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亚星,李园利,侯欣欣
(河南理工大学医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基础医学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医学知识,是一切医学知识的基础。作为医学教育的起点,基础医学是指主要研究人的生命以及人类疾病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类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医学生成为从事医学教学、研究、临床工作的医学高级人才服务。搞好基础医学教育,不仅在于“教”,还在于“学”。课程考核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合适的课程考核体系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也与时俱进。微课、MOOC、雨课堂、云班课等多种网络资源被应用到教学当中,多元化教学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由教师单一性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种模式下,需要相匹配的课程考核体系,以检测教学成果[1-2]。本教研室针对基础医学课程考核进行探索,制订了相对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适应多元化教学模式,多角度、多维度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基础医学是医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学好基础医学对今后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基础医学的内容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讲述一个知识体系。以生理学为例,《血液》这一章节从血液生理、血细胞生理、生理性止血、血型和输血原则四个部分完整讲述了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作用,让学生初步认识血液检查在临床诊断上的作用;《呼吸》这一章节从肺通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四个方面讲述呼吸运动的发生过程和生理调节,让学生了解看似简单的一呼一吸包含的复杂生理。基础医学课程的每一部分都非常重要,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教师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
课程考核是检测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针对基础医学而言,目前,虽然大多数院校将课程考核分为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和过程考核即平时考核,但考核体系并不完善,过程考核大多浮于形式,实际上仍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然而,终结性评价考核体系不能够兼顾每一章节内容的学习效果,因此不符合医学教学的根本要求。同时,当今高校课堂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向“培养学习能力”转变,这就更需要注重过程考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3]。因此,终结性评价考核体系也不符合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和目的,课程考核体系需要改进、完善。
2.1.1 完善考勤,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高等学校的学生学习环境相对自由,教师不再像初高中阶段那样时刻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容易出现学生上课意愿较低的情况,这种情况不利于教师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提高课堂出勤率是培养学生自律习惯、认真对待课程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完善考勤制度,保证课堂出勤率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基础[4]。
课堂考勤方式主要有遍历考勤和随机点名两种。传统的遍历考勤是由教师根据名单逐一点名,这种考勤方式耗时较长,不适于高校课堂考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软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教学相关软件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不少软件中含有考勤系统,可以在上课之前进行“一键签到”,方便快捷地达到遍历考勤的目的。在学生进行签到之后,教师对迟到、早退、请假等人员做好记录并纳入过程考核,考勤在最终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占总成绩的5%),有利于防止缺课现象的出现。但实践发现,这种考勤方式存在弊端,有时候学生因为网络等原因无法签到,或者会存在有些学生在教室之外进行签到的情况,因此,本教研室在遍历考勤之外还采用了随机点名的考勤方式,在学生“一键签到”之后随机抽查几名学生的出勤情况,或者在课堂中间通过随机提问和课堂检测的方式进行抽查。利用遍历考勤和随机点名相结合的考勤方式一方面能够确保考勤的准确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杜绝“懒散”的态度。
2.1.2 注重作业检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检测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检测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占总成绩的5%),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让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加深记忆;在上课期间进行课堂检测,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避免上课开小差的情况出现,又能及时对刚刚讲过的知识点进行考查,做到趁热打铁、加深理解;在一节课结束时进行课堂检测,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巩固,及时复习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掌握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课下作业,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总结。例如,在《血液性缺氧》这一章节,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什么是肠源性紫绀?它的发生机制和血氧变化特点是什么?”促使学生在课下对上课时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另外,在多元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检测和课下作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5]。例如,可以通过软件系统向学生发送试题,设置好答案,学生提交之后系统会自动判断对错,直接明了地显示学生作答的准确率,教师可以根据数据结果对学生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在布置题目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选择打乱题目顺序和答案顺序的方式,防止抄袭现象的出现;在题型的选择上,教师也应注意多样化,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例如: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判断题等标准答案试题,或者让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总结性PPT或者小视频等非标准案试题形成自主学习报告,不仅能达到检测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1.3 理论、实践综合考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要想学好医学知识,学生需要有自主分析、总结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针对所学知识积极参与课堂或课后讨论、形成自主学习报告(此部分成绩纳入课下作业),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教师批改学生的学习报告时,应该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到及时批改,明确指出报告的优缺点,让学生“心中有数”,做出更好的总结报告。此外,学习报告的形式不必固定不变,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做出有个性、有特色的报告。教师在批改之后,可以将较具风格特点、内容充实的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想牢固掌握基础医学课程的内容,除了理论课,实验课也非常重要。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实践基础[6]。
实验课教学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操作、课后总结,以及操作考试几个方面(占总成绩的30%)。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微课视频等让学生进行预习,明确此次实验的目的;课中记录考勤和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并予以评分(占实验成绩的10%),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课程;课后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改,记入实验课过程成绩(占实验成绩的30%),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验课结束之后进行实验操作考试(占实验成绩的60%),检测学生实验课学习效果,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验内容和教学效果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必要时可实时调整。每个实验小组人数应适宜,人数过多会导致有些学生在上课期间无所事事,而人数过少会导致实验不能有效进行。以病理生理学实验为例,在进行“缺氧”实验时,需要进行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以及对照组的实验内容,所以每组五人即可;而“休克”实验,由于过程复杂,需要麻醉、颈部手术、腹部手术、观察肠系膜血液循环情况、进行输液抢救等步骤,内容烦琐,则可根据实验内容增加小组人数,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是采用试卷的形式检测学生一学期理论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60%),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大纲要求进行命题,在试卷内容上,尽量涵盖每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并注意与往年试题的重复率不宜过高;在题目形式上,可通过名词解释、选择、论述、案例分析等多种题型进行考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考试结束之后,教师对试卷进行批改、分析,了解学生掌握不牢固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对学生给予课程评价,使其了解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指导其今后的学习方向。
基础医学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医学知识,是一切医学知识的基础。学好基础医学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其他医学学科的学习和掌握。课程考核是教师直观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科学可行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极为重要。
本次基础医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实践表明,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以往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几乎无缺课现象出现,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都能做到按时提交;学习效果也有明显提升,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正确率较以往高;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实验成功率明显提高。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学生的自主学习报告也越来越完整、有新意。在期末考试时,由于平时知识掌握牢固,在准备阶段学生张弛有度,不会过于紧张焦虑。
以上是笔者进行考核方法改革实践的些许经验,重视并细化过程考核有利于基础医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始终认真对待学习,调动了学习自主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