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运营模式浅析

2024-06-10 17:26刘朝辉
国际公关 2024年7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校

刘朝辉

摘要: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模式经过改革使当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还有一些高校没有认识到社会化模式的价值与作用,在改革过程中显现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解决策略,助力提升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模式;高等教育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保障高校健康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当一个高校逐渐建立起一个完整、社会化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必将对高校的教育改革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基础保障。因此,高校的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是支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模式概念

高校后勤是指在高校中为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提供物质保障和服务的部门,具体工作包括后勤服务管理、基本建设管理、物资管理等。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指的是高校为师生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提供各种需求,确保高等教育可以顺利实施,以便高效达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为社会服务等目的。在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过程中,人员及组织是管理的主体,各种资源是管理的对象,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是管理的目标,而管理的内容则包括建设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财务管理等。[1]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指的是通过推动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管理人员以及后勤服务管理制度等管理要素的社会化,将高校的各项服务活动与社会进行合理对接,通过获得社会角色及社会功能等来充分体现后勤服务管理实体的价值。

二、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剥离较为困难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对资产只有经营权,这就导致后勤服务实体在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只能依托高校的资产来进行生产经营与服务管理等工作,如果发生问题,那么高校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不善,就会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害。同时,当前高校并没有对资产进行清晰明了的划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实体产权制度和独立法人注册,后勤服务实体无法与社会上的法人签订合同,进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这些问题都是由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资产剥离困难所造成的,而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高校资产界定不清晰,不能对其进行评估与剥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没有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高校进行资产剥离。

(二)高校干预后勤实体行为

在传统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高校通常由于体制机制等限制性因素,过度干预后勤服务实体的日常经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惯性思维的影响。在长时间的传统后勤服务管理模式下,高校已经形成了后勤服务管理部门是自己行政部门之一的惯性思维,再加上相关管理人员是由高校委派的,所以导致后勤服务实体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经营自主权。二是不愿意放弃高额利润。高校的后勤服务实体基本上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利润,众多高校就把其当成经济创收的重要工具,不断对其提出高质量服务、节约经费等要求,但却不愿意给予足够的发展支持,这就导致后勤服务实体没有发展动力,使社会化模式的改革难度较大。三是后勤服务实体没有经营自主权。[2]由于高校未明确划分后勤资产,导致后勤服务实体缺乏独立的法人权益,也就缺少应有的自主经营、自主承担盈亏、自主承担风险、自我独立发展等能力,必须要依靠高校的拨款才能继续经营。

(三)资金较为紧缺

资金短缺是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造成该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使教学楼、学生宿舍等用地非常紧张,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扩建;二是近年来城市地价与建设造价越来越高,资金需求逐年增大,留给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资金越来越少,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充分满足高校发展的实际需求;[3]三是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在落实国家优惠政策方面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打击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资金筹措变得更加困难。

三、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模式的应用

(一)改革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体制

在进行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 “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积极进行人员分流和资产重组的工作。[4]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构建高效精简的后勤行政部门,并明确义务与责任,然后代表高校在社会上行使后勤服务管理的行政职能,与后勤服务实体建立良好的甲乙双方关系,并积极制定科学有效的合同制度,方便高校行使后勤服务管理规划项目招标、管理以及监督等职能;另一方面,后勤服务实体及相关的一系列服务产业必须与高校的后勤行政部门完全分离开来,确保后勤服务实体具备独立性,能够充分实现人事独立、财务独立以及经营管理独立等,这样有助于后勤服务实体快速建立一套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独立可以促使资产多元化、经营多样化,有助于后勤服务实体建立新的产权制度与服务管理体制。

资产分离初期可采用 “小机关、大实体”或 “小机关、多实体”模式进行过渡。采用 “小機关、大实体”模式有助于高校将资产分配给大实体,然后由大实体按服务性质将资产分配给各个后勤服务实体,这样的模式可以将责任从高校过渡到大实体手上,确保大实体具备拥有后勤资产的使用权、管理权与经营权。而采用 “小机关,多实体”的模式,实施主体相对较多,根据不同的服务性质,主要将资产划分或分配给各个小实体。后勤资产直接划分给每个小实体,使其具备资产使用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二)转变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在进行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创新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地转变后勤服务运行机制,通过引入社会市场驱动的经营性服务运行机制,可以将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经济关系与竞争规律和价值规律相结合。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是将原本依赖行政拨款的服务体制转变为收费服务体制。这样一来,高校后勤服务将更加注重提供有竞争力的服务,以吸引用户,并通过收费机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转变能够激励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灵活地满足用户需求,并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支配,确保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可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目的。[5]

在人事管理方面,实行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政策。一方面,为了改善现有的 “老人老办法”政策,政府和学校需要提供一定的改革成本支持,以促进后勤服务实体内部的优化和完善。这包括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确保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方法包括:对于即将退休的老职工给予同类员工福利待遇;实行提前退休政策,对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增加档案工资;实行内部退养政策,对于已退休的老职工发放标准档案工资。完善 “新人新办法”的政策内容,积极实行社会化聘用与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加大对新员工的专业性培养力度,以此能够快速提升后勤服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养水平。

(三)政府部门给予改革政策支持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是旨在提升高校后勤服务水平的综合性工程,具有一定的政策性,需要政府部门给予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作为保障。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政策支持。

1.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部门需要为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实行 “税不进校”的政策,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营业产业,可以实行免征营业税、教育附加费用、所得税等税金;对于社会上的营业产业,积极实行低税收或是短期税收等优惠政策。这样有助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早日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到社会市场竞争中。[6]

2.工商登记。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必须进行工商注册,这样才有利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才可能具备足够的实力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因此,政府部门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工商部门进行协商,结合高校后勤服务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具体办法。

3.物价政策。基于高校的特殊性,面向师生、教学以及科研服务的收费标准制度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物价部门必须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对高校的物价进行有效管理。如积极制定科学合理的物价政策、建立完善的物价监督体系、监督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物价制定,以此控制物价波动过大而影响高校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积极引导后勤服务实体为高校服务提供多种需求,特别是对高校食堂与学生宿舍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确保学生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

(四)高校给予改革政策支持

1.对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性政策。高校在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需要通过给予指导性政策将其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指导性政策主要应用于资产与人事方面。在资产方面,高校需要积极制定资产剥离与资产评估的相关政策,明确后勤资产的界定、评估原则、评估方法以及实施步骤,这样才可以将其作为依据来科学指导后勤资产的剥离;在人事方面,高校需要积极明确人事改革政策,如上述的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政策等,以便有效解决后勤服务人员的相关问题。[7]

2.对后勤服务实体的优惠政策。履行必要的优惠政策,这既有利于实体企业可以向高校提供更好的服务,又有利于增强实体企业的经济实力,充分准备好走向社会市场。具体包括:将项目发包给实体,并建立企业准入制度,为后勤服务实体积蓄力量;将基础设施低价租给后勤服务实体,并主动承担修理设施产生的费用;落实各项公益性补贴,比如资源补贴、价格补贴等,以此维护后勤服务实体的正常利润获得。

3.对后勤服务的监督与管理。高校需要积极建立监督制度、评价体系等相关政策,这样才有利于对后勤服务实体及社会企业进行全面综合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后勤服务实体及社会企业在高校的监督评价管理中可以进行规范的运作,以此保障后勤服务市场的规范性与良性竞争。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引导后勤服务实体及社会企业朝着推动高校高速发展的方向发展,具体包括: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者要一直遵循 “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向高校全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不能过分追逐利益,从而最大限度规避损害师生、员工等根本利益的情况出现,确保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双重目标都可以同

时实现。[8]

4.政府及高校给予资金支持。面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资金短缺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及高校要持续加大对相关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所有的服务基础设施都可以得到修缮与更换,为师生的教学、生活、科研发展等提供充足的条件。

另外,各级政府部门及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用于后勤服务管理的专项拨款,并委派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时追踪监测,确保这些用于高校后勤服务管理项目的专项资金都被合理应用,并积极做好全面的记录,形成报告上交给政府部门,以便更好了解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政府部门及高校需要积极与社会上的企业单位或是组织机构等进行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引导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向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投入足够的社会资金,在社会资金的扩充下,高校扩招以及土地扩建所带来的资金不足、资源紧缺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缓解,帮助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能够继续进行良性的营业与生产。在得到社会资金的支持以后,高校的后勤服务基础设施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有助于后勤服务实体快速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后勤服务实体在校内及社会上健康持续发展。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质量、效率以及水平等获得综合性的提高能够推动高校员工和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充分感受到后勤带来的更好、更优质的服务,提升了服务的满意度,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9]

四、结束语

当前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是要解决后勤服务管理实体的自主化、独立化发展,做到财、权、人事的严格独立,同时需要国家政府部门和高校给予改革、财税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才能保障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實施,从而推动后勤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袁涛.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模式改革探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0(19):3.

[2] 郑康.社会化模式下高校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1(12):2.

[3] 郑宜婧.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模式改革探究[J].品牌研究, 2018(8):2.

[4] 张志斌.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模式实践探究[J].赤子, 2018(19):131-132.

[5] 胡传林.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其资产管理模式的探讨[J].视界观, 2020(12):1-2.

[6] 符拾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1(1):53-55.

[7] 张云轩,薛艾琳.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与经营管理的探讨[J].天津经济,2019(6):5.

[8] 朱德红.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6):2.

[9] 白立士,刘凯.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与深化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7(7):29-34.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高校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