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北新街小学 王彦玲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精准分析,优化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笔者所在的石家庄市北新街小学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利用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采集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为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供合理化建议。
笔者以教师执教的8 节课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调取“央馆智能研修平台”提供的数据(详见下表),着重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分析。现实中,“央馆智能研修平台”对9 种常态化师生教学行为进行伴随式数据记录,包括学生的“听讲”“举手”“应答”“读写”“生生互动”和教师的“讲授”“巡视”“板书”“互动”,确保师生教学行为可视化。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行为转化率高于40%,可以认定课堂为对话型课堂;行为转化率低于40%,可以认定课堂为混合型课堂、讲授型课堂、练习型课堂。可见,在课堂上,只有师生互动频繁,才能确保师生交流顺畅,便于教师及时更新方法。
笔者尝试结合数据,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精细化分析,找到影响其教学行为的因素,探求其教学行为背后关键的深层次问题。
关键问题设计不够合理,自主学习缺位。笔者经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混合型课堂占比较高。以《简单的排列组合》这一节课为例,笔者根据ST 曲线,了解教师的课堂提问效果,发现师生活动曲线整体偏向于横轴,斜率非常小,师生行为切换频率较低,教师行为占有率高达72%,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这一节课中举手、应答、生生互动共占2.8分钟,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有效提问较少。综上所述,教师在这一节课上对关键问题设计不够合理,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未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组织不够合理,个性化学习不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在课堂上的表现能够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认识周长》这一节课为例,笔者对照表现度曲线后,发现没有出现明显的波谷,且学生的行为一致性大致维持在这一节课的平均水平。可见,教师对活动的组织不够合理,不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课堂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建构时间缺失。依据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可以判断课堂结构是否合理。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节课为例,笔者对照表现度曲线后,发现教师在这一节课的时间分配上存在问题,即导入时间过长,长达8 分钟,导致学生汇报时间过短,只有6 分钟,不利于学生内化新知。
笔者结合数据,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了精细化分析,发现了影响其教学行为的因素,明确了其教学行为背后关键的深层次问题。基于此,笔者有针对性地分析存在的问题,注重将改进教学行为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并将其升华为可以借鉴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此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精准实施目标分解,设计关键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样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教师提出合理的关键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第一次出现了“学业要求”的内容。在课程内容中设置的学业要求,是对课程内容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水平的具体规定,是学习特定内容的学业要求。事实上,教师要结合学业要求,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目标。为此,教师可以根据细化后的学习目标,精准设计关键问题,从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核心素养是这样描述的: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改进教学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三角形特性及三边关系》这一节课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理验证。在自我体验环节,教师可以引导每位学生拉一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使其得到真切的体验;在小组合作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三根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找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让其进行初步猜想;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验证猜想的合理性,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和推理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黄金分割原理,科学安排和管理教学时间,打造高效课堂。以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为例,学生的主体活动时间为24.72 分钟,教师的主体活动时间为15.28 分钟。也就是说,教师需要留给学生25 分钟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练习。为此,教师要坚持优化教学时间的安排,强化对教学时间的管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