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罗莎·卢森堡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 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她的代表作《资本积累论》较为全面完整地阐明了卢森堡在经济方面,尤其是资本积累方面的研究,在当时第二国际内部引起了强烈影响。她对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深刻分析,进而得出对于帝国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思考,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的本质、反思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站在现实和历史之上,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资本积累理论。
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并向外进行侵略扩张,这意味着对资本积累的看待需要站在全球范围内分析,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内部。在经济方面,资产阶级通过建立现代信用制度、完善交通等方式,提高工人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内部也发生了新变化。在第二国际内部,修正主义、改良主义开始抬头,曲解、修改马克思的思想,社会主义革命的行动也在大大动摇。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卢森堡从经济学角度入手,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为起点,围绕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进行论述,写作《资本积累论》一书。
卢森堡对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再生产图式进行总结、批判,一定意义上开启了对《资本论》重新审视的新阶段。
1.对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的思考
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运用抽象法, 只设定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三个部分。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卢森堡认为,马克思的再生产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也是各种社会形态的再生产的价值关系。卢森堡第一次详细论述了不变资本中的资本磨损和折旧问题。关于商品经济下货币流通问题,卢森堡反对马克思的货币生产属于第一部类的观点,她认为货币属于新的部类,第三部类,认为货币不进入生产,不进入消费,是一种纯粹的流通费用,随着商品生产消灭而消灭。
2.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思考
卢森堡认为,如果从字面上看《资本论》,总是资本主义自己实现全部剩余价值,两大部类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只能在两大部类之间进行交换,资本主义本身就能实现扩大再生产。但她通过分析发现,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积累率越髙,生产资料的供应就越不足,第一部类的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逐渐减少,第二部类供应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就越少,发生消费资料的生产过剩。这样一来,资本主义进行扩大再生产就遇到困难,出路只能是由“第三者”来解决。在卢森堡看来,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无法在事实层面成立。在此图式下,不断积累的剩余价值失去了实现的途径,资本积累无法继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限于在完全由资本家与工人所构成的社会里,”但卢森堡认为,在这样一个封闭化的空间中,消费者只包括资本家和工人。而资本家所消费的和工人所获得的只是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卢森堡经过推理论证,认为要实现两部类的所有剩余价值,就需要在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以外,寻求吸收剩余价值的需求。在她看来,多余的、对于剩余价值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帝国主义阶段只能借助非资本主义市场完成。这种新的需要有自愿的,更多是被强迫的。
资本积累的第二个前提是获得“不变资本的这些物质要素”。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只占世界总生产中很小一部分。仅依赖资本主义内部的生产要素无法达到它实际的高度。资本积累的物质要素同样严重依赖非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天生具有致富欲、剥削欲和统治欲,“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资本以剥削为目的,向全世界扩张,在扩张中积累价值,获取生产资料。
卢森堡指出:“现实的可变资本,并不是工人的生活资料,而是活劳动。因此,资本积累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活劳动的供应,而这种活劳动,为了满足积累的需要,能为资本动员起来。”马克思用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方式追加劳动。而在卢森堡看来,还可以从资本主义领域以外的社会储藏库中招募。从非资本主义阶层及非资本主义国家中,追加劳动力。总之,从剩余价值的实现、物质要素的获得,再到劳动力的追加,资本主义要想实现资本积累,离不开非资本主义的经济市场。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进入一个无法回头的漩涡。
建立在资本积累理论基础之上,帝国主义的崩溃有了可循之据。一方面,资本主义在扩张中消灭非资本主义领域,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依赖于非资本主义,这是他们的生存条件。随着一步一步地扩张进行,非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一部分,进而消失,扩大再生产停止,资本主义的最终阶段: 帝国主义也就崩溃,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完结。卢森堡从资本积累的角度论证资本主义的灭亡,而不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性(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分析资本主义的灭亡。
卢森堡指出,帝国主义将会以两种方式崩溃:一是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直到没有任何外部市场可以扩张,也就走向了终结;二是在扩张中造成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引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从而导致帝国主义崩溃。
1913 年3 月,在读完《资本积累论》之后,列宁评论到:“罗莎的新著《资本积累论》读过了。胡说八道!歪曲马克思。”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技术的完善,资本主义国家注重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在全球历史领域,卢森堡认为,整个世界历史过程中,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的建构过程。如果资本主义体系在世界体系中不完结,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局部的无产阶级革命不能改变历史趋势。列宁反对这一点,认为在东方国家可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格局,强调世界历史的偶然性。列宁和卢森堡都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但出发点不同:列宁关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卢森堡则注重资本主义全球斗争。
布哈林认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第一,提出了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环境之间的问题。但她只限于提出问题而已。第二,把再生产问题提高到了首位。第三,提出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布哈林也看到她的理论错误和消极的一面,他指出,卢森堡的理论强调资本积累和生产过程,但却忽视了货币流通和交换过程的作用。其次在方法论上存在问题。卢森堡的理论过于强调静态分析,忽视了动态分析。此外,布哈林还认为卢森堡提出的政策建议过于激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社会承受能力。他认为,经济发展需要逐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在围绕马克思再生产图式,卢森堡的理论会引起如下的问题:第一,对民族问题的错误提法;第二,对殖民地问题的轻视和错误理解;第三,对农民问题的轻视和错误理解。他们对资本积累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二人出发点不同,卢森堡从剩余价值的实现出发进行思考,而布哈林则是从利润获取角度来看。
卢卡奇高度评价了卢森堡在资本积累问题上的研究。他认为,卢森堡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并在表述方式上存在创新。他认为,卢森堡在文献梳理时,生动地展现了历史总体的轮廓。在《剩余价值论》中遵循了黑格尔、马克思的传统,使得问题史、文献史的表述方式得以体现。最后,卢卡奇认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他指出,尽管资本积累理论在当时引起了争议,但她深入研究资本积累问题,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评价经历了被批评到肯定的转变。20 世纪初期到90 年代,由于苏联革命的成功和话语权的影响,卢森堡受到批判,被认为在政治经济知识和资本积累逻辑上存在错误。但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卢森堡的思想。
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中从总体性角度去分析帝国主义全球扩张和崩溃,对今天我们看待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建立起全球化与资本积累的内在联系。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动力机制,即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剩余价值和市场份额,必然会通过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来实现。这种机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仍然存在,推动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全球化与资本积累之间的联系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把握全球化中资本因素的地位。
另一方面,揭示了资本积累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卢森堡认为,资本积累的动力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她也指出了资本积累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市场饱和、过度竞争、财富与贫困积累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可能导致全球化进程的停滞或逆转,引发逆全球化的趋势。资本在全球范围流动过程中,原来民族国家的边界变得模糊。近年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重新树立起自己的边界,贸易保护、孤立手段层出不穷。两种潮流的交融使得全球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更加错综复杂。
卢森堡的理论揭示了全球化背后资本主导不变的本质,在旧的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化会产生复杂危机,但全球化本身也能带来机遇,所以问题在于,应该推动一个新的不以旧资本为逻辑主导的全球化。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应运而生,通过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理念,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
卢森堡把马克思的单个的资本主义形态扩大到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用一种动态过程看待历史趋势,指出资本积累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在内的历史运动。资本主义扩张的过程中,引起的不仅是经济冲突,还有交往方式、民主政治体系、民族文化等冲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于资本主义扩张中带来的要素,要有所辨别,拒绝被动现代化,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比如,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工业文明、科学技术等非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要素,同时要严格取舍政治体制,分辨各种西方思潮。
当前,世界已经演变成一个由多方势力交汇而成的复杂结构。资本主义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而是与其他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相互交织在一起。许多国家既拥有资本主义的特点又拥有非资本主义的特点,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和私有化进程,一些发达国家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限制和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情况的复杂和多维,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趋势,为制定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全球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卢森堡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扩张过程中牺牲东方利益,被西方吞噬。但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建设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坚守自身阵地,促进自身发展。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打破二元对立的固化思维,通过进行自身政治、经济等结构变革,积极调整与各个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为我们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完善市场机制提供了依据。对于防止社会主义西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以历史眼光看待卢森堡的贡献。尽管她在关于民族问题、农民问题上、关于资本积累和社会主义民主等方面有过一些误解,但在实践和理论方面仍然为无产阶级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卢森堡敏锐洞察帝国主义发展情况和趋势,揭示其剥削和扩张本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要学习卢森堡总体性和批判性的研究视角,科学、准确地运用学习卢森堡的思想,最大程度地实现其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军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