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4-06-08 11:53刘志斌任健崔灿
科技风 2024年15期
关键词:新工科美育课程体系

刘志斌 任健 崔灿

摘要:新工科对新时代技术人才养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美育是新时代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美育需依托美育课程落实,而工科高职院校自身的定位以及传统观念使得美育建设推进十分困难。本文以工科高职院校为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体系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美育资源发掘与学科教育融合建立工科高校美育教学体系,实现美育课程向课程美育的逻辑转变,促进美育课程与工科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改革和优化传统的学科教学与评价方法,积极提升工科学生的美学素养和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当代工科学生的感性审美意识与理性创新能力,将美育教育融入新工科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关键词:新工科;高职;美育;课程体系

新技術的发展必然需要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的支撑,而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应该以新技术变革为指引,加快建设适合“四新”要求的新工科院校。这对于高职院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满足“新工科”要求的新型人才,就不仅仅需要在学科专业教育上下功夫,还须重视与美育教育融合。[1]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新工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也为探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思路。

1我国工科高校美育概述

1.1工科美育与传统美育的区别

1.1.1载体不同

新工科美育强调对学生的技术美的培养与意识提升,与传统的艺术之美不同,技术美是在设计制造新产品时,借助美学的手段处理原材料,是手工艺美学与工业机械生产结合所形成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对技术美的教育与研究,可以使工科高校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2],对“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设计”的升级、由“中国样式”向“中国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3]

1.1.2教学目标不同

传统的美育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形式的创作水平和对美的欣赏及创造能力。“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打破专业之间的学科壁垒,实现融会贯通的教育目标,为培育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型复合新工科人才提供新思路。

1.1.3实施方法不同

传统美育设立纯美纯艺术类的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程序性的美学知识,教师不断的灌输知识,学生扮演者被动的学习角色。而新工科要求的美育,强调学生对于美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美和学科有机结合的能力。所以,新工科美育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美的应用能力。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不断的抛出问题,学生扮演的是主动思考和探索角色。

1.2我国工科美育现状与问题

1.2.1工科与美学学科差异大,融合困难

工科专业强调理性的逻辑思维,重视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偏向自然科学的研究;而传统的美育教育讲究审美培养及艺术熏陶,以美学的观点培养学生感性的审美情趣,偏向人文艺术的应用。两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实践方面差异较大,融合困难。

1.2.2课程教学中美育观念薄弱

在学科氛围的影响下,美育在新工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尚未获得广泛重视。所以,要想改变美育的现状,首先要从思想上把美育提到与学科教育一样的育人高度。同时,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关注美育存在的问题,明确美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从思想和行动上不断提升美育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1.2.3美育课程传统且单一,缺乏学科适应性

目前,很多工科高校都相继开展了美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如国画欣赏、书法选修、传统文化赏析等等。但是这类美育课程都设置在基础教学部,课程种类单一,缺乏学科适应性,缺乏实践教学,缺乏趣味性。最终导致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得不到不重视,美育融合课程将更加困难。

2工科高校美育教育新模式的探究

2.1工科美育的内涵分析

美国著名的工程教育院校,欧林工学院曾经提出:工程创新不是简单创造新的科学或新的技术,同时还要满足各种要求的限制。[4]

借此,我国新工科教育不仅仅要强调学科教育,不仅仅强调技术创新,更需要加强人才在适应力、观察力、专注力、想象力、分析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校学科教育中必须要将艺术、人文和创新融入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形成完整的新工科美育知识结构体系。

2.2美育融合改革原则

针对目前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而言,为确保美育课程的精准培养,杜绝千篇一律的培养方案,美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断丰富美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提升美育教学的综合质量。

(1)杜绝纯美原则:美育虽然为审美教育,但是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单纯的艺术教育和美学培养并不能达到美育的培养目的。所以,美育不能只是简单的开设美学艺术类的鉴赏课程,还要进行学科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思考。

(2)因科而异原则:理工科高校专业类别繁多,不同类别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学生特征均不相同,所以,为了更精准的进行美育教育,确保学科创新,要遵循因科而异的原则,认真执行课程美育的教学宗旨,选择不同的美育资源和载体实施教学。

(3)学科借鉴原则:美育和学科教育的目标相似,都是培养现代化的新工科人才。所以,在美育教学中也要融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加强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提升美育的教学效果。

2.3融合型美育改革思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苏工院虽然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学校也设有艺术、设计、纺织等学科门类,这相对于纯理工科高校来说,在美育教学方面有着一定的学科资源优势,本节将通过四个问题展开:

(1)美育资源如何挖掘?为了更好地服务各专业的美育教育,首先要统筹各专业资源并合理构建美育资源库与师资库。江苏工院下设四所工科二级学院,不同学科专业都具备一定的学科特点。所以,可以结合各个学科专业的特点,从课程和师资两个层面构建符合跨专业融合特征的美育课程资源库和美育实践平台。

(2)学科与美育如何融合?工科美育并不是纯美学的教学,而是将美学融合于各学科后形成的教学体系。因此,高校的美育教育应该建立在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高校应有的学科优势,将美育教育课程化,实现课程美育。并通过搭建校内外的实践平台,积极与地方产业发展、人民需求、文化艺术传承有机对接,从而切实提升当代高校学生的审美品位与能力,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3)美育实践如何实施?实践性和体验性是美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可以让工科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学科学习思考中得到有效提升,转化为学科创新的内在动力。为了更好的将美育与学科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在学科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美育实践的形式与方法,遵循由浅入深的实践原则,提升美育实践教学的水平。

(4)美育如何评价?评什么、怎么评是高职院校美育教育评价所要关注的重点,也是美育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不同学科,美育的评价体系也不应相同。因此,美育评价体系应当遵循美育规律,根据学科体系特征采用多角度及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

3以融合与创新为导向的美育课程改革

江苏工院融合型课程美育教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3.1统筹构建“美育”课程资源库和师资库

江苏工院艺术设计学院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美育资源,可以向全校各学科提供美育教学实践平台,其他学科可以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出符合学科特征的美育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美育教学与实践路径,也可以作为其他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参考。

同时,进一步联合其他专业师资共同建立美育师资库,跨专业合作。一来可以更好地打破各个专业之间的壁垒,组建新型美育研究团队。同时积极联合其他同类高校统筹资源搭建美育课程跨专业合作团队,共享美育课程与师资,开展多种美育教育师资培训,不断提升美育课程队伍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3.2“美育课程”向“课程美育”的融合转变

工科高校在制定相应的学科课程标准时,可以利用本校美育通识课程资源,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美育的融合思考。为进一步实现课程美育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探索:

第一步,以绘画、雕刻等通识课程为起点,开设涵盖美术、音乐、影视、戏剧、传统文化等美育类课程,加强在线资源以及实践资源库建设,供学生自主选择。按照美育教育、学科教育和学科美育教育三个层次,筛选和制定《高校美育课程标准》。

第二步,成立美育教研室,科学制定工科专业美育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分析学科课程特征,研究制定美育课程标准,明确美育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进一步编写适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美育教材。

第三步,打造“融合互嵌”的课程美育体系,打破学科教育与美育两者的界线,实现“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的目标转换,不断挖掘和运用各学科各课程中蕴含的“美育资源”,科学构建课程美育体系。

第四步,利用各学科实践资源,结合美育资源,企业实践资源等,综合构建美育实践平台,为全校美育教学及地方产业提升服务。

3.3融合型美育课程中实践教学思考

美育教学的趣味性,必然要求实践形式的个性化、内容丰富多样。江苏工院设立了CMF美育创新实践中心,为全校各专业的美育实践提供了完善的实施平台。美育实践中心通过对相关学科的资源进行统筹归纳,通过对学校各专业的分析,中心下设非遗展厅,艺术设计展厅,非遗工作坊,非遗延展设计研究院,CMF数字化教学资源,3D打印模型室,逆向工程实验室等等,可以为各专业美育实践提供丰富的实施场所。

比如,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非遗工作坊,了解我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建筑特征,并通过美育实践中心下设木工坊或是3D输出实验室制作古代中西方建筑模型,从模型制作中了解建筑技术、造型的发展历史,并融入现代技术、材料和生活方式的思考,設计新时代建筑。又比如,智能制造专业,通过对“艺技融合”,通过对传统器物的研究和分析,解读古人的造物智慧,并结合现代和未来的需求,不断引领新技术的发展。

同时,通过与艺术团体、文化机构、企业等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和丰富的美育资源。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艺术比赛、展览、演出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3.4完善融合型美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建设

全面、客观和科学的美育评价体系建设是提高美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当下高校美育评价仍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美育的评价没有结合自身学校和各专业特殊,忽略了专业和职业审美素养的评价内容,[6]本节将通过以下举措进行思考和完善。

3.4.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

在美育评价中,遵循“因人而异”教学原则,丰富美育实践的媒介和路径,结合每个学生的对美的感受、兴趣、爱好和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全过程参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提升其创新能力。

3.4.2创新评价方式和方法

针对当前高校美育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方法。首先,扩展评价的主体来源,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家长、社会团体、企业的评价作用,建立合理的校内自评与校外他评的全方位闭环评价体系,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美育素养。此外,应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和指导。

3.4.3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目前,大数据技术不断完善,高校美育评价也应积极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在美育课程中的表现、参与度、成绩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同时,过对美育学情数据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发现学生在美育素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结语

在传统美育教学的基础上,课程美育可以在工科高校的学科教育中潜移默化教授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方法,润物细无声。通过对“课程美育”的教学思考与实践,积极训练学生将美学原理和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并转化为新技术的创新思考和实践,适应和引领新技术,实现了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的完美转化与嵌合。这将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为进一步晋升职业本科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04-02)[2022-12-15].

[2]朱立元,熊腾. 论美育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作用.[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6):103.

[3] 翟博.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理论创新与重要经验[J].人民教育,2022(6):6-12.

[4]王珊.理工类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20(20):62-64.

[5]郭声健,刘珊.国家美育评价政策:背景、内容与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5):14-21.

[6]赵伶俐,文琪.以审美素养发展为目标的美育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5):22-29.

项目基金: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工科背景下职业本科“设计专业”美育实践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课题编号:GYJY202214;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商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建设研究——以“CMF”艺术美育实践教学为例》,课题编号:T-c/2021/18

作者简介:刘志斌(1989— ),男,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传统文化研究;任健(1973— ),男,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崔灿(1990— ),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工程力学。

猜你喜欢
新工科美育课程体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