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市生态低碳平菇生产关键技术

2024-06-10 05:50李恒旭王水娟辛玉琴陈晓霖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3期
关键词:装袋菌袋平菇

李恒旭,王水娟,辛玉琴,陈晓霖,马 勇

(1.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2.侯马市农业农村局,山西 侯马 043000;3.侯马市新田乡人民政府,山西 侯马 043000)

发展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对保护与改善生态农业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实现生态低碳农业的模式有10种:有害投入品减量、替代模式,立体种养的节地模式,节水模式,节能模式,“三品”基地模式,清洁能源模式,种养废弃物再利用模式,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区域产业循环模式,农业观光休闲模式。在这10 种生产模式中,食用菌生产至少符合其中的8种生产模式。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态低碳农业,本文以平菇为例,结合侯马市的地理优势,详细介绍了生态低碳食用菌生产栽培关键技术,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各种效益。

1 侯马市平菇生产的优势

平菇是一种食用价值很高的食用菌,经常食用既可改善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增加肠胃蠕动防止便秘,又可预防糖尿病,降低胆固醇等[2-4]。平菇属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科、侧耳属(平菇属),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白色,丝状;子实体丛生或叠生,分为菌盖和菌柄两部分。品种不同,生长所要求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氧气等条件也略有差异。侯马市平菇生产基地集中于紫金山脚下的凤城乡,地理位置优越,生态条件优良。第一,远离城市,在其周围5 km 和10 km 的上风向无工矿污染企业,空气洁净;第二,南靠紫金山,山上常年生长着绿色小灌木,夏季气温较为凉爽,空气清新;第三,周围土地常年种植小麦和玉米,不乱施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土壤无污染;第四,生产用水取自紫金山上的山泉水,天然无污染。此地的空气、土壤、水质都经检验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所必需的质量标准,生产环境优良。在当地发展平菇生产,符合生态低碳农业的要求。

2 侯马市平菇生产关键技术

2.1 品种选择

目前,侯马平菇秋冬季生产主要选择了适应本地气候条件、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商品性状好且稳定的黑平菇5号。

2.2 场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空气洁净,远离公路、学校和公共场所,且生态环境良好的场地。场地周围5 km 和主导风向的上风向20 km 范围内无工矿污染企业,水质优良,pH值6~7为宜。

2.3 栽培模式

生产平菇的场地为拱棚,根据季节适时配备和使用草帘、遮阳网等。每个大棚入口处修建长度2~4 m的缓冲间,防止外界污染。所有大棚通风良好,通风处和门窗均加装防虫网,挂粘虫纸防虫,注意定期更换。各棚单独管理,要求远离霉菌、白蚁和线虫[5]。

2.4 主辅料使用

平菇栽培主料包括杂木屑、棉籽皮,辅料包括玉米芯、豆粕等农作物副产品,pH值调节剂及矿物元素添加剂主要为石灰。木屑不能使用松、柏等含油脂树种的木屑。所有的主料、辅料应来自安全生产农区,无虫、无螨、无霉变、无腐烂、无异味,不使用来源于污染农田或污灌区农田的主辅料。所有主辅料、栽培袋等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分开贮存,防止滋生螨、害虫和霉变,且不与农药等有毒有害物品共同存放。所有主辅料使用前应在阳光下翻晒,一旦发生霉变则禁止使用。

2.5 工艺流程及生产管理

平菇栽培工艺流程:备料→配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菌袋培养→划口→出菇管理→采收。

(1)基质配方。棉籽皮50%,玉米芯35%,豆粕15%,石灰1%。

(2)备料、装袋。根据配方及生产计划,在生产前准备好所需的主料、辅料、添加剂及菌种。木屑、玉米芯浸泡36~48 h,确保木屑颗粒内部泡透。按配方比例称取所有主料、辅料及添加剂,搅拌均匀,加水达到适宜的湿度(含水量约为50%~60%),切忌基质过湿或太干[6]。配料过程中适量调整石灰用量,保持基质pH 值为6.5~6.7。平菇栽培袋使用聚乙烯塑料袋,规格为折径宽(12~15)cm×长(50~55)cm×厚(0.004~0.005)cm。装料后的袋高为35~40 cm,袋质量(2.0±0.05)kg。装袋过程由人工配合装袋机完成,装料松紧适度、均匀一致,料面压紧压平,装袋后用活扣封袋,袋口应牢固,菌袋无破损、无拉薄现象。当天装袋,当天灭菌。

(3)灭菌。装好的料袋应及时灭菌,高压或常压灭菌均可。高压灭菌,在0.14~0.15 MPa 压力下灭菌1.5~2 h;常压灭菌,用猛火使料袋内温度快速上升至100 ℃时维持12~15 h,停火后再焖8 h以上。料袋竖直摆放在周转筐内,再整齐码放在分层的灭菌架上进行灭菌,袋与袋之间应有空隙,以利于蒸汽流通。

(4)冷却、消毒、接种。灭菌后的料袋应整筐出锅,搬运至消过毒的冷却室或接种场所冷却。等温度降到室温以下时及时接种。接种通常在接种室或接种箱内进行,接种场所及器具使用75%酒精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接种室内熏蒸2~3 h,接种箱内熏蒸40 min后,开始接种)。接种时,先将栽培种和料袋依次用75%酒精棉擦一遍,消毒的同时擦去灰尘,然后将栽培种取出掰块放到消毒后的干净盆中;解开料袋两端的活扣,放置菌种后再重新扎好即可,扎口不宜太紧或太松,接种量为料袋干质量的4%~5%为宜。

(5)菌袋培养。完成接种的菌袋及时转移至发菌间内进行培养发菌,发菌间应卫生、干燥、通风、避光,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发菌间温度控制在20~25 ℃,相对湿度≤70%。培养过程中,应避光培养,定期通风排除室内废气,期间由专人每周检查一次,一旦发现污染菌袋及时处理,防止影响其他菌袋。菌袋培养时间通常为45~60 d,菌丝便可长满全袋,等有黑色原基形成时,即可划口催菇。

(6)划口。菌丝满袋后,再培养3~7 d,菌袋有原基形成时即可划口催菇。一般使用消毒后的刀片在每个菌袋的袋口两端划口,每端划3个长度为1~2 cm“一”或“V”字形口,划口不应割伤料面菌丝体,且呈“品”字形均匀分布。

(7)出菇管理。将划口处理好的菌袋转入大棚内出菇,一般采用5~7层墙式出菇法出菇。地面铺塑料薄膜,中间放平菇,上面架设微喷系统。菇墙的间距为100 cm 左右,菇袋排量为5 000~6 000 袋/667 m2,菌棒在大棚(菇房)内出菇时,通过通风、喷水、遮阳网等方式维持棚内的温湿度。通常菇房内的温度保持在15~25 ℃,不得低于15 ℃、不高于35 ℃。向菇房地面及空间喷雾状水,使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平菇的生长阶段应掌握“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的原则。幼菇生长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根据平菇颜色情况适当调整。菇房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若通风不良,菇片不易展开,易形成珊瑚形状。

(8)采收。从菌蕾出现,到子实体成熟,一般需7 d左右。当菇片充分开放、色泽由黑变褐、边缘内卷时即可采收。采收过早,影响产量;采收过迟,品质下降。晴天采收,雨天不宜。采收前2~3 d 停止喷水,采收时一手扶袋一手将子实体顺时针旋转采下。采收遵循采大留小的原则,且应轻拿轻放。采收人员不应化妆、佩戴首饰,并且应穿工作衣帽、戴手套和口罩,卫生采收。

2.6 多茬管理

每茬平菇采收后,应及时清理料面及菇房内卫生。停止喷水保持干燥3~5 d 之后再喷水,刺激下一茬菇芽形成。每批黑平菇接种后可连续采收1~3茬。

2.7 化肥农药使用

栽培过程中不使用化肥,除接种时使用食用菌绿色栽培中允许使用的75%酒精、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盒以外,极少使用农药。

2.8 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选择抗性强的优质丰产品种[7]。生产前后按要求对发菌间、出菇棚进行熏蒸消毒杀虫。出菇期遇到有菇蚊时,通风处安装孔径<0.25 cm 的防虫网;棚内每10 m2挂一块黄色粘虫板或一瓶糖醋液,或者挂诱虫灯,注意及时更换或清理;出菇大棚周围及地面撒生石灰粉消毒灭虫,污染菌袋实施密闭式清除,并进行灭活处理。

2.9 生产废弃物处理

出菇结束后产生的菌渣、修剪下来的菌脚等废弃物分类收集,并集中沤肥;塑膜栽培袋回收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3 效益分析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如下。

3.1 生态效益

平菇生产符合当前农业生态化、低碳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可以实现有机废弃物堆肥、精准施用低毒无污染农药、全过程质量控制等生态农业技术,发展了生态循环农业,减少了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实现了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提高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实现了清洁生产技术,实现保供给、保生态、保收入多目标协同推进,生态效益显著。

3.2 经济效益

平菇种植周期短、见效快,从播种到收获最长的不到半年;投入与产出比一般在1∶3左右,生产利润较大。随着大量新型机械化设备的投入使用,劳动强度将大大降低,劳动效率逐步提高,经济效益大增。一般情况下,平菇生物转化率达11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

3.3 社会效益

平菇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可持续性强、带动性强的产业,以种植为核心,在保证生态农业、低碳经济的同时,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的增值,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务工问题。在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每投入100 t 原料,可解决长期工4 个、季节性用工1 个。长期工每年增收3×104元左右,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装袋菌袋平菇
平菇生长记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新型液动食用菌装袋机的设计要点与应用*
平菇种植记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板栗的塑料薄膜袋贮藏技术
固定菌袋插杆
平菇冬季提温发菌效果好
线上称重器给食品装袋带来便捷
新疆发现巨型野蘑菇重3.6公斤属于无毒类平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