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观经济学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该课程抽象概念多、数理知识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失去兴趣和动力,也可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授课质量。针对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而授课学时相对较少、微观经济学概念多且容易混淆、教学形式单一、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合理安排课程、在教学中多采用比较分析法、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等教学改革思路,旨在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概述
“经济学”是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低年级学生开授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主要讲授的是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进行谋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微观经济学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该课程抽象概念多、数理知识多[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失去兴趣和动力,也可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授课质量。
鉴于此,笔者拟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对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2部分主要讨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第3部分从合理安排课程、在教学中多采用比较分析法、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究;第4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
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经济学课程隶属于专业基础必修课,一般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包含40个学时,2.5个学分。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或微积分,因为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会多次用到导数、斜率等相关知识。该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上册。该课程主要采取讲授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的教学方法。
笔者通过总结微观经济学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和多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访谈情况,发现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存在教学内容相对较多而授课学时相对较少、微观经济学概念多且容易混淆、教学形式单一、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内容相对较多,而授课学时相对较少
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理论较为复杂,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内容繁多。调查结果显示,所统计的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中,经济学平均学时为166个[2]。然而,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只包含40个学时,这40个学时只讲授微观经济学,不涉及宏观经济学,但微观经济学40个学时,这个学时数仍然是偏低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不管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难度都是很大的。以《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上册为例,该教材共394页,而目前开设课时为40个学时,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一次课要讲授19.7页。这样的进度给教师授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第一个问题是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多,而授课学时相对较少。
(二)微观经济学概念多,学生容易混淆
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非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例如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替代率递减、边际报酬递减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替代效應与收入效应;低档商品与吉芬商品;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与垄断市场;完全竞争企业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生产时,如果出现亏损,是继续生产,还是决定停产;总量、平均量与边际量;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与三级价格歧视;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并非总是向右上方倾斜,而是包含了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以上只是一小部分容易混淆的概念,这些概念涉及到了一定的数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的定义和区别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第二个问题是微观经济学概念多,学生容易混淆。
(三)教学形式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华南农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并且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广东省,具有务实、开放和进取的精神。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上述特点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然而实际上,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师教学形式单一,不考虑学生特点,过度依赖讲授法,并且直接使用教材配套课件,未对课件进行充分地修改和完善,上课时也未在黑板上板书重点难点。在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调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没有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调整授课进度,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参与度低、个体差异被忽略、学生学习需求未满足,从而使得学生学习效果低下。因此,第三个问题是教学形式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单一,未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平时表现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未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平时表现。首先,仅依靠期末考试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3]。考试通常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而忽视了对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察。这也与现实社会对于综合能力的需求不符,毕业生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平时的课堂考勤、随堂测试、课程作业等内容也应该纳入考核范畴,以便全面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另外,单一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他们可能会忽视平时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这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技能的培养都是不利的。相反,如果将平时成绩比重扩大,学生会有更大的动力去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认真完成课后作业,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第四个问题是考核方式单一,未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平时表现。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通过以上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结合华南农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合理安排课程、在教学中多采用比较分析法、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等教学改革思路,具体如下:
(一)合理安排课程
针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多,而授课学时相对较少的问题,考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课程。具体做法为:首先,增设课时。建议将微观经济学课时增加为48个学时,3个学分。增设微观经济学课时不管是对教师授课,还是对学生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教师授课,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教授更多微观经济学知识,使教学更加全面和系统化;对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加深对经济学基础概念的理解,培养经济学思维和决策能力,增强经济意识和经济责任感。其次,做好教学内容的取舍,合理分配课时。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不要求对经济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推导过程掌握的太深,只要能够清楚理解经济学理论,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达到了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需提前确定好教材中哪些内容是不在课堂上讲授的,把这些内容排除,也就是做好教学内容的取舍。针对要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确定讲授重点,制定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关系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些课下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一些相关的课下学习资源是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经典书籍、视频课程、练习题、经济学博客和新闻、经济学论坛和在线社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并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加强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需要说明的是,也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学习资源,因为课堂上未讲授宏观经济学知识,而学习宏观经济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国家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分析经济政策的影响、理解经济现象和提高决策能力。
(二)在教学中多采用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对象、现象或策略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找出其异同点、特点和优劣,从而得出结论或指导决策。比较分析法可以用于多个领域,例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针对微观经济学概念多,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考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授课。具体做法为:选择相似概念,分析这些概念的共同点,然后重点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图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来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
例如,讲解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这两个概念时,可以首先分析这两个概念均是指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的变动,然后重点对比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通常把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而把收入等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可以通过图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收入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而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导致的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讲解完该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做一道相关的选择题,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该知识点。综上所述,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授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之间的区分意识,避免混淆。此外,案例分析和图表的运用也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场景结合,使学习更具体、生动和实用。
(三)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
針对教学形式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问题,考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具体做法为:首先,使用智慧教学工具,如雨课堂。将课程内容、教学视频、练习题等资源发布在智慧教学工具上,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重复观看[4]。其次,建立微信群和QQ群等在线讨论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后,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各种经济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展示。通过分析经济数据,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和理论,也能提高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微观经济学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相关技术知识和能力,这个难度是比较小的。另外,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资源,与学生保持互动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综上所述,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微观经济学教学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针对考核方式单一,未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平时表现的问题,考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具体做法为: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总成绩中,过程性考核占50%,结果性考核占50%。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考勤、随堂测试、课程作业,以及积极回答问题次数。在过程性考核中,课堂考勤占10%,随堂测试占50%,课程作业占40%。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可以额外加平时分,每正确回答问题一次,平时成绩加一分,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可以额外加平时分这个设计,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为学生提高平时分增加一条途径。结果性考核指的是期末的闭卷考试,题型一般包括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考试题型的设置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深层次学习。同时,有利于更加公平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结语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然而该课程抽象概念多、数理知识多,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总结现有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合理安排课程、在教学中多采用比较分析法、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等教学改革思路。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理论,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还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本文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仍然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需要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方斌. 微观经济学几个概念难点的教学体会[J].教育现代化, 2019, 6(44): 150-152.
[2]苏素. 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研究——基于全国高校调查和重庆大学课程建设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7(18): 139-140.
[3]张群, 林俊杰. 教育生态理念下微观经济学生态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 2022, 8(26): 105-108.
[4]冷俊峰. 大学本科“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优化探析[J].科教导刊, 2023(13): 116-118.
[5]关俊婷, 于荣环, 闫文华, 等. 基于OBE理念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16): 182-184.
基金项目:2023年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天气影响和改进回声状态网络的风电功率预测研究”(2023A04J0317)
作者简介:胡焕玲(1993— ),女,汉族,河南新郑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