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璎慧
摘要: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民生活质量直接相关,但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农村水体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探索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策略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绿色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因此,文章深入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旨在为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5-008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X321 文章标识码:A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生態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体污染、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因素导致农村水体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威胁到农村饮水安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同样严峻,过度耕作、不合理施肥和工业废物排放等活动造成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和重金属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不容忽视,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导致本土物种数量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通过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村环境治理等措施,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振兴[1]。因此,深入探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策略与措施,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就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策略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1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评估
1.1农村水体污染现状
以河北省桥西村为例,桥西村位于河流上游,当地农业主要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还有一定规模的家庭畜牧业。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当地生态系统构成了重大威胁。一方面,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村民在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随着雨水流入村庄附近的河流中,导致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引发了水华等现象。且村内有部分农户从事畜牧业,畜禽产生的粪便和尿液也会通过地表径流或渗漏的方式进入水体,加剧了水体的营养盐污染。另一方面,桥西村缺乏有效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居民的生活污水常常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小河中,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体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威胁到了村民的健康。河流作为村民日常用水和灌溉的主要水源,水体污染直接影响着村民的生活用水安全和农作物的灌溉水质。
1.2土壤污染与退化
以河南省润田镇为例,润田镇的土壤污染与退化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健康安全。润田镇的农业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同时辅以一定规模的果蔬种植和畜牧业。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但这一做法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含量,还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活性。这些微生物是维持土壤肥力和促进有机物分解的关键,微生物的减少造成土壤修复能力下降,势必会影响土壤的健康和生产力。从土壤退化的角度来看,润田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过度耕作和不当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结构受损,土地保水和固碳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
1.3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活动的开展,大量的自然生境转变为耕地、牧场和居住地,生物的栖息地因此遭到破坏。栖息地的丧失会直接导致物种灭绝,继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过程。例如,排干湿地和砍伐森林会压缩物种的生存空间,改变生态系统的微气候和水文条件,进而影响到更广泛的生物群落。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开始过度捕猎、砍伐野生植物、过度放牧和捕鱼,导致一些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着灭绝的风险,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和生产力[2]。例如,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地退化,土壤侵蚀,从而降低土地的生产力,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
2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2.1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振兴。产业振兴着力于改善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人才振兴旨在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文化振兴则着眼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生态振兴强调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落实生态发展理念,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组织振兴则关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2.2乡村振兴对农村水体和土壤环境的正面影响
2.2.1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旨在解决现有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着眼于长期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一方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强调跨部门和跨区域合作,以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通过加强管理,可以有效协调农业灌溉、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需求,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水资源管理还包括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监测、评估和预警系统,有助于工作人员实时掌握水资源状况,及时应对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保障农村地区的水资源安全[3]。另一方面,推进水资源保护包括加强对农村水体污染的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恢复和保护水生态系统。具体措施包括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项目、建设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等,这些措施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2.2.2土壤保护和修复项目
土壤保护和修复项目旨在应对长期以来农业活动、工业污染和不当土地使用等因素导致的土壤退化和污染问题。土壤保护项目首先要预防土壤进一步退化和污染,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通过保护性耕作、有机农业和其他可持续农业实践,如轮作制度、覆盖技术和最小化土壤扰动等,保持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促进土壤生物多样性。其次要限制或禁止使用有害化学品,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壤的负面影响,缓解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土壤修复项目更多地聚焦于已经退化或污染土壤的恢复工作,包括采用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技术手段来恢复土壤的健康和生产力[4]。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来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和改善土壤结构,这种方法不仅成本较低,且比较环保。化学修复则是通过添加改良剂来中和土壤中的污染物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2.2.3保護生物多样性
2.2.3.1生态保护区的设立
设立生态保护区旨在保护和恢复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保障生物多样性,同时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方面,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有助于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是许多物种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对栖息地的破坏,为物种提供安全的繁殖和栖息环境,有助于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设立生态保护区能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和绿色经济的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生态保护区能够实现生态保护目标,还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旅游形式,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同时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的意识。
2.2.3.2生态农业的推广
生态农业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原则,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致力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强调维护生态平衡及促进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模式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施有机耕种、生物多样性维护及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等措施,可以显著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从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有力地保护土壤和水质安全。例如,采用轮作和间作等方式既能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和稳定性,还能提升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此外,引入生态农业模式还能够开发出多种农产品,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环保型农产品的需求,为农民创造更多经济收益,推动农村地区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
3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策略
3.1污染防治策略
3.1.1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
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主要针对农业活动中分布广泛的污染源,如农药和化肥残留、畜禽养殖废弃物等,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有效减少污染物对水体和土壤的影响。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通过在农田周围或河流沿岸设置植被缓冲带,有效截留和吸收富营养物质和农业污染物,并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溶解性污染物,通过其物理结构拦截固体颗粒物,降低土壤侵蚀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生物治理技术也可能对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其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天然净化功能,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植物净化系统等生态工程来处理农业废水。微生物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同时,植物也可以吸收溶于水的营养盐,如氮和磷,进一步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这些生物治理系统能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地区的绿色景观,提升其生态美学价值。
3.1.2生活污水处理和资源化
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这些方法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营养盐等污染物,以提高水质。近年来,生物处理技术因成本低、效益高、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中。人工湿地系统和生物膜反应器可以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净化机制或利用微生物膜对污水进行处理,以改善水质,为农村地区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水资源。污水资源化旨在将处理后的污水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如农业灌溉用水、景观用水或工业用水等,以缓解农村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设置合理的污水处理和回收系统,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水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土壤保护与修复
土壤保护侧重预防土壤进一步退化和污染,采用保护性耕作、合理轮作和覆盖技术等科学的土地管理和耕作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侵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这些措施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合理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以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壤的负面影响,保护土壤环境。土壤修复侧重对已经退化或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恢复。采用生物修复、化学修复或物理修复等技术手段有效去除或减少土壤中的污染物质,恢复土壤的肥力。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特定植物(植物提取)或微生物(微生物降解)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是一种既环保又经济的方法。
3.3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于保障食物安全、水源涵养、土壤保育以及提高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通过限制人类活动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维持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这些保护区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另一方面,通过有机农业、保护性耕作、生物防治等措施,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从而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构建更加稳定和有韧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关键。通过深入分析农村水体污染现状、土壤污染与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文章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改善农村水体和土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积极作用。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和生态农业的推广为保护和恢复农村生态环境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农村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深入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是推进农村可持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社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网络协同治理措施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01):190-191+200.
[2]段晓亮,王慧敏.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对策[J].农业经济,2022(04):62-63.
[3]冯旭.乡村振兴中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21(03):167-173.
[4]姚瑶.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分析[J].农业经济,2021(04):51-52.
[5]王炜,张宏艳.社会资本视阈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0(10):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