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潇潇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媒介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方向、新途径和新方法,现代传媒同样拓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活力。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戏曲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实现电影民族化的重要素材。在新媒介视域下,戏曲电影应结合传播现状,与时俱进、实时创新,构建新的传播体系,利用新技术创新传播模式,进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铺筑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关键词:新媒介;中华传统文化;现代传播;戏曲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8-00-0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是民族文明和历史的现实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由各民族人民創造、发扬、传承,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欣欣向荣。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国人之骨髓,融入国人之血脉,有效增强了国人民族自信心、认同感、归属感。在新媒介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理应依托现代媒介,结合自身情况,从实际出发,探索传播新形态和新特点,进而选择传播新方法。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电影为研究对象,浅析新媒介视域下戏曲电影的现代传播思路。
一、新媒介视域下戏曲电影文化的现代传播新形态
电影市场的辉煌是文化振兴最有力的证明,同时也唤醒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电影文化,戏曲电影生机勃勃,相关创作如同雨后春笋。一批老艺术家和戏曲电影的创作者走向台前,利用新媒介开启了戏曲电影文化的现代传播新形态。根据北京焦明光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超95%的受众会优先选择网络当作获取信息的渠道。根据这一情况,戏曲电影文化的现代传播有了新的文化语境和传播形态,需紧紧贴合实际,结合当前观众的心理和兴趣点进行创新。而其新的传播形态,可以从以下两点展开分析。
其一,戏曲电影在新媒介视域下,传播形态开始呈现出“精简”的特点。所谓“精简”,主要指的是戏曲电影整体沿着“短”“精”“快”的形态发展。在新媒介视域下,现代传播的样式众多,像微电影、短视频、微纪录片等传播形态广受欢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大众有更多的条件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另一方面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节奏加快,大众更倾向于“精简”的视频和内容。传统的戏曲电影动辄几个小时,不符合当前的时代环境和大众需要。因此,在新媒介视域和新环境下,戏曲电影开始趋于“短”“微”的视频形态,“精简”的内容,较短的时长和精良的制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了受众群体,一些戏曲表演电影还会在短视频平台分享一些幕前幕后的故事,众多的戏曲表演者走出舞台,成为“活生生”的人。一些戏曲表演的细节,如水袖、变脸等,也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大众,甚至可以将这些细节与当下的热点相结合,以此提升浏览量,焕发戏曲电影的生机。与此同时,“短”“微”“精”“快”的戏曲电影的投资小,可以有效激发戏曲电影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为戏曲电影文化的推广提供有力帮助。比如,在2022年第七届中国典曲微电影优秀作品评选大赛中,便已经出现了兼具时长“短”、质量“精”、节奏“快”的获奖作品,如庭院滇韵艺术片《钱南园》、京剧专题片《云香茶坊》、滇剧专题片《林沫含之成长道路》、安徽黄梅戏《黄梅绽放》、戏曲化妆纪录片《红装》、纪录片《玉龙雪山下的戏迷们》等戏曲微电影,虽然视频短小但内容有趣,虽然形式普通但结构完整,虽然投资较少但情节跌宕。在压缩时长的过程中,迎合了当前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凝练创意的过程中,凸显了戏曲电影中蕴含的文化和艺术,极大地拓展了受众面。自2016年起,我国的戏曲微电影就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8年的戏剧微电影《有你有戏》,为豫剧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戏剧微电影《梨园追梦人》荣获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最佳作品奖”。2022年戏剧微电影《江南雨》斩获第十届新西兰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戏曲电影故事片奖、最佳戏曲电影导演奖。这无一不证明了“精简”后戏曲电影的优势,在新媒介视域下引导戏曲电影文化走向了传播新形态[1]。
其二,在新媒介视域下,戏曲电影的创作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创作手段和创作技巧较传统模式有了新提升和新突破。在现代传播手段和电影技术的影响下,观众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简单来说,现代技术不单单为戏剧电影创作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方法,也使得观众的审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技术带来了新颠覆,新革新造成了新影响。在新媒介视域下,动画、投影、VR、3D、修复技术应运而生,给观众带来了更多更好的视听体验,观众的审美体系得以丰富,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参与感和适应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多元的创作形式。早在2012年,越剧经典曲目《蝴蝶梦》就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将模拟技术运用到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在数字技术和模拟技术的应用下,《蝴蝶梦》的镜头、画面可谓是美轮美奂,由此也开辟出戏曲电影制作新途径。2014年的《霸王别姬》应用3D技术,并在美国首映,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人们的视觉体验丰富,观看效果震撼。并且,戏曲微电影还采用了动画制作技术,如《窦娥》,利用动画制作的方式,让戏曲微电影更加的生动和形象,给予观众多元观感的同时,为戏剧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丰富的传播路径[2]。
二、新媒介视域下戏曲电影文化的现代传播新特点
(一)丰富性特点
在互联网时代,在新媒介视域下,戏曲电影的传播具有丰富性的特点。戏曲电影资源的收集整理,视频资源的探索观看更为方便,素材更加丰富。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互联网本身具备储存功能,可以搭建素材资源框架,整合电影资源。在过去,戏曲电影的片源难以有效储存,一些片源甚至无处可寻、无迹可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戏曲电影资源难以保留,传播受阻,广大观众无法直接欣赏。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在新媒介视域下的现代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互联网在有效整合戏曲电影的同时,将戏曲电影更好地储存在后台之中。一些客户端更是建立了专门的戏曲电影库,按类划分,观众可以按照自己所喜爱的类型进行观看。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便捷了戏曲电影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次数的限制,可以让观众多次重复观看鉴赏,观影过程更加自由、流畅,在无形中扩大了观影的受众面[3]。
(二)互动性特点
在新媒介时代和现代传播的大环境下,戏曲电影文化的传播开始呈现互动性特点。观众可以借助新媒介,根据自己的喜好观看感兴趣的影片。即使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可以选择性观看,针对有趣的地方反复观看。在观看完成后,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讨论区发表看法,从而实现了戏曲电影的双向,甚至多向传播,从而让观众融入新媒介环境中,作为“监督者”发挥作用,表达看法。与此同时,这种分享、评论的方式还能吸引其他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戏曲电影视频的观看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下培养了更多的戏曲电影爱好者。除此之外,现代化传播手段还实现了观众与演员的互动交流,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在传统模式下,戏曲电影演员是“角儿”,是戏迷眼中的明星,是只能远观的存在。但是在新媒介时代,在现代传播模式下,戏曲电影演员可以直接同戏迷在网络上进行互动,戏迷也可以在互动中感受电影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完善了戏曲电影的推广工作。
(三)复杂性特点
在新媒介视域下,网络和新媒介虽然加快了戏曲电影的传播速度,但是戏曲电影的数量增多,内容也开始复杂化。新媒介和现代传播具有开放性,戏曲电影的质量难以保障。借助网络传播容易缺少监管,言论自由、发表自由容易出现造假行为,鱼目混珠、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有可能会影响广大受众群体。最为常见的就是戏曲电影的名称和内容不符,主创人员的信息出现错误,声腔、身段错误等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导致新媒介下戏曲电影的现代传播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
三、新媒介视域下戏曲电影文化的现代传播新措施
(一)精练戏曲电影的内容
传统的戏曲电影内容较多,剧情相对复杂,有着烦琐的唱白内容。并且,传统戏曲电影艺术需要专业的演员,由演员通过唱白的形式展现唱功,表述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在这种情况下,戏曲电影中有着大量的唱白环节,以此实现表达人物内心特点的目标。比如,京剧《四进士》中,田伦拜首就出现了三次,《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通过独白表达人物内心活动,从而导致剧情篇幅过长。在现代传播和新媒介视域背景下,这些戏曲电影的内容应适当精简,删除一些无用和重复的唱白,从而更快地打动观众[4]。
举例来说,在戏曲电影《白毛女》的精练过程中,创作人员就可以将其中的歌曲进行删改,减少原有的歌曲数量,在确保观感的同时,让电影的故事情节更加清晰,内容脉络更加简单明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精练并非一味地做“减法”,一些与情节和人物形象有关的内容需要重点保留。这部分的简练可以结合当前现代传播的理念,以碎片化和娱乐化为中心,对内容进行新诠释。中国戏曲电影经过时间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西厢记》《红楼梦》等,都具有独特的写意风格。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这些作品经久不衰,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细节铸就了作品的灵魂。而此类作品的戏曲电影,也存在历史性和阶段性,成为表现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有效符号。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从业者应秉承“精练、精简、精制”的原则,精练戏曲电影的内容,为新媒介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创新戏曲电影的形式
戏曲电影形式的创新是新媒介视域下戏曲电影文化的有力传播措施,借助新技术和新手段,可以助力实现戏曲电影质的飞跃。在戏曲电影的布景、造型、搭配的过程中,可以优先采用3D技术和动漫设计技术,让戏曲电影的镜头语言更加丰富多元,让戏曲电影的内容形式更有意境[5]。
比如,前文提到的《蝴蝶梦》,全片就采用了水墨风格,以动画的形式布景,以虚拟技术和合成技术进行完善,借助三面大幕构成摄影棚,从多角度展现了中国的水墨风格,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观赏兴趣,丰富了观众的观赏体验。而动画和合成技术的应用,更是展现了电影的意境,形成了一种恬淡、素雅、悠远、安静、静穆的美感。而《牛郎织女》则是借助3D技术,用布景的方式,在戏曲舞台上体现了“天女下凡”的情景,展现了“鹊桥相会”的场景。观众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镜头感受其中的美与境。《天仙配》则是运用了特技,让舞台更加的灵动,去掉了多余的锣鼓和鼓板,对音乐进行了二次创作,以管弦乐进行补充,创新了音乐的表达形式,通过男女二重唱的方式,开拓了观众的眼界,实现了作品的传播。
(三)加大戏曲电影的监管力度
在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大戏曲电影的监管力度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互动性和复杂性传播特点下,合理监管戏曲电影,完善审核制度已经成为戏曲电影现代传播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外来文化和封建糟粕文化的冲击下,广大人民群众更乐意接受“刺激”的信息。一些戏曲电影为了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而进行拍摄,不仅不重视戏曲电影的专业性和表达性,还极大地破坏了戏曲电影的曲艺美。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戏曲文化及时被保存,但也只是娱乐化地保存,成为一种附着于流行文化的“产品”。一些创作者本身就存在认知缺失,容易出现本质错误,如“起霸”“走边”等表演出错,将完整的程式动作分解等。还有一些创作者则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作“包袱”,主张以所谓的创新摆脱“包袱”。毫无疑问,这些创作者并不具备传承精神。因此,相关部门应做好监管工作,完善新媒介平台的审核机制,注重用舆论进行监督和引导,优化创作内容,完善监管体系,引导创作者在确保中华传统文化内核不变的情况下,在戏曲电影符合观众审美的前提下进行创作,进而为戏曲电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新媒介十余载戏曲电影的现代传播铺筑道路[6]。
四、结束语
对于现阶段而言,探索和研究新媒介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象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潮流中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是中华儿女团结一致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现代传播和新媒介传播是发展潮流,是时代大势,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戏曲电影发展的目标。故此,身为从业者,理应根据现实情况,分析现实问题,从新媒介视域下戏曲电影文化的现代传播新形态的角度出发,分析新形态下的新特点,再结合新特点研究新途径,进而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赵霞.数智赋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圈传播生机勃发[J].城市党报研究,2023(10):27-31.
[2]肖成笑,刘鑫.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接受与传播策略——以京剧文化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16):74-77.
[3]陶家韵.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08):20-24.
[4]潘悦婷.文化现代化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汉字文化,2023(16):46-48.
[5]刘晓妍,周兴伟.大数据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立与破[J].數字通信世界,2023(08):188-190.
[6]新华社记者.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新华每日电讯,2023-07-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