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内涵与实践

2024-06-09 07:47颖,陈伟,刘琼,袁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工科技术人员队伍

章 颖,陈 伟,刘 琼,袁 华

(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 430205)

0 引言

“新工科”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采取的战略行动[1-2],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新方向[3-5]。高校作为“新工科”建设的责任主体,肩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命[6]。实验室是高校培育创新型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推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和载体[7-8]。实验技术队伍作为高校实验室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是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9]。在“新工科”建设的全新视域下,对如何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提升实验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及能力水平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岗位职责定位不清晰、岗位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队伍结构失衡及考核机制与激励政策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因此,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亟待进行改革和突破。

1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 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深化实验教学改革[10]。

1.1 有利于新时代深化“三全育人”建设

国务院于2017 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于2020 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是立足新时代的崇高使命[11]。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因此,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主力军,可根据自身岗位特点,以实验室为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在实验教学中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将实验教学与“三全育人”有效融合,注重学与思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1.2 有利于创新引领型人才培养

创新是“三创”教育中的灵魂和精神,其实践和应用则体现在如何创业、创造,三者相辅相成。面向未来的新经济发展,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大量卓越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实验室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新技术的重要基地。一流的实验技术人才赋予一流实验室强力的支撑,由此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验技术队伍的能力水平和技术层次要求也逐步提升。掌握了高精尖技术和善于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高端实验技术人才,在“新工科”建设中勇于担当重任,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敢于创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研究创新型实验,培育先进的“新工科”模式实验室,带领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实验教学和参与实验技能竞赛,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三创水平,促进“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

1.3 有利于加快学科专业调整,推进一流大学体系建设

2025 年,预计20%左右高校学科专业布点将优化和调整,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学科专业将会被淘汰,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纳入设置规划;进一步提高基础学科本科专业点占比;国家级一流专业点规模达到1 万个左右;形成大批具有特色优势的学科专业群。到2035 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机制将更加完善和具有特色。学科专业的优化和调整需要优秀和稳定的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只有具有高专业素养及能力水平的实验室队伍,才能使用和整合大型仪器设备,同时开放共享高精尖仪器,打造高效的仪器共享平台,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更好地服务科研团队。只有具有高专业素养及能力水平的人才队伍,才能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将实验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和优化,统筹设计和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顶层实验平台,对构建一流大学体系进行有力支撑。

2 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岗位和职责定位不清晰

大多数高校实验技术岗未进行差异化的分类管理,仅统一以实验技术岗进行管理,甚至简单地将其认定为教学辅助岗。另外,部分高校的实验管理人员和专门设立的实验教师岗在人事制度管理上却分别属于行政岗位和专任教师岗。部分高校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或解决引进人才家属问题,往往压缩或占用实验技术岗的编制,使得一些技术人员身兼数职,既要负责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实验室卫生、药品准备和仪器的安装调试、维护与保养等,还要负责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还需配合院系参与各种专业认证、实验教学等。由此可见,大多数学校实验技术岗位和职责定位仍然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

2.2 岗位认同感、归属感不强

目前,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深化教师队伍建设,而针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还比较缺乏。导致高校在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时,不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往往令其被边缘化。而长期被定位为教辅人员的实验技术队伍,其工作地位与价值相对教师队伍和行政队伍而言,无法获得充分肯定。与同级别教师和行政人员相比,不仅在薪酬待遇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进修培训、科研项目和经费等方面也设置高门槛,在政策支持方面区别对待,如不允许实验技术岗位人员在职深造提升学历、科研教学项目仅允许教师申请等。这些限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验技术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令实验技术人员没有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难以全身心投入高校建设。

2.3 岗位构架不合理,缺乏顶层设计

①年龄结构。尽管高校不断补充吸收青年实验技术人员,但队伍年龄结构整体仍然偏高。②学历结构。目前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学历已经大幅提升,准入起点学历多为硕士。虽然博士学历占比逐年提高,但由于待遇低、岗位认同感低以及职业通道狭窄等原因,人才流失及转岗现象严重。③职称结构。尽管近年来正高级职称的晋升通道已逐步打开,但职称晋级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晋升规模远远低于教师系列,实验技术队伍以中高级为主,正高职称占比极低。④队伍的结构缺乏顶层设计。如高校对处于金字塔塔尖的领军型高端实验技术人才的岗位鲜有设置。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实验室技术队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阻碍高校更好的发展。

2.4 考核机制和激励政策不科学

高校对实验技术队伍进行考核的机制还不完善,针对实验室工作特点缺少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不能真实体现实验室人员的实际工作量、成绩与贡献。从工作绩效到薪酬结构,需要把绩效管理制度科学化和合理化。部分实验技术人员薪资待遇参照或低于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系列的标准,其实际工作内容无法体现。在制定薪酬激励措施时,大部分高校通常将管理人员的坐班时长、教学人员的教学课时、科研人员的项目和成果等可量化的工作量为考核依据。而针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验室建设管理等难以量化的工作,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比较单一。

3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实践

3.1 准确定位,明确职责

(1)合理定编。岗位的设置和编制的核定要根据承担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结合本单位的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量、教学辅助工作量、大型仪器设备的总量及总价值等因素合理制定编制。高校实验技术编制数一般不低于学校总编制的9%[12]。

(2)分岗管理。高校的实验技术岗位按工作内容一般分为从事实验教学、科研实验技术开发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3 种工作类型。部分高校已对实验技术岗位进行了分类管理,如中国地质大学将岗位分为设备管理与技术服务类、实验教学与辅助教学类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类[13];南京邮电大学实验技术岗位由实验教师岗、仪器设备管理岗、实验室建设岗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岗构成[14];上海交通大学的岗位则分为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平台公共服务、科研实验室支撑4 类[15]。

(3)动态管理。围绕实验技术岗位特点,在分类管理定岗定编后,还应对岗位的设置进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各单位学生规模、科研工作、新增实验平台及设备总量的变化,综合考虑队伍成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进行动态目标调整,做到能进能出,人尽其才。

3.2 优化人员结构

(1)源头把控。对于新进人员,严格把控实验队伍的准入门槛,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匹配合适人才队伍。同时基于双向选择和流转原则,可将有意愿并适合进行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专任教师调整至实验技术岗,及时补充实验队伍的人员缺口,调入具有高学历学位或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无法履职尽责和达不到岗位要求的人员,需及时调整工作岗位。以期做到人岗相宜,结构层次最优化和综合素质水平高的实验队伍结构。

(2)引入高端实验技术人才。为适应高水平大学“新工科”的建设,要吸引和培养卓越的技术骨干和技术带头人。通过高端实验技术人才掌握的高精尖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有力推动高水平实验技术团队建设、先进实验技术开发以及重大实验技术改革,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3)提高正高级职称占比。合理设置中、高级岗位比例,设置正高级实验师,清除职称晋升的障碍。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设置正高级实验技术岗位,但目前具有正高级实验师职称的人员极少,远低于专任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通过政策向一线实验技术队伍倾斜,提高正高级职称占比,可增加实验技术队伍的凝聚力和内驱力。

3.3 能力提升

(1)完善培训体系。“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实验室新的大型设备在不断地更新,学科专业不断交叉融合,面对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和新体系,要建立多样化和常态化的高校实验技术教师岗位培训机制。培育一流实验技术队伍,需从职业技能、专业素养、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加强培训,通过不同阶段实施的岗前基础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国内外交流和研修深造等培训计划,构建立体式的岗位培训和能力提升体系。高校应给予培训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学术会议交流、专题讲座、现场参观、教学实践培训、出国进修、学历提升等多维度培训方式,将培训常态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紧跟发展前沿,全过程和全方位提升实验技术教师岗位认知和胜任力。

(2)参与实验教学和实验竞赛。实验教学水平是实验技术队伍核心素养之一。部分高校的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全部由专任教师承担,而具备教学专业知识且更加熟悉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实验技术人员只能负责实验教学的药品准备、仪器调试等工作。高校应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引入“新工科”教育理念,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完善实验课程体系、优化实验项目、参与实验教材编写等,切实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提升和内涵发展。积极参加自制实验教学仪器大赛、创新实验技能大赛等,将技能竞赛作为技能训练的练兵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以竞赛为抓手,以赛促教,切实提升育人能力;以赛促研,大力培养科研精神;以赛促建,不断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3)参与课题项目和团队建设。高校要降低仅允许专任教师参与项目建设的门槛,要通过政策引导实验技术人员踊跃参与教学和科研课题立项,通过解决实验教学中的改革创新、实验室管理服务中痛点难点、关键技术瓶颈等问题,实现实验技术队伍自我价值和科研能力提升。参与团队建设和激励个人发展,有助于凝练和产出重大的研究成果,但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很难参与研究团队。根据实验技术人员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以有经验、高层次的实验技术人才为核心,组建以实验技术人员为主体、学科交叉融合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团队,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战斗力,形成团体向心力和凝聚力,拓宽队伍的深度发展空间。

3.4 构建多元化考评激励机制

(1)健全多元化考评体系。①引入科学的量化指标使制定的实验技术人员考评体系更具实操性和科学高效。②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应按照不同岗位分类考评,对高端实验技术人才采用“一岗一评”的单独考核。③考核内容应全方位和多维度,注重思政素质、工作业绩、专业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等,突出体现岗位职责及基本工作量。对仪器设备的改进、指导学生创新竞赛、科研和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转化等标志性成果,制定合理的标准,量化后记入考评。④组建健全的评审组织,包括同行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互评、服务对象师生的评价、学科组和主管单位考评等,按合适的占比量化最终考核。

(2)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①以岗定薪,根据考核结果,落实绩效分配,提高公平性。岗位薪酬需按劳取酬,同时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激励,优化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与个人的业绩和贡献挂钩,引入科学的绩效分配系数,合理缩小实验技术岗与同级别教学和科研岗的薪酬差距。②对高层次岗位人才可采取年薪制等制度,吸引和激励优秀实验技术人才。③对大型仪器对外开放并产生经济效益的管理者,给予相应奖励。④建立奖惩机制。对考核合格者增加荣誉激励,设立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的荣誉奖项,重点选拔和表彰爱岗敬业、贡献突出、业务精湛的一线实验技术人员,如管理服务奖、优秀安全实验室、年度个人优秀奖等,激发荣誉感和归属感;对考核不合格者实施降薪或调离岗位处理。

(3)完善职称晋升制度。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对实验技术队伍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审体系逐步完善,但晋升通道仍阻碍重重,职称晋升的实施办法和申请条件亟待改进。①增加高级职称编制,与教师队伍高级职称所占比例相当。②充分考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改变以科研论文和基金项目为主的导向,重点考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验技术能力以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贡献。③建立破格申请程序或绿色通道。同专任教师职称评审一样,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评审对确有重大贡献和取得突出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可突破学历和年限等常规限制,申请走绿色通道或破格申报。

3.5 实施成效

近些年来,经过不断实践,我校实验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大幅提升,效果良好。学校重新修订了各级岗位职责,实施分类管理,增强了岗位认可度,近2 年就吸引了8 名高水平专任教师和其他系列人员转入实验技术岗位。实验技术队伍职称评审条件也进行了修订,打通了晋升通道,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占比逐步提升。实验中心引入了3 名博士新入职,另有4 名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每年组织实验技术人员与其他高校交流互访及各种线下线上学习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培训,充分调动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心近半数人员参与横向、纵向课题科研项目10 余项;14 人次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校级奖项多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研论文和SCI 收录科研论文15 篇。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自信心和团队凝聚力极大提升,更加积极开展技能提升、实验教学和管理。另外,采用年度自评、同行互评、督导检查于一体的综合考评机制,促成了人人平等、人人争先进、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规划、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16-17]。综合素养和稳定性高的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对学校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工作的产生重要影响,是高水平科研工作和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在一流高校“新工科”建设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及服务功能。随着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推进,在准确定位、优化人员结构、能力提升和构建多元化考评及激励机制等环节中深入实施各项举措,建立一支优良的实验室技术队伍,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新工科技术人员队伍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