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及其路径

2024-06-08 07:59张晓西
中国军转民 2024年7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精神

张晓西

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渗透于人们生产生活中,影响着特定群体的实践创造。“热衷于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国家活力的源泉,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1]。我国正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这种转变迫切需要具有时代工匠精神气质人才队伍的涌现。然而,现阶段我国工匠队伍普遍缺乏在新时代应有的精神气质,持续制约着其技能水平的提升。

一、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

我国有着培育工匠精神的深厚土壤。《诗经》中“如切如磨”指的是对玉石的精细雕琢;《尚书》中所说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指做事只有精诚恳切才是正道。古代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特有共同体精神——传统工匠精神。

(一)传统工匠精神及其狭隘性

传统工匠精神,以其优秀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指引着工匠人才的生产劳动和发展创新。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扎根于传统工匠精神土壤,继承和发展其优秀的精神品质,使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现继承性与时代性。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尊师重道。在家庭式传授与师徒式传授中,传授者言传身教,传授给徒弟职业态度与操守。尊师重道是工匠精神的起源,尊师的本质就是尊重技艺、遵守职业操守。

2.精益求精。传统工匠制造物器“主要是凭借其技艺,按照严苛的技术标准和挑剔的审美标准,不计劳作成本地追求每件产品的至善至美,通过大繁若简的制作手法赋予每一件产品生命”[2]。这种精神通过具体的造物或服务过程而加以表现,有着动态的、漫长的培育过程。

3.专心致志。传统工匠往往能对生产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坚持不懈、不急不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制造水平,不停追求创新和持续突破,促进精神追求的升华。

4.爱岗敬业。传统匠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并能以自己生产的产品为荣。他们对自身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并能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巧妙地运用于生产过程中,打造出卓越产品。

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劳动精神,是超越异化劳动的劳动解放[3]。传统工匠精神浓缩了传统工匠活动与工匠队伍思想的精华,但囿于时代局限性,传统工匠队伍存在对利益的过度追求,缺乏用科学来武装技术的理性精神,缺乏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缺乏科技兴国的远大追求,缺乏以技术服务社会的“公有主义”精神。现代工匠性人才更加需要丰富科学的滋养,实现“经验和理性职能的真正合法的婚配”[4]。匠人的培育大多数是从小开始,他们文化层次较低且无心深入学习探究,生产作业满足于生活基本问题的解决。再者,传统工匠精神在技艺传承方面遵循着潜在规范,传统工匠人才对技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存在“家族秘传”“传男不传女”,以及“师傅传授技艺时留一手”等现象,以至古话有“教好徒弟,饿死师傅”。此外,古代优秀的手工业者,往往成为皇家贵族的专属工匠,制造的产品仅在极小范围内流通且不投入市场,杰出技艺的传播具有单向性,极易导致技术的断层。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

1.当代工匠精神须体现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就是要注重培育工匠人才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责任感,即对国家繁荣、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在高精尖的航天领域,“工匠”一词代表着高技术含量、高质量追求和高成就感。近年来,一大批航天大国工匠通过媒体为大众熟知,如高凤林、徐立平、曹玉玺……,他们的人生里无不蕴含着爱国敬业、追求卓越、淡泊名利等一般人难有的精神品质。这种家国情怀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尽心尽力的动力[5]。当代工匠人才应超越传统工匠狭隘的职业阈限,胸怀国家,把提高生产技艺、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作为目标。

2.当代工匠精神应体现科学立业的追求。如今的社会处于一个高科技、大科学交融的时代。较之于传统生产活动,当代制造的工序、技艺、方法等更为复杂,它对科学知识、科学文化的依赖性更高。当代制造业的发展对内蕴有深厚理论知识的高端工匠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新时代的工匠人才,应有超越传统工匠固有思维而生发科学立业的品质,以适应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对工匠人才的要求。桥梁工程师李兴斌,创造了一个个足以载入桥梁史册的“品质工程”,原本只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他,深知自身知识水平的不足,奋发学习相关的理论与技术,脚踏实地、不骄不躁,最终成为桥梁领域的工匠专家。

二、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1.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制造业是我国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但我国的制造业存在着规模大而实力弱小、科技含量较低等问题,多数产业生产加工还依然存在着质量差、低效率和高能耗等问题。需要锻造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敢拼搏、善专研、有担当的工匠队伍,通过科技创新与结构调整加快制造业的质量、技术、产业的升级。培育当代工匠精神可以促进这一优秀精神品质向生产领域的渗透,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最终使中国真正迈向“制造强国”的行列。

2.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实现“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共同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物的现代化”不仅仅表现为物质的丰富和高端化,赋予审美情趣,体现人文关怀才是其核心要素。“物的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和社会担当等精神气质的工匠队伍。当前我们普遍处于人工自然的环境中,人工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己关系的影响客观存在。工匠造物必将对人的各方面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现代意义上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能影响工匠队伍自身“人的现代化”,更可以通过工匠共同体的造物行为影响他人的“人的现代化”进程。

3.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创新性国家建设。现代工匠作为“物”的现实创造者,他们的创新性设计、创造性造物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人对创新的态度与看法。因为他们以现实的、感性的“物”在影响人们对创新意义的理解,而不是用抽象的理论进行说教。小到方便实用的隐形纱窗、智能马桶、家政智能机器人,大到新型航天器平衡阀的革新,无不浸透着当代工匠创新求变、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创新能带来生活的现实改变、能带来商机和效益,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人们不断创新,构建创新性社会。

4.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涵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种体现民众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与活动准则。培育当代工匠精神有利于践行此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培育当代工匠精神不仅有利于提升工匠人才的基本素养,更有利于引领全民族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我国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主观因素。首先,工匠人才自身总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社会责任感较弱,对当代工匠精神中的新理念认可程度较低,通过现有技艺谋求稳定的经济生活是其劳动的主要动力,缺少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造福人民大众的思想自觉;其次,工匠自我认可度较低。“匠人社会身份低下”的传统观念在工匠自身中已根深蒂固,这使得他们往往缺少对于工匠职业的自信心,因而许多人仅仅把工匠生产作为一种谋生的途径。他们进行生产劳动大多是以谋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当从事的行业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或者收益较低时,他们大多会放弃生产另谋生路。这种因素使得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变得较为脆弱。

2.客观因素。首先,缺乏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现阶段各行各业仍缺乏一套完善的培育机制,对于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指导。其次,社会广大群众对工匠职业的认可度较低。科学活动往往被看成高贵人的职业,而处于底层的手工业容易受到鄙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奇思淫巧”“雕虫小技”之说。目前,仍然存在严重的职业歧视,能够取得较高经济收入和轻松体面的职业越来越受人们的追捧,而拥有生产技术的一线匠人未能得到来自社会层面的充分尊重。另外,手工产业结构的不完善。工匠人才的生产劳动大多仅限于个体户,并未产生完善的产业链条,从生产到销售等各种环节之间联系较少。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要在一个完善的产业环境中和规范的生产活动中进行,特别是良好的文化环境中进行。

三、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分析

(一)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培育

我国当前的教育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程度仍然欠缺。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在其著作《让思维自由》中指明,教育的改革是培育学生创造力中最稳固的一步,“心灵手巧”是勇于创新者的本质写照。任何一种精神的发扬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具有时代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是要发挥教育本身所能够起到的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导向作用。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特别是学校和社会教育,应通过机制和环境的变革,让广大青年更好地理解工匠人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改变固有的教育理念,这是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工匠精神的机制保障。

(二)构建科学的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作为一种鼓励措施在各行各业中普遍存在,它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激发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尤其可培育劳动者对于其精神气质的认同感。德国匠人勃兰登堡对“在不让耳朵听出失真条件下去除多少声音信号”技术的研究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其研究背后有着完善的奖励机制是分不开的,即德国政府要求发明者有权分享一部分专利收益。奖励机制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工匠人才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工匠人才的创造性,各行各业应建立标准化、科学化的奖励机制,具体的企事业单位要制定完善内部奖励制度,重视过程性评价和效果性评价。

(三)发挥杰出匠人榜样作用

要注重抢救发掘濒临失传的独门绝技,使工匠队伍有接受精神熏染的空间;请“大师”“名匠”著书立说,留下珍贵影音资料,为其撰写人物志或传记,使工匠队伍有接受精神熏染的方向。要注重培养年轻工匠对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情感,打造一支年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工匠队伍,并对于贡献杰出者给予其新时代的荣誉称号,积极树立优秀典型。应给予优秀工匠人才较高的社会评价,尤其是在精神荣誉层面,使那些乐于传承、肯于钻研的优秀匠人真正成为年轻人乐于学习、效仿的榜样。应针对工匠阶层的职业伦理观特点,开展相关伦理研究,编制特色教育素材,“把工匠队伍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刻苦钻研、敏而好学、勇于创新等实践精神;在技艺传授中所形成的爱岗敬业、守时守法、敢于担当等职业素养;以及在制造业长期发展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意志坚强、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精神品质传承、发展下去”[6]。

(四)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具有时代价值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需要文化的再创造。全球具有200 多年历史的企业中,日本3100 多家、德国830 多家、荷兰220 多家。这些“长寿企业”之所以能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们不断传承、发扬着优工匠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本土企业若要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必须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不断推进国民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培育具有时代价值的工匠精神过程中,需要营造尊重工匠人才、重视工匠精神的社会大氛围。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脚踏实地,使豪迈的口号能够落地生根,使抽象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7]。只有在现实层面关心工匠、尊重工匠,才能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我认同,也才能使其产生内涵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动力与自觉。同时,要发挥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积极为新时代工匠发声,让工匠精神得到社会层面的重视和认可。

四、结语

当代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决不能脱离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土壤,并且应放眼世界,广泛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它的核心是通过培养一批批具备时代精神气质和杰出能力的大国工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爱岗敬业的风气。但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本文仅从一定层面进行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笔者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涌现出一批杰出工匠人才,工匠精神会再度成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无形力量,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也一定能实现。中国军转民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