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铸烨?王珩?张紫娴
摘要:“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鼓励大学生加入“新农人”行列,不仅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文章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探讨了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其次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期鼓励大学生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
关键词:新农人;就业意愿;乡村振兴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5-003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 文章标识码:A
于2022年1月4日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1]。“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是农村创新创业的主角,是托举乡村振兴的“重量级选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使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运用自身知识和技能扎根基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既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保障,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基于此,文章以无锡市的高校为例,分析影响大学生加入“新农人”队伍意愿的因素,并提出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1.1地理环境
无锡市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太湖明珠”,无锡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市内5个主要产业园区(无锡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无锡市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宜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江阴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江阴临港现代农业产业园)各具特色,致力于不同农产品的精细化生产,推动了农业的精准布局和持续发展。
1.2教育环境
无锡市内本、专科院校的占比差距较大。截至2020年,无锡市专科院校占比高达到77%,本科院校占比只有23%。因此,無锡市要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农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技术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从狭义来看,“新农人”与新型职业农民存在一定区别。“新农人”来自城市和异乡,以租地务农为生,将农业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与传统农民不同,他们有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市场需求、技术和新兴机制有深入的认识,对农业和农村潜在的发展机遇有强烈的认同感,愿意积极参与乡村的多元化经营。
2.1理论基础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是理解个体职业选择和发展的重要框架。SCCT强调个体背景和环境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个体背景主要通过影响个体将兴趣转化成具体目标的能力,以及将这些目标转化为行动的意愿,间接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环境因素则直接对个体职业选择的形成和落实产生重大影响,如长辈的干预等[2]。
2.2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就业意愿是个体在考虑当前就业形势和个人状况的基础上,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预期,它直接影响个体的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3]。随着社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大学生参与“新农人”工作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对大学生选择从事“新农人”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2.2.1家庭支持
在当前社会中,家庭因素与教育政策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对大学生而言,家长的支持在职业选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家长的职业观念也对大学生的职业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农业领域的就业选择方面,家庭背景和支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
综合以上研究,文章提出以下假设。
H1:家庭支持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
H1a:大学生感知的家庭支持正向影响其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
H1b:家庭经济状况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
H1c:父母职业背景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
2.2.2学校支持
在当前社会中,社会对高校在农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期望日益增长。高校可以开通有关农业的选修课,向大学生传授必要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起从事农业活动的信心,形成积极的结果期望[5]。充足、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支持,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也可以提高他们对职业成功的信心。此外,大学生的实习经验会正面影响其就业的稳定性和满意度,实习时长和成效也会影响就业质量。
综合以上研究,文章提出研究假设H2:学校支持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
H2a:专业课程设置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
H2b:教育资源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
H2c:农业相关活动和实习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
2.2.3社会支持
乡村工作者社会地位的提升可以增强大学生到乡村工作的意愿。同时,对乡村的了解程度越深,大学生到乡村就业的意向就越强[6]。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和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从事农业工作的信心,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行业前景向大学生展示了农业工作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职业成功的预期[7]。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受就业压力的影响非常大。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挫败、焦虑和自卑等心理问题[8]。
综合以上研究,文章提出研究假设H3:社会支持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
H3a:社会对农业的正面态度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
H3b:社会经济状况和农业发展前景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
H3c:政府政策支持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
2.2.4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
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意愿受专业和学历的影响比较大。随着学历的提升,大学生前往农村就业的意向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但由于自我能效感的影响,当个人感知到阻碍因素时,会具有危机意识和能动性,进而克服阻碍因素。当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时,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从事对口工作的意愿会不断增强。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外部环境阻碍感知越明显,其在涉农领域实现对口就业的意愿也更加坚定[9]。另外,个体的职业结果期望也对其就业意向产生影响。
综合以上研究,文章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4a:自我效能感在环境支持与职业选择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
H4b:结果期望在环境支持与职业选择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
3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为了深入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选择从事“新农人职业”的动机和决策过程,在不设选项的采访中,笔者对20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结果显示,70%的大学生表示影响自身从事“新农人”行业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支持(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即环境会影响其观念。因此,文章从环境因素出发,思考环境支持对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笔者对SCCT传统模型进行调整,最终构建了影响大学生“新农人”就业意愿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为无锡市3所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使用问卷星制作调查问卷并通过QQ、微信等平台在线发放问卷,以期了解影响大学生从事“新农人”工作意愿的因素。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6份,有效率达93.2%。
4 分析与结果
4.1相关性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从事新农人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文章对不同的环境支持以及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和职业选择意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支持及其各維度与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职业选择意愿呈两两显著正相关(p<0.001);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望、职业选择意愿呈两两显著正相关(p<0.001);结果期望与职业选择意愿呈两两显著正相关(p<0.001),如图2所示。
4.2变量间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新农人”就业意愿的理论模型(下文简称模型)各指标的拟合结果显示:CMIN/DF=8.313,CFI=0.952,GFI=0.961,NFI=0.946,IFI=0.952,TLI=0.896,各拟合指标均在标准范围内,因此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模型中回归系数检验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S.E.(Square Error误差方差)的最小值为0.065,没有负的数值存在;C.R.(Critical Ration临界比率值)DE最小值为-2.227,最大值为11.182。C.R的绝对值都大于2,计算得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环境支持能显著预测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和职业选择意愿(p<0.001);自我效能感不能显著预测职业选择意愿(p>0.05);结果期望不能显著预测职业选择意愿(p>0.01)。
5 对策
研究表明,环境支持对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和职业选择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并不直接显著预测职业选择意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单一,本次数据70%来源于专科院校,专科教育通常侧重具体技能的培养。学校提供的教育内容和就业指导往往直接针对特定行业或职位的技能需求,因此,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更依赖学校提供的直接指导和建议。第二,就业压力大,学生往往更重视实际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市场状况,而非自我效能感或对成功的期望。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参与“新农人”就业的意愿,鼓励其参与乡村振兴,文章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关注大学生基本的就业需求,确保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参与。二是开设农村创业课程,强化职业指导。学校应增加农业创新和农业科技等课程,强调“新农人”行业的现代化和技术化;同时,提供更全面的职业指导服务。三是增加农业实践机会,通过实习、实训和项目工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更加自信地作出职业选择。
6 结束语
大学生是“新农人”的主要群体,通过完善政策、丰富教育内容及提供实践机会,有关部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决策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2-22)[2024-02-06].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eqid=91b09cde0002a742000000036457b8ab.
[2]龙立荣,方俐洛,李晔.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传统职业理论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2(02):225-232.
[3]黄敬宝.自身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07(04):117-120.
[4]蔡文伯,达选莹.大学生就业意愿:主观与客观学业成就影响孰轻孰重——来自家庭背景的经验证据[J].化工高等教育,2023,40(04):129-140.
[5]吴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06):59-62.
[6]马鹏鹏,杨建华,张文雯.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个人视角的分析[J].当代经济,2010(16):28-30.
[7]罗剑朝,李宝军.社会经济保障对农民多层次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23(01):186-194.
[8]韩会平.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择业意向和就业心理影响分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3,23(10):67-74.
[9]姚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05):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