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看民族主义音乐之美

2024-06-09 15:14:43肖瑶
艺术大观 2024年8期
关键词:德沃夏克

肖瑶

摘 要:《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19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展示了民族音乐融合的多样可能性。《自新大陆》中饱含的民族性之美使它传颂世界,同时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文化认同和审美取向,以及民族主义文化之美的演绎和传承。

关键词:德沃夏克;《自新大陆》;民族性音乐之美;音乐融合的交响与共鸣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8-00-03

舒曼曾说过:要留神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风格。在西方音乐史上,被谈论最多的作品,除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恐怕就是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简称自新大陆)》。安东·德沃夏克(1841—1904年)是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去发现民族音乐之美,并在自己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着民族音乐创作之路。《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于1893年写成,1893年由翟多尔指挥纽约爱乐乐团首演。此后,这部作品在各地不断巡演,在全世界广受好评,据说在英国他受到最热烈的欢迎,犹如当年的海顿、门德尔松等一流大师。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德沃夏克的这部作品较好地反映了美洲新大陆崛起的悲壮历程。

一、从曲式分析角度解析《第九交响曲》中的民族音乐性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OP.95》一共四个乐章,下面,笔者针对德沃夏克这首《第九交响曲》中各个乐章所表现的音乐意境、旋律和民族音乐运用的美学意义进行论述。

(一)第一乐章——探索者,对新大陆的无限畅想和憧憬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在沉思、长叹般的引子之后,弦乐、管乐和定音鼓一起奏出了紧张强烈的第一主题,主题的音调如号角吹响。其实这是运用了黑人灵歌音乐的一个基本节奏来表现主题,黑人灵歌往往带有黑人民歌的特征,曲调结构比较自由,听感兼具宗教色彩和朴素生活氛围,黑人灵歌大多为合唱曲,标志性节奏与吟唱相结合,好像群体性赞美的节奏和韵律,听起来显得和谐神圣又有忧伤情绪。《第九交响曲》曲调的民族性特质,就来自乐曲中灵歌唱段的不同曲调复现。德沃夏克开始就体现出他强烈执着的多民族风格的创作个性,结合华丽严谨的交响乐曲式,各个声部层次迭现,立刻就抓住听众的心,表达了作曲家仿佛发现了新世界,初踏新大陆时的纷纭思绪。

紧接着是一个复点音型的固定节奏,听来有点像斯拉夫舞曲的节奏,这一扩展部再次呈现出作者深厚坚实的民族音乐驾驭功底,近似于斯拉夫舞曲的音型,和前面的黑人灵歌相互映衬,这个曲调在回应前面出现的号角声音的同时,也确立了这首交响曲多个民族音乐基调混搭的听觉美感因素,里面有黑人灵歌的节奏,也有斯拉夫音乐的风格。这一乐段,黑人灵歌和斯拉夫舞曲前后交织,在一系列交替展开之后,形成了一支优美的旋律。这一乐章的发展富有戏剧性,听起来既跳动,又激烈,让人应接不暇,各种印象纷至沓来,互相冲击,互相呼应。

(二)第二乐章——离愁别绪,对祖国和家乡不可遏制的思念之情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三部曲式。

这一乐章是一个比较轻快活泼的旋律,令人想起捷克的舞曲风格。它低沉持续的伴奏音,同时又让人联想到捷克的管乐特色。在这个意义上,作品已经在乐器运用和民族音乐语言运用上区分出了多个旋律部分。在乐曲中不同民族风格对应的现实世界和形象世界,以及营造的音乐世界都巧妙形成对立统一,只要深思一下这种既冲突又和谐的混搭之美,在曲调结构、乐器表现方面的差异,就会感受到这一对立的意义,就会让人清楚地看到:不同民族风格相互融合的音乐文化,在大师手里,锻造出的乐曲之美已然是新世界、新音乐艺术的主流风格,使人如醉似狂。

第二乐章,写作灵感来自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一首叙事诗,叫作《海华沙之歌》。乐曲一开始,英国管独奏描绘了海华沙的孤独,它就是著名的“念故乡”。其实,这一小段旋律似乎更加接近波西米亚的民族风格。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歌被波西米亚音乐风格化,再次彰显作者民族化音乐的创作底蕴,其实这也是德沃夏克身在美国,怀念家乡的心情写照,对新世界的感情总是映照着故乡的点点滴滴。波西米亚民族音乐特点是以抒情叙事性的慢歌最为突出,节奏自由,旋律上常用带附点的音符,中间通常有长的保持音,其长短是根据歌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需要而自由变化的。在歌曲中所形成的特定和声、音型和终止式规范,通常具有较强的舞蹈性节奏。波西米亚音乐的作品有丰富的旋律和张力十足的情感表达,以抒情为主,带有强烈的民族感情色彩[1]。

在乐章的中段,出现了一个激动的主题,用三连音反复旋奏。但这一主题并没有做展开。与此同时,又缓缓出现了一段小调式的忧郁旋律,这是一首波西米亚摇篮曲,体现作者在经历过“新世界”,才真正理解了故乡和故乡民族音乐之美的深情,身在大洋彼岸,心心念念的音乐情愫仍然是波西米亚之魂的民族音乐文化。多个民族曲调放在一起,旋律之间有一种亲密的关联,它们风格相近,有哀伤,有起伏,共同塑造了一段音乐。而它们具体是波西米亚摇篮曲还是美国灵歌在这里其实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因为交融的民族音乐之美已经在听觉上占了上风。

(三)第三乐章——活泼激烈,短暂沉寂后呼应着来时的足迹

第三乐章,e小调,3/4拍,活泼、急速的谐谑曲,复三部曲式。

这一乐章德沃夏克继承了贝多芬的写法,用了一首谐谑曲,仿佛“新世界”再次消失。故乡的民间舞蹈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在这里的几个主题都是舞曲。我们再次发现多种民族音乐汇聚一起,它们之间旋律各异,创造了一种共生共存,又跳动不拘的音乐场面。里面的三个主题都非常动听,而这三个主题均来自不同的民族之风。

接下来的主题是舞蹈性的,从长笛和单簧管的顿音走出来,是一首朴素有力的斯拉夫舞曲,这是德沃夏克非常钟情的一种舞曲,他寫过不少斯拉夫舞曲。之后仍然是舞曲乐段,但乐段间又有微小的区别,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的悠扬而忧郁的旋律,与捷克风格和欧洲连德勒舞曲融合在一起的民族曲调混合体交替出现。在乐章最高潮部分开始了这第四乐章的再现段,除了再现前面的两个主题,还加入了悲剧性的因素,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曾指出,悲剧是大多数美感的基础,乐曲在这里出现的悲剧性因素,居于多个民族音乐调性之上,德沃夏克对民族与人类命运联想的悲悯之思,是民族音乐美感最深沉的部分,因此感人至深。

(四)第四乐章——气势雄浑,多么美而自由的新世界大陆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最后的结尾乐章,开始更广阔的发展,然后平静的结束,在尾声中把这首交响曲中的一、二、三、四乐章中的多个主题放在一起综合发展,从听觉上再一次回到那个更为宏大宽广的本质精神内涵——多民族音乐的和谐、交错、旋律之美和象征之美。

听完整个《第九交响曲》,可以深切感受到,曲中的悲伤、激昂、冲突很美,除此之外,还有各个乐章之间节奏快慢、乐器声部展现的力量节奏对比,但曲中始终贯穿着不变的民族性音乐主题。经过作者在音乐形式和旋律技巧上的进一步处理,使其让听众有了耳目一新的音乐感受,通过民族性音乐美感的提炼和戏剧般的设计演绎,使这部交响曲达到了关于民族与世界的哲学深度[2]。

二、民族音乐之美的展现本质上是爱国主义情怀

在欣赏和辨析一部音乐作品时,不少听众总想寻找一种自我内心的释义。但由一段音乐产生的种种形象组合,本来就纷繁芜杂,有时在表象上多番斟酌思量,反而会忽略了真正值得考虑清楚的音乐本质。

对于德沃夏克这首《第九交响曲》来说,若脱离民族性的音乐话题,任何解读都是空中楼阁,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也是其伟大之处,因为德沃夏克本身就是依赖斯拉夫、波西米亚等民族音乐语言而存在的民族音乐家,他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成为一个大师级的民族音乐之美的提炼者,他的音乐之所以能够历久弥坚,民族性之美是始终贯穿其中是一个决定因素。

没有任何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不热爱自己的祖国,而这种热爱实际上就是对本民族的热爱,从这一角度上讲,民族性就是国家性,这才是美学意义的最高层次。对这种属性的发扬光大就是伟大作品的本质属性,并且把这种民族性提升到美学的高度,对音乐旋律形象和音乐美学的提炼总结才能闪耀光芒。写这篇文章时笔者一直在想:民族性音乐之美在形象和概念中表现为什么?或者说若要找一个符号或一段音乐分析来阐述音乐的民族之美,到底可以怎样概括?想了很久,笔者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它表现为民族意志,也就是表现为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美学的独特符号。因为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就是民族意志。因此,民族意志才是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具有的终极高度和深度,由此,才能感染世界,其民族性美学意义也才被传颂[3]。

三、民族音乐之美的文化认同度和文化传承

这部作品是作者多年以来在充分发掘音乐的民族性、曲调性、形式美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的探求结果,而不仅仅是对单一主题的表现。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流露出的民族音乐认同感源于它吸收了多元广泛的民族音乐精华。四个乐章的交响诗意表达了德沃夏克对新大陆——美国,以及家乡——捷克的深厚感情。德沃夏克在捷克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融进了印第安元素,四个乐章表达了四种情绪,这是美国交响音乐史上的创举,同时也展示了民族音乐融合的多样可能性,以及民族音乐融合之美,展示了全新角度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本之一是人们对身处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关系的认知,无论是视觉艺术、建筑、文学、音乐或舞蹈,都曾以民族信仰作为其文化活力的基本源泉与表现形式”,可见,民族文化之美的认同是作品品质高下的特征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全人类文化上相互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茨威格所说:通过无形的音乐,它表明人类的伟大事物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其核心是,德沃夏克以其作品中民族文化的深邃和美感享誉世界。

马赛尔·杜尚曾说:一件作品的知名度,取决于被谈论的次数……前文说过,在西方音乐史上,被谈论最多的作品,除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之外,就是德沃夏克的这首《第九交响曲》。由于聆听和研究这首作品的人实在是太多,其作品中传承的作为其精神构架的民族音乐之美也随即传遍世界,这应该是当代音乐人坚持做民族性音乐的信念之一吧。

综上所述,《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引领着听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向前发展,而且展现了音乐中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价值,通过经典的聆听和传颂,它在听众心中产生了持久的共鸣,使其魅力经久不衰。以民族音乐元素为精髓的审美观,无论何种具体表现形式,目的就是对民族文化之美的不断演绎和传承。这些大师除了捷克民族的德沃夏克、斯美塔那、亚那契克,还有我国的冼星海、马可、贺绿汀、刘天华,以及世界的肖邦、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普契尼等这些伟大的民族音乐大师。

参考文献:

[1]冯秋菊.孩子们的经典音乐盒——带你走近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J].琴童,2022(03):42-44.

[2]王瑩莹,李玉杰,李子林.“思乡”情感何处来?——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念故乡”[J].大众心理学,2021(03):40-41+48.

[3]黄秋霖.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及其意义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8(09):51.

猜你喜欢
德沃夏克
请让我独处
试析咏叹调《月亮颂》的演唱特点
当代音乐(2022年7期)2022-04-29 08:48:37
歌剧《水仙女》中《月亮颂》的创作特点及演唱技巧
艺术研究(2019年4期)2019-08-27 04:22:34
浅析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No7)
戏剧之家(2019年19期)2019-08-01 01:12:17
旋律之美——《月亮颂》音乐风格探究
北方音乐(2018年13期)2018-05-14 08:59:21
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实践探析
艺术研究(2018年4期)2018-03-01 07:14:12
德沃夏克:胸怀爱国热忱的作曲家
小演奏家(2017年7期)2017-10-14 08:19:10
浅析德沃夏克《A大调钢琴五重奏》Op.81第二乐章
戏剧之家(2017年5期)2017-04-05 21:03:06
炽热的生命状态
艺术评鉴(2016年18期)2017-02-22 16:05:33
德沃夏克的第九《“新世界”交响曲》
戏剧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18: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