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探究不同施加电压下电解质膜除湿模块温度特性,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实验部分,我们选择了五个不同的电压等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电解除湿模块的温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关键词:电解质膜除湿;施加电压;特性分析
1 概述
电解除湿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空气除湿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精确控制湿度的场所[1-5]。这种技术通过电解作用,准确地控制空气中的水分含量,以维持特定环境的湿度标准。电解除湿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电解除湿模块,它通过将水分子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来实现除湿。电解除湿模块的效率和质量不仅影响除湿效果,还直接关系到整个设备的稳定性和寿命。
电解除湿模块的工作原理是在电解质介质中,通过施加外部电压,在电极之间产生一个电场。水分子通过电极表面的电解过程,被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从而实现除湿。该过程高度依赖于模块内部的温度条件,因为温度直接影响电解反应的速率和效率。随着温度的升高,电解速率通常会增加,但过高的温度也可能导致电解质的过度蒸发或电极材料的退化,进而影响整个电解除湿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
近年来,随着电解除湿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研究开始关注电解除湿模块的性能优化。这些研究涵盖了电解质的选择、电极材料的改进、系统设计的优化等多个方面,成果丰富,对提高电解除湿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相对于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对电解除湿模块的温度特性的理解仍然相对有限。在实际应用中,温度波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它会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电解过程中的焦耳热产生而发生。因此,深入研究温度对电解除湿模块性能的影响,对于设计更高效、更稳定的电解除湿系统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了不同施加电压下电解除湿模块的温度特性。实验中,首先搭建了一个标准的电解除湿系统测试平台,包括电解除湿模块、温度控制单元、湿度传感器、流量计和相应的数据采集系统。通过调节电解除湿模块两端的电压,我们观察了电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记录了不同电压下模块的除湿效率。
电解除湿模块在工作时的温度升高与施加的电压正相关。随着电压的升高,模块内部产生的焦耳热增加,导致温度上升。而温度的升高又促使了电解反应的速率增快,从而提高了除湿效率。然而,当温度达到一定阈值时,电解质的过度蒸发和电极材料的潜在退化会对模块的长期稳定性和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找到一个合适的温度和电压平衡点,以确保电解除湿模块能够在最佳效率下长期稳定运行,是设计电解除湿系统时的关键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电解除湿模块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性能变化,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系统设计来优化温度控制。例如,电解质的选择和配比可以调整以改善其在高温下的稳定性;电极材料可以通过选择高温稳定性更好的材料来改进;散热设计也可以优化,以提高系统的热稳定性。此外,通过实时温度监控和动态温度管理,可以使电解除湿系统在各种运行条件下都保持最佳性能。
2 电解质膜除湿的原理与关键因素
2.1 电解质膜除湿的原理
电解质膜除湿技術是一种通过电解质膜的质子交换作用来去除空气中水分的方法。它是基于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PEM)的特性,利用电化学反应来实现除湿。这种技术以其高效节能、无需冷冻剂、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各种工业和民用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6-10]。
电解质膜除湿系统的核心部件是质子交换膜,它通常由含有硫酸基团的聚合物组成,这些硫酸基团能够吸引和固定水分子。当两侧施加电压后,膜内部的水分子会解离出质子(H+)和氢氧根(OH-)。在电场作用下,质子会向阴极迁移,而氢氧根则向阳极迁移。在阴极,质子与电子结合生成氢气,氢气是不含水蒸气的干燥气体,因此阴极侧的空气得到了除湿。而在阳极,氢氧根会与水分子反应生成氧气和更多的水分子,从而阳极侧的湿度会增加。
整个过程中,水分的迁移和转化是通过电解质膜的质子导电性来实现的。电解质膜只允许带正电的质子通过,而不允许带负电的氢氧根或其他离子通过,这样就实现了水分子的有效迁移和湿度的控制。
2.2 电解质膜除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在电解质膜除湿过程中,几个关键因素会显著影响除湿性能:
质子传导率: 质子传导率是衡量电解质膜质子传输效率的重要参数。传导率越高,电解质膜的除湿效率越高。传导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膜的水含量、膜的化学结构、运行温度等[11,12]。
膜的厚度和孔隙率: 电解质膜的物理结构,如厚度和孔隙率,也会对其性能产生影响。一般而言,膜越薄,质子穿过的路径越短,传导率越高;孔隙率的增加可以提高膜中水分子的含量,进而提高传导率[13,14]。
外加电压: 外加电压的大小会影响质子的迁移速度和电解质膜的离子电流密度。适当的电压可以提高除湿效率,但是如果电压过高,会导致欧姆过电位的增加,从而影响传导率和系统的整体性能[15,16]。
温度: 运行温度同样会影响质子传导率。通常情况下,温度的升高会增加膜的水含量和质子的动力学活性,从而提高传导率。但是,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膜材料的降解,影响其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膜材料的稳定性: 在除湿过程中,电解质膜需要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以抵御长期的电化学反应和物理应力。
3研究方法
电解除湿模块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反应来除去空气中水分的装置,主要由阳极、阴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阳极和阴极是电解除湿模块的主要电极,通常由导电性强且化学稳定性好的材料制成,如铂或金属氧化物。电解质位于两电极之间,是电解除湿模块中的核心部分,通常选择具有高离子导电性的固态或液态材料作为电解质,以确保电解过程的高效进行。隔膜则起到防止电极之间直接接触的作用,同时允许离子通过[17,18]。
为验证理论推导的正确性,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实验部分,我们选择了五个不同的电压等级(2.5V, 3V, 3.5V, 4V, 4.5V)进行测试,使用精确的温度传感器来监测电解除湿模块在不同电压下的温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电解除湿模块的温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
最后,研究还探讨了电解除湿模块的温度上升对其性能的影响。温度的升高可能会影响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降低除湿效率。同时,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电解质和电极材料的退化,影响模块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必须在设计电解除湿系统时,合理选择施加的电压以控制温度,确保除湿效率和模块稳定性的最优平衡。
4 实验探究与结果分析
在研究电解质膜除湿技术的过程中,对其电压-电流(V-I)特性的深入分析尤为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除湿系统的能效比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最近的实验数据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外加电压超过2.5伏特时,电解质膜除湿系统的电流密度和除湿效率却呈现出一个非线性的下降趋势。这一现象的发现,对于电解质膜除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的测试,我们发现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除湿组件的欧姆极化电阻从1.69欧姆增加到2.69欧姆,这表明隔膜中的欧姆过电位显著增大,达到了20倍以上。这种欧姆过电位的增加,直接导致了质子传导率的显著下降,从而影响了整个系统的电流密度。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质子传导率的下降幅度在13至38倍之间。这一下降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电解质膜中水分子的减少、电解质膜的结构变化、以及在高电压作用下可能发生的电化学副反应等。
要深入探讨PEM(质子交换膜)质子电导率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在不同电压和温度条件下,需要对PEM的电导率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在研究PEM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PEMWE(质子交换膜水电解)电化学系统时,电导率是核心参数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离子的传输效率,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
随着施加电压从1.5 V增加到3.8 V,PEM的质子传导率从3.7×10^-3 S/cm降低到0.95×10^-4 S/cm。这种质子传导率的显著衰减,表明在高电压应用下PEM的性能受到了严重影响,电导率值减少了13到38倍。
在PEMWE中,氧气的进化反应(OER)以液态水作为反应物,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膜内部可能会出现水分子的减少,导致质子传导率急剧下降。这种急剧的下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使电流密度在高电压下迅速衰减。而且,我们注意到,即使在不同的电压条件下,除湿组件的电流密度仍然远低于其他PEM电化学组件。这是因为PEM膜的质子传导率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较高的温度会增加空气中的绝对含湿量和质量流速,促进水分子在PEM膜内的传输。
在优化电解质膜除湿性能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对电解质膜材料进行改性。通过在电解质中引入新的功能材料,如纳米颗粒或导电高分子,可以有效提升其质子传导率。同时,通过调整电解质膜的厚度和孔隙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欧姆过电位,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除湿效率。
还需注意的是,电解质膜的稳定性对于除湿性能的持续性至关重要。在电压升高时,电解质膜可能会受到化学降解或物理破壞,这不仅会影响其性能,还可能缩短其使用寿命。因此,在材料的选择和系统设计上,必须兼顾到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5 结论
通过实验研究,本文发现,不同施加电压下,电解除湿模块的温度具有明显的变化特性。这一研究结果为电解除湿模块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除湿需求,合理选择施加电压,以保证电解除湿模块的除湿效率和稳定性。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实验中只选取了五个电压点,可能无法全面反映不同电压下的温度特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增加电压取样点,以获取更精确的温度特性。此外,电解除湿模块的温度特性也可能受到环境温度、电解质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本研究中并未考虑。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这些因素,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此外,电解除湿模块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寿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实际应用中,电解除湿模块可能需要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运行,这可能会对其性能产生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提高电解除湿模块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寿命。总的来说,本研究对于理解和优化电解除湿模块的温度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为电解除湿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La D, Dai Y J, Li Y, et al.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rotary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A review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0, 14(1):130-147.
[2] Guo J, Lin S, Bilbao J I, et al. A review of photovoltaic thermal (PV/T) heat utilisation with low temperature desiccant cooling and dehumidification [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7, 67:1-14.
[3] Yang Y, Cui G, Lan C Q. Developments in evaporative cooling and enhanced evaporative cooling - A review [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9, 113.
[4] Rambhad K S, Walke P V, Tidke D J. Solid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and regeneration methods-A review [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6, 59:73-83.
[5] Li B, Lin Q Y, Yan Y Y. Development of solid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using electro-osmosis regeneration method for HVAC application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2, 48:128-134.
[6] Zhang G, Qin F, Zou H,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water migration mechanism of macroporous silica gel in the coupling process of moisture adsorption and electro-osmosis regener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6, 96:75-83.
[7] Zhang G, Tian C, Shao S.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adsorption and electro-osmosis regeneration of macroporous silica gel desiccant [J]. Applied Energy, 2014, 136:1010-1017.
[8] Kim J, Park K, Lee D-G, et al. Optimal cold sink temperature for thermoelectric dehumidifiers [J].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32(2):885-895.
[9] Milani D, Abbas A, Vassallo A, et al. Evaluation of using thermoelectric coolers in a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to generate freshwater from ambient air [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1, 66(12):2491-2501.
[10] Tan Y Z, Han L, Chew N G P, et al. Membrane distillation hybridized with a thermoelectric heat pump for energy-efficient water treatment and space cooling [J]. Applied Energy, 2018, 231:1079-1088.
[11] Gurevich Y G, Logvinov G N. Theory of thermoelectric cooling i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J]. Revista Mexicana De Fisica, 2007, 53(5):337-349.
[12] Shen L, Pu X, Sun Y, et al. A study on thermoelectri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net zero energy buildings [J]. Energy, 2016, 113:9-24.
[13] Chua K J, Chou S K, Yang W M, et al. Achieving better energy-efficient air conditioning - A review of technologies and strategies [J]. Applied Energy, 2013, 104:87-104.
[14] Deng J, Wang R Z, Han G Y. A review of thermally activated cooling technologies for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systems [J].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2011, 37(2):172-203.
[15] 黄世芳,张小松,许尧.基于电渗析的空气直接除湿方法研究 [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6, 37(12):2532-2535.
[16] 許尧. 基于电渗析的空气除湿方法探索与实验研究 [D]. 东南大学, 2015.
[17] Iwahara H, Matsumoto H, Takeuchi K. Electrochemical dehumidification using proton conducting ceramics [J]. Solid State Ionics, 2000, 136:133-138.
[18] Sakuma S, Yamauchi S, Takai O. Water transfer simulation of an electrolytic dehumidifier [J].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2008, 39(6):815-825.
作者简介:李杜鹃(1990— ),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能源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