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浩语 霍如雪
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深入分析红嫂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时代红嫂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的有效路径,拓展红嫂精神传承方式,对研究红嫂精神增强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传承主动性,丰富高校思政育人的新路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围绕红嫂精神在山东省内大学本科学生群体的红嫂精神传承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发放网络调查问卷与线下访谈的方式,共收回有效卷553 份。参与调查的群体主要为大学生,其中男生212 名,占比38.34%;女生341 名,占比61.66%,各专业类型均有涉及。
在参与调研的学生中,约33.27% 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沂蒙红嫂精神,知道其发展演变过程及新时代大致内涵;47.38%的同学了解沂蒙红嫂,知道其发展演变过程;但也有19.35%的同学不了解沂蒙红嫂精神。
关于红嫂精神的影视作品方面,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观看过有关红嫂精神的影视作。在访谈中了解到,学校集体组织同学观看有关红嫂精神的相关影视作品是了解沂蒙精神的重要途经。在红色场馆方面,在调研的学生中约有52.98%的同学表示参观过红嫂纪念馆,47.02%的同学没有参观过红嫂纪念馆。这可能是由于地域局限性,山东省内大学生对纪念馆了解较多,省外学生多未进行过场馆参观。
此外,51.18% 的大学生最初通过阅读书刊了解红嫂精神,58.95%的大学生最初通过电视媒体了解红嫂精神,50.99%的大学生最初通过课本知识了解红嫂精神。此外,调查显示通过长辈或者同学亲诉、参观旅游、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也是大学生了解红嫂精神的有效途径。
根据调研报告显示,在所调研的高校中,17% 的同学的学校从未举行有关沂蒙红嫂精神的文化宣传活动,可以看出高校内校园内红嫂文化活动开展的频次和数量有待于提高。
据调查统计得知,有62.39% 的同学认为红嫂精神宣传方式单一,不吸引人,有42.68% 的同学认为红嫂精神挖掘不够也是新时代红嫂精神在继承和发扬方面面临的问题。大部分受访学生表示,希望通过旅游,现代媒体传播(如直播短视频等),或者线上线下党团思想教育课程、活动了解沂蒙“红嫂精神”。
根据上述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新时代红嫂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仍有不足之处。
(一)有关红嫂精神的教育宣传活动形式枯燥。大学生参与红嫂精神有关活动以红嫂精神理论宣讲、红嫂精神主题报告或学科课程形式为主,学生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
(二)手机等电子设备“快餐式”快乐吸引力大。智能手机等新兴的物品出现,使得青年人的注意力更多转移到娱乐方面,青年人深入体味红嫂精神内涵的耐心减少。
(三)内在动力不足,学生缺乏学习自驱力。在这个多种社会思潮翻涌的时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模糊,对红色文化相关的知识了解甚少。
新时代大学生要勇于担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学习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坚定文化自信。
一是从理性上认知红嫂精神。理性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基本内涵的深刻理解,它具有一定抽象性和一定确定性,是情感认同的动因和行动践行的基础。大学生能在理性上对红嫂精神有所认知,是大学生认同红嫂精神的前提基础。
二是从情感上认同红嫂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红嫂精神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将红嫂精神内化于心,不断提高自我,认同红嫂精神,才能发挥出红嫂精神本身的教育价值。
三是从行为上践行红嫂精神。红嫂精神与大学生的实际发展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新时代继承并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内在的崇高品质,养成良好品行与作风,助力于自身发展。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坚持勤俭节约、务实奋斗,坚决摒弃社会不良风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红嫂精神的宣传和和传承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多渠道、多路径的提升红嫂精神的研究深度和传播广度,多角度阐述红嫂精神的精神内含,推动红嫂精神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相比较沂蒙精神的研究说,红嫂精神的学术性研究较少,研究的广度、深度均有继续拓展的空间。建立新时代红嫂精神的理论研究体系,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创造出高质量的红嫂精神的相关学术作品,从而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主体自觉是传承红嫂精神的必然要求之一。
目前,红色精神文化研究的主要力量仍然集中于少数对此方向感兴趣的专家学者,青年研究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山东省先后出台实施《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等一批重要的政策法规,大力弘扬并推动红色精神文化的发展。要以红嫂精神发源地临沂为中心,仿效东北石油大学成立大庆精神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等运行模式,定期组织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提高红嫂精神文化的知名度,拓宽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教师综合运用讲授式、参与式、体验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将革命战争年代红嫂精神的时代背景、人物事迹等融进课堂。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拘泥于单纯的书面学习,是切实激发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嫂精神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传承的主动性。
要由历史语言向现代化语言转换,要将历史话语转变为使青年群众易于接受的现代话语,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重新阐述新时代红嫂精神的价值内涵,使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接近青年群众的日常生活。将政治化语言转化为文化话语,将通俗易懂的方言结合精神文化溯源地的风俗民情,以此来挖掘并传达红色文化内在基因,将红色精神文化作为内在支撑,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将学术化语言转换为公众化语言,通过青年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红色精神文化的传播,以红嫂精神内在崇高品质指导人们寻求生活的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要借助与红色精神、红嫂故事相关的节日进行策划,通过展览,宣讲等多种方式,充分宣传红嫂精神,结合微博、微信等平台,以受众喜爱的轻阅读等形式,重新加工与编辑有关红嫂信息与内容,细致梳理与剪辑既有红嫂文本中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对文献与作品进行数字化储存与保护,通过网络手段如在线阅读,随时随地接受红嫂精神的熏陶。
红嫂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精神,支撑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拼搏奋斗之路,赋予了红嫂精神更多的内涵和价值,新时代的青年传承伟大民族精神是新时代的责任和担当,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军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