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虎
教学上的互动,有时会在孩子们身上激起不同的涟漪,成为他们日后的美好回忆,也许是这股信念与动力,让我可以与孩子们相处得有欢笑有惊喜,还有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的画面。
开学的前一天,想带给他们不一样的课程,又必须兼顾不同情况的孩子,怎么做效果更好呢?虽然备课是一件辛苦又耗时的工作,往往准备的内容很多,但孩子的反应、环境的气氛、同学间的互动,都会影响教师进行活动时的节奏。通常我都会多准备几个内容,万一中途有变化或是反应欠佳需要补充教材,就不担心没有题材可以用。
前一晚上就寝前,我会看一下教案的内容,把资料备好,到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当天早上起床吃早餐时,把整个流程再想一遍,或再多查一些相关的讯息,虽然这样的课很有弹性,但充实孩子的小脑袋是教师应有的责任。结果,我准备了与前一晚毫不相干的自然课。
写下三个实验的教案,拎着一袋实验需要的材料器具,准备工作就在我吃完早餐的那一刻画下句点。到了教室,我先解说我们要进行的课程,孩子们听到要做实验,没有不睁大眼睛的,他们聚精会神,生怕遗漏了我说出口的任何一个字。
我心知肚明,这些实验我如果没有相当的把握是不可能安排的,通常我会在家里先做一遍。这几个实验都不是很难,因此在我发下卡纸让每个孩子折成”ㄇ”字型且两端高度要一样时,孩子们都可以做得很好,接下来,要求大家把它们放在桌上,想办法吹翻。孩子们吸足了气冲着卡纸猛吹,结果不是吹不翻就是吹得掉到地上,有的孩子越挫越勇,把卡纸捡起来放好接着吹。在这般“激战”之后,我提示了一点点技巧,如果吹的方向不是往洞的底下,而是快速向下吹后让风向折返碰到顶端,那么吹翻的机率就大增了。孩子们知道诀窍后,果然吹翻的机率大大增加。
第二个实验需要三个废光碟片和四个积木,一层积木一片光碟不断往上堆叠。我两只手握着铁锤先示范一次,将铁锤瞄准光碟片,注意不让积木倒下,快速地朝光碟片击打,光碟片受力就会飞出去,过程惊险又刺激。我让孩子们一个一个上来试,其他孩子就在一旁帮忙加油,结果这个实验进行了三轮,有的孩子就算失败了也还想继续挑战,而且成功击打到光碟飞出去的那一刻,其他观看的孩子莫不欢欣鼓舞。
最后一个实验是关于液体浓度的。为了简化实验的原理,我准备了随手可得的盐巴,用两个烧杯装了等量的清水,一杯加入的盐量较多,滴入红色的色素;另一杯加入较少的盐巴,滴入蓝色的色素。然后我拿了另一个空试管,缓缓地先将红色食盐水倒入一半,接着拿着装有蓝色食盐水的烧杯,沿着试管壁再倒入蓝色的食盐水,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蓝色食盐水的比重较轻,因此浮在红色的液体上,而两者交界处,融合出现了一层淡紫色。这颜色分层非常明显,我也趁机和孩子们说明了一般双色饮料调配的原理,只要懂得利用浓度比重的不同,在制作那些分层饮料时就很容易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觉得有意思极了。
我一直觉得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只是从旁协助的角色,但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老师总是在课堂上“满堂灌”,底下的孩子有的爱听不听,有的似懂非懂,而老师只能从不断的考试中来确定孩子听懂了多少。反观我后来到国外读书,一堂课上,老师可能只讲了十分钟,接着是同学们即兴表演,或者是同学间两两一组的对话,不然就是以师生间不断问话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说。这样的上课方式,大家下课之后都会勤于准备,生怕老师问到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因为这样的训练方式,大家也不会胆怯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在不断地表达出意见之后,老师也会不断地修正上课的方式,给我们一个最适切的引导。
亚洲的学生到了国外一向都很会考试,但是在课堂上总是最安静的,因为我们很多老师一直都不擅于训练孩子实际操作、让他们勇敢表达意见,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变得没有想法、不敢说,或是只能在底下窃窃私语,有想法也不敢向老师提出了。
希望更多的老师能认识到双向沟通的重要性,它会带给师生“互相激发、共同生长”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