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全方位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研究

2024-06-10 18:16陈雅卿
国际公关 2024年7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新形势农业

陈雅卿

摘要:粮食安全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也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本文对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包括优先实现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和构建国际贸易发展新格局,以促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关键词:新形势;粮食安全;农业

粮食安全直接影响全体国民的生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点提到了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安全红线,以便于让中国人民的粮食供应有保证。我国幅员辽阔,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新形势下,我们亟须对新问题进行新分析、提出新对策,让中国人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内涵和意义

(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内涵

粮食安全作为一个系统性的项目,涵盖产前的生产技术和供应输入、产中的生产架构和产后的收集、储存、运输、销售以及最终消费。对于 “全方位”,可从不一样的视角做出解释。从产业过程的角度来看,包括生产、销售、加工、存储、贸易等;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包括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从内部和外部关系的视角来看,涵盖国内自给和国际补充。实现全方位发展是夯实根基的必要条件。粮食安全的根基主要在于我国粮食培育和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农产品的储备和流通能力。[1]

(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意义

1.事关生存安全

中国在过去经历了频繁的饥荒,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从周朝到民国时期,出现了多达5 258次饥荒,这些饥荒不仅导致无数生命的消逝,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理解粮食作为生命必需品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粮食的丰收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是最底层又最根本的需求,而食物和水是满足生理需求的首要条件。因此,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2.事关政治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粮食安全是 “国家大事”,具有最高优先级。全球有14个国家人口在1亿以上,其中只有7个国家的粮食自给率在90%以上。这表明,人口稠密的国家在应对粮食安全上存在困境。因此,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要确保粮食自给自足。

没有农业就没有社会稳定,没有粮食就会发生动荡。在历史上,齐国迫使鲁国停止种粮,然后在关键时刻切断了食物供应,最终导致鲁国的投降。越王勾践煮熟种子并将其献给吴国,利用吴国的粮食绝收来彻底摧毁吴国。粮食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四大粮食贸易商利用中国大豆短缺引发了两场 “大豆战争”,2003年,大量中国大豆企业破产且不得不实施重组;2006年,美国以大豆减产为借口造成全球粮食危机的假象,中储粮在最重要的时刻有效地捍卫了我国粮食安全。这表明,只有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中,才能确保国家稳定和繁荣。

3.事关经济安全

由于粮食类谷物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价格的弹性较小,降低价格会对农民利益造成损害。另外,由于粮食价格的基本性特征,粮价大幅上涨易对国民基本生活造成影响。正因为粮食对国民基本生活的必需性、生产不稳定性、需求稳定和价格基本性特征,假如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市场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因此,大多数国家都会对粮食生产和贸易进行宏观调控,以确保其数量、质量和国家粮食主权的安全。粮价既关系生产者也涉及消费者,必须维持在一个合适的区间,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发展过程

我国通过长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在粮食安全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

(一)粮食产量呈持续增长趋势

在多阶段的不懈尝试和努力之下,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总人口约为5.38亿人,但粮食产量仅为1.13亿吨,人均粮食供应量仅为210公斤。随着改革开放推进,我国的人口虽激增到9.63亿,粮食生产总量却增加到3.05亿吨,人均粮食供应增加到318公斤。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改革开放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率为79%,粮食总产量增长率为170%,粮食生产总量增长率远远高于人口总量增长率。到2023年,我国人口达到14.05亿,相对于改革开放时期增长了46%,粮食生产总量达到6.95亿吨,较改革开放时期增长128%。由此可见,我国粮食培育和种植水平持续进步,粮食安全系数不断提升。

(二)粮食安全政策制度不断完善

党中央始终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将农业的发展视为首要任务,且把增加粮食产量作为重要目标。我国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重大进展,为后续可持续的粮食生产准备了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 (1978—2012年),我国实施了家庭承包责任制,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且通过多个 “一号文件”的发布促进开展好农业、农村和农民相关的工作。在这段时间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总产量终于不再出现长期的短缺,基本上保证了供需平衡,甚至有一定的盈余。这基本上让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保障,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2年至今),农业和农产品结构等都有所改善。我国在土地管理方面实施了适度规模经营措施,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稳定粮食供应,我国在这一阶段的举措对农业总产量、价格和农民收入都有一定的积极效应。

三、中国粮食安全现存问题

由于人口众多和国际贸易格局的持续变化,我国粮食安全依然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

(一)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待提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对种粮缺乏足够的积极性。根本原因是,城市化進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减少,一些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 “空心化”和 “人口老龄化”状态。与耕种相比,农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往往收入更高,这减少了他们对种植粮食作物的兴趣,年轻劳动力的减少则直接引发了农村土地荒废的现象。2023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3.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仅为1.5万元。此外,虽然近年来粮食价格不存在非常规性起伏,但土地、劳动力和农业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仍在不断挤压粮食种植的经济利润空间。

(二)资源环境条件有限

尽管我们国家拥有广阔的土地,但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以及其他硬性资源环境限制,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所需的土地面积不断增加,中国的耕地面积在过去十年中减少大约1 130万公顷。目前,我国人口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还不到全球的一半。同时,全国各地耕地差异明显,土地质量好的西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多,但因不理想的自然条件,农作物产量相对落后;相比之下,沿海地区的粮食产量明显更高一些,然而耕地非常有限。[2]此外,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而言,一些地区追求农业发展速度过快而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土壤质量恶化、地下水位下降等。

(三)财政支持投入低

当下,我国在粮食领域明显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虽然我国对农业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增加,但对比欧美国家依然有显著差距。2016年,中国的农业财政支出大约可以占到农业生产总值的15%,而美国是35%,日本是26%。对比农业产业的实际发展,我国对农村信贷和保险的支持缺乏足够的力度。在信贷方面,农产品价格的低弹性导致农业产业对经济的影响有限,这导致农业发展面临融资困难、高融资成本和低融资规模的问题。这使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等受到严重阻碍。此外,我国在持续提升农业保险政策水平方面还有较大空间。

(四)国际粮食市场冲击

从2020年起,新冠疫情导致部分地区和国家的基础生活配给及医疗资源供应日益紧张。一些国家决定限制谷物出口,以确保食品供应安全。尽管这些国家实施了不同的政策来禁止或限制谷物出口,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于全球粮食危机的担忧。2022年初,俄罗斯乌克兰冲突揭示了能源和食品方面的问题。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全球玉米、小麦和葵花籽油等产品的出口市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由于受到冲突的影响,乌克兰谷物产量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俄罗斯限制谷物出口的举措也将对全球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等带来负外部性影响。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直接引发全球粮食市场秩序问题,可能导致某些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粮食短缺和价格上涨,同时也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市场稳定。

四、全方位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的路径

在新发展时期,我国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粮食产区政府和农民的危机意识,把粮食安全的发展渗透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中去,切实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一)实现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通过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可实现粮食生产的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让农民收入有所提升,还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增强农业发展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有必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来保护粮食种植区的利益,巩固这些区域的粮食生产能力,增加财政支持和激励措施,如提供种植补贴、农业保险以及技术支持等,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在政策支持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的自发性,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确保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产品质量提升进入良性循环。另外,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相互促进,通过提供培训、技术指导和金融服务等手段,帮助小农户提高生产效率,融入现代农业体系。这样,使小农户的发展成为现代农业进步的一部分,[3]从而促进农民和农村地区实现发展上的同舟共济、携手共进。

(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增强整体供应能力,要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以适应城市化和人口动态所引起的食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全面规划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这一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应增强非粮食农产品的生产力,以提高供应链的匹配程度,确保各类农产品的均衡发展,减少市场供需失衡带来的风险。要积极推动优质品种培育,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增加绿色高品质农产品的供应,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安全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4]鼓励高质量农业发展对确保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此外,应对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实施调整,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推动各农业产业齐头并进。包括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的提升,以及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灌溉系统、冷链物流等,以提高农产品的产后处理和运输效率,减少损耗,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新鲜度和安全性。通过这些综合性措施,可以构建一个更加稳定、高效、可持续的农业供应体系,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资金投入

逐步增加对农业的国家财政支持,使农业政策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确保各种农产品生产在规模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保质保量的目标。这一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同时增强农业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资金能够精准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各地区应提高对金融体系创新的重视度,加快建立稳定且符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农民需求的金融体系,总结金融市场发展规律,同时因地制宜进行金融体系创新,使各地金融体系具有当地特色化模式特点。各级政府还要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对农业支持中的作用,增加对农业部门的保险支持,适当提高农业保险保费的财政补贴比例,以更好地保障农民收入。[5]

(四)构建國际贸易发展新格局

要建立以国内粮食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模式,着力优化全球粮食贸易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的全球粮食产业链。同时,有必要确保海外供应链的稳定,确保较为重要的物流通道畅通。通过 “一带一路”促进国际贸易,拓展对我国农产品高度依赖的国家的进口渠道,打通海路和陆路的海内外粮食贸易物流通路,与各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的农业合作关系,与合作伙伴共享培育和种植方法的同时,为欠发达国家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持,实现合作共赢,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展现大国应有的风范。

五、结束语

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粮食安全本身的重要性,新形势下全方位夯实粮食根基是我国繁荣发展的必要举措,在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和亟待完善之处的基础上,我国不仅要确保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切实落地,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展现大国担当,为全球粮食安全奉献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 杜志雄,肖卫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意义、内涵及重点任务[J].中州学刊,2022(12):32-39.

[2] 曹刘杰.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2(16):32-34.

[3] 任嘉.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中国市场,2022 (27):82-84.

[4] 任路生,姚锦.对新发展阶段更高层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22(08):3-6.

[5] 宋丽丽.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保障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2(18):183-185+189.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新形势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村科学储粮与粮食安全研究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