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校学生教育研究

2024-06-08 07:59宋丽丽李涵云佘诗荣
中国军转民 2024年7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思政

宋丽丽 李涵云 佘诗荣

辽宁是共和国的长子,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是见证了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复兴的地方,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多得的红色教育素材,同时随着新时代不断赋能,凝结出与当前主流价值理念相辅相成的“正能量”。这些本源优质的红色教育资源,体现着优秀的红色文化基因,通过将现实资源与精神思想有机整合,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让红色精神血脉不断赓续。

大连外国语大学“百川梦工场”工作室是我校重点培育的工作室,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办。工作室充分发挥新闻与传播专业特色,将新媒体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相结合,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工作方向。今年“百川梦工场”工作室的实践团队还成功入选2023 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性示范实践团队,为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性融入大学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深度发掘红色资源,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有着特殊的价值。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如何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程,培养出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高校大学生对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状况有待提高

在红色文化资源认知方面,高校大学生的认知程度较为浅薄。高校大学生虽然对于革命烈士纪念馆、红色战争遗址等红色文化场馆认知度较高,但对于这些遗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纪念意义的认知度仍有待提高,对于挖掘和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背后蕴藏着的时代意义仍有待深入。此外,高校大学生对于以红色歌曲、红色题材影视作品等形式存在的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低。由此可见,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及大学生对其的知晓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知晓度和认知度,是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

(二)高校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资源的途径较为有限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的重要积淀,是中华民族独特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保护、发展与传承,着重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由此可见,如何运用并传播好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的重点。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使得高校大学生接触红色资源的途径十分有限,多数是通过校内思政课堂、校园宣传讲座等形式进行学习,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领悟只停留在表面,而未能充分了解到红色文化资源背后所蕴藏的育人价值,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1]。

(三)高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接受程度不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普遍囿于传统的书本式课堂教育,尽管有些高校思政课采用了新媒体手段,但只是局限于课堂播放视频,很难使学生感同身受,学生对于此种教学形式兴趣不高,就直接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接受程度不高。而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参观红色遗址来进行思政教育的方式还较少。但在“三全育人”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要将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三全育人的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有理论课程的教学,还应该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政育人教育。由此可见,目前高校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创新和拓展,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学习和陶冶,更需要实践的体验和磨砺,以理论结合实际,真正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效。

(四)高校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整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而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2]。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有效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和针对性。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思政政治教育中只是简单地引入了一些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背景介绍,而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合,导致学生对这些宝贵资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领会其内涵和价值,从而缺少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共鸣。由此可见,高校必须重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将红色文化资源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

二、大连外国语大学“百川梦工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路径

(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

我校“百川梦工场”作为学校重点培育的工作室,依托外语类院校的语言优势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科特色,结合学院办学特点,将学院特色与红色文化巧妙融合,多次开展“学党史、铭初心、担使命”主题演讲比赛、“百年传承· 起跑新程”党史知识竞赛、中华文化知识大赛”“重温雷锋日记、回顾雷锋精神”主题读书交流活动、“探访红色旧址、重温红色历史、追寻红色印记”主题党日活动、青苗说建党一百周年活动、“红色经典”配音大赛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在“我心中的思政课”——2020 年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视频征集活动、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展示活动、辽宁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比赛中都取得了前三甲的好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历史教育“启智育人”的作用。将伟大的红色文化创新性融汇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有利于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抗争精神与血脉记忆,进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构筑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谱系,传承与弘扬红色基因、红色血脉。

(二)强化第二课堂,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红色资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以革命遗址、历史文物、文化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活教材”[3]。这些资源折射着先辈们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怀,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实践内容。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找准要点,切中要害。思政教育要结合当地历史条件和现实素材开展,才能更好地引发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

我校“百川梦工场”工作室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借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等实践平台,前往多个红色文化基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优势,让大学生与红色文化进行面对面交流,沉浸式感悟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而且形成了“课堂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育”的三全育人模式,使高校学生在思政实践课堂中收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精准把握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多年来,大连外国语大学“百川梦工场”团队始终将三尺讲台设在乡村小学、田间地头、企业社区,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2021 年4 月,“百川梦工场”工作室带领学生前往辽宁省朝阳县西五家子乡大井村进行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室成员参观学习了赵尚志纪念馆并在西五家子乡大井村小学为乡村儿童讲授红色故事,不仅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了红色的种子,还通过参观学习赵尚志纪念馆内陈设的图片、革命旧物以及历史文献,团队成员充分了解了赵尚志将军的生平事迹以及党的光辉历史,实现了在学习中感悟历史,在实践中坚守初心的教育目的。2021 年暑期,工作室再次出发,赴往山西运城、太原等地,访谈红色人物、重走红色足迹。成员们首先前往革命文化底蕴深厚的山西省平陆县张村镇张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前张村镇张村党支部书记李胜福进行采访,深入了解了张村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经历。随后,团队先后前往太原市文瀛公园、太原解放纪念馆、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瞻仰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先烈。此次思政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成员们明白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砥砺奋斗、报答党恩,用红色擦亮青春底色,用青春谱写奋“晋”新时代。2023年暑期,“百川梦工场”工作室依托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平台,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团,奔赴抗美援朝出征地—辽宁省丹东市,分别前往了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烈士陵园并采访了抗美援朝老兵梁瑞林同志。在本次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专项调研活动中,依托辽宁省丹东市红色资源,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活动,以抗美援朝伟大胜利七十周年为契机继续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成长。

(三)紧跟时代背景,创新思政教育手段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下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将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学习方式,善于利用新媒体等新兴手段,将融入教育成果转化为大学生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从而让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真正做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4]。“百川梦工场”工作室始终坚持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同时不忘紧跟时代步伐,发挥专业优势。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立足于“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基本理念,积极总结,并利用新闻与传播学科的专业优势,围绕“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战略的应用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式,在保持红色文化资源严谨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对开展的各项思政实践活动素材剪辑并形成纪实影片,以新闻人的视角讲述红色文化故事,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实现红色文化展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大众性。不仅提高了团队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促进更多的青年学生沉浸式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而且还激励了更多青年学子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继续前进,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与使命。

同时,还可以增进省内大学生对辽宁历史和现状的了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激发他们为辽宁发展尽心尽力的服务热情,坚定他们在辽宁建功立业的意愿,让他们认识到留在辽宁,既是辽宁发展的需要,也是其个人发展的需要。

(四)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为全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养,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结合“三全育人”的教育背景,积极开发多样化课程资源,深耕“红色文化土壤”,积极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网络思政课堂,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工作室秉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浸润”育人理念,结合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种类多样性、育人导向性与时代传承性等多重特征,以举办“百年传承·起跑新程”—党史知识竞赛、辽宁“红色”六地研学之旅、党史学习讲座等多元化的活动,将“第一课堂”规范化的教育模式与“第二课堂”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助推辽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我校“三全育人”体系,在丰富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知体验的基础上,推动我校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通过将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功效,在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层面实现立德树人,善于运用红色资源的深层次精神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积极创新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模式,使学生完全融入进一个参与式、沉浸式、互动式的思政大课堂,增进大学生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了解和热爱之情,对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具有不可磨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军转民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