、碗、杯、罐、盆等日常生活用品。醴陵传统瓷器有釉下五彩,醴陵传统陶器为单一土色。醴陵传统瓷器已实行行业规范,采取高度集中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生产成本较低,产品价廉物美。醴陵传统陶器为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和统一的产品认证标准,其产出模式还是家庭式的传统的手工式作坊,生产资源分散,生产规模小,没有形成集约化产业链,因而生产效率不高,产品价格高,质量也难以达到同类瓷器产品应有的水平。

(二)产业注资渠道有限,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醴陵陶器被列入醴陵市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醴陵市相关部门在资金、技术人员、教育、文化宣传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扶持。但醴陵市毕竟能力有限,在自身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醴陵陶器的生存困境。此外,由于当地对外文化宣传不足,引资力度较弱,因此醴陵陶器工艺并没有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打响自己的品牌。目前醴陵陶器产业融资渠道较窄,资金短缺情况时常发生,并且产出与投入不协调的状况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也常常发生,没有形成持续产生效益的文化产业体系。

(三)创新驱动动力不足,缺乏现代品牌意识和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醴陵陶器工艺正处于恢复期,陶器企业也正处于创业初期,因此,无论是在产品定位、品牌包装方面,还是在文化宣传、营销方面,醴陵市相关部门和企业都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定位。如今,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大力介入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营销理念。醴陵新世纪艺术馆、醴瓷电商产业园、釉下五彩生产基地、瓷器口文化街、陶润会生活艺术中心等地只有醴陵瓷器,而无醴陵陶器。只有“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内,某制瓷大师工作室因指导陶器生产而陈列了少量的醴陵陶器产品。显然,醴陵陶器没有搭建起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市场信息沟通存在较大的困难。

(四)工艺技师极为缺乏,陶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严重不足

醴陵陶器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比一般企业更高,要想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实际效益的产品,必须依靠一大批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管理人才、具有高超艺术水平的手工艺人才和懂得现代企业理念的营销人才。但目前正在从事陶器行业和曾经从事陶器行业的人员不足100人,仅10余人有专科文凭,其余人员的学历都为高中及以下。而现代陶器的发展,需要陶泥加工、造型设计、绘图、机械维修、电瓷研发、陶瓷材料研发与应用、电子商务等各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强各层次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培养十分紧迫。

二、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醴陵陶器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技艺传承

(一)醴陵陶器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醴陵市制陶始于东汉时期。醴陵陶器生产,与我国其他地方相比,无论从区位交通、自然环境,还是矿产原料、人文环境等角度来看,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胜条件。醴陵位于湖南东部,气候湿润,瓷泥矿产丰富,醴陵境内盛产优质陶土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龙华山和城南石门口至道姑岭一带。与中国其他地方的陶瓷原料相比,醴陵的陶瓷原料特别耐高温,醴陵是全国极少见的优质陶土和制陶配制原料储存丰富的地区。

醴陵陶器的烧制以传统的柴烧工艺为特点。这种陶器柴烧窑依山而建,其开口都处于下风向,两个窑仓之间预留8—10个小口做火路。这种土窑结构能够提升燃烧效率,既节省了木材,又增强了陶器柴烧窑的升温能力,对提高陶器制品的成品率有重要作用。

(二)醴陵陶器烧制技艺的传承

醴陵陶器历史悠久,目前发掘的多处宋元窑址都可见当时的生产规模及工艺精致程度。难能可贵的是,手艺人年复一年,耐心坚持,不断迭代技能,夯实产品工艺。陶的烧制以传统的柴烧工艺为特点,从取泥到制成共有十几道工序,匠人的执着精神使醴陵陶器延续至今。

醴陵陶器是特有的陶泥与烧制工艺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习俗、技术和文化。醴陵现代陶器的造型基本上延续了早期的原始制陶的特征,其陶器制品往往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有的作品因千变万化的器形线而形成了矫如惊龙的动态美,有的作品因柴烧落灰成釉而形成了变化万千的古朴美,有的作品因多彩色釉装饰而形成了明暗起伏、层次丰富的灵动美。它质地幽深而古雅,内敛而质朴,像暗夜之清光,又如墨玉之润泽。

(三)醴陵陶器的艺术价值

陶器文化生态是指与陶器文化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载体的统一体。陶器的纹样、器型、文化语言等历史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会保留着几千年前陶器工艺形成时的特征,同时吸收各种文化,形成新的文化特色、文化气质并得到传承,体现出文化生态发展的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醴陵民窑陶器以碗、壶、盘、樽、罐、瓶等日常实用生活品为主,其陶器工艺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实景,又是民间手艺人将这种生产、生活实景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的结果。醴陵陶器,形式多样,品种齐全,既有个性化鲜明、艺术性较强的收藏品,又有普通的花盆等实用品,产品畅销国内外。收藏醴陵民窑陶器产品,不仅能从中探究出优秀民间工艺,更能从中窥见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是传承祖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

三、解决醴陵陶器文化生态失衡的对策

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化是醴陵陶器生态化发展的前提。醴陵陶器是特定的文化生态的产物,其传承与发展应该被置于一个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下,并与该系统下的社会经济生活、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政治制度等各层子系统保持良好的共生性,并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经济发展环境

首先,要将醴陵陶器生态化发展纳入当地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醴陵陶器作为未来醴陵市重点扶持发展的文化产业,从相关部门层面加大技术、资金、人才的扶持力度,要在寻求市场、对外宣传和交流方面有实质性的举措。在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以“展、销、研、游”为特色的华联瓷业产业园、以“文化+创意+旅游”为特色的陶润会创客中心均可设陶器工艺产品展示区或陶器工艺制作中心。其次,要将醴陵陶器生态化发展与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结合。在保护和发展醴陵陶器时,可以将其与民风民俗、民间工艺、民间文艺等方面的非遗企业建设结合起来。再次,建立传习基地和传习所,或者建设一个规模大、展品多、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陶器展览馆(博物馆),以点带面唤醒当地人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为醴陵陶器生态化保护提供舆论支持。最后,制定专项资金激励制度,形成陶器产业集群。继续加大财政和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力度,统筹运用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每年将专项资金用于醴陵陶器的生态化保护、技艺的挖掘、艺术人才的培养,扶持当地陶器企业,形成陶器产业集群。

(二)加强对醴陵原产陶器自然资源载体的保护

自然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如果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了灾难性的破坏,那么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然发生质变。因此,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换言之,对醴陵陶器的生态化保护必须以保护好醴陵陶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为前提,还需要考虑到当地特殊的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等,这些因素都与地理生态环境紧密关联。由于制作醴陵陶器的陶土来源于自然,因此应该抓住国家繁荣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机遇,实现生态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保护本土原生态民间文化,实现醴陵陶器制作技艺的延续。

(三)重视对醴陵陶器技艺的本体保护

陶器制作技艺是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技艺本身是抽象的,因而在发展与传播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特征和风格。虽然有时这种差异难有分明的界限,但在对陶器技艺本体的保护上,需要考虑到各个企业及传承人不同的特色,不能制定出统一的技艺标准。醴陵陶器制作技艺专业性、技艺性较强,本身经济价值属性较为凸显,以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为主,在当今生活中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也更容易获得相关保护资金。

醴陵陶器制作技艺可归属于传统技艺类文化产业,对于其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的“有形”部分,可进行生产性保护,即通过专利保护、代工生产、加盟销售等方式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并促进陶器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保护成果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四)构建全方位的活态传承文化保护空间

首先,要建立生态化保护体系。要站在醴陵陶器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设立醴陵陶器文化生态保护信息资料中心,承担起信息搜集、调查研究和展示教育的作用。可将醴陵陶器纳入初中乡土教材和初高中校本教材,着力培养醴陵本地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在醴陵窑数字化博物馆内增设醴陵陶器文化博物馆,通过数字化的复原技术对醴陵陶器的历史文化进行全方位呈现。其次,应顺应体验经济时代潮流,开发一些互动式、体验式陶器文化旅游产品。还可以组织陶器文化节、民俗手工艺研讨会、陶器工艺大赛等活动,通过感知陶器历史、了解陶器发展现状、实操陶器工艺,让旅游者在游玩体验过程中感知陶器的美学、文化、实用和收藏等方面的价值,感知陶器文化。最后,要拓展校企合作内容,在保证传统技艺原真性的前提下,推进醴陵陶器技艺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还可以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与醴陵陶器生态化保护相关的内容,唤醒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和情感,从中发掘和培养一批陶器制作和营销人才。

综上所述,通过加大相关部门扶持力度,加强对醴陵陶器自然资源的保护,重视对醴陵陶器技艺的本体保护,探索醴陵陶器技术创新,重视醴陵陶器制作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建立活态传承的醴陵陶器文化空间保护等,可以改善醴陵陶器文化生态失衡的情况,为醴陵陶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找到新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傅熊湘.醴陵乡土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26.

[2]湖南醴陵瓷业总公司.醴陵陶瓷志1729-1986[M].株洲:湖南醴陵瓷业总公司,1989.

[3]叶麟趾.陶瓷烧窑法[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57.

[4]周世荣.湖湘陶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6]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7]铁源.古代民窑陶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

[8]郑巨欣.民俗艺术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蒋雯,株洲开放大学中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学、高教管理。

唐曦之(通信作者),株洲開放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学、高教管理。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