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视域下大学生征兵心理工作体系构建研究

2024-06-08 07:59徐游许辉詹清清
中国军转民 2024年7期
关键词:部队心理健康心理

徐游 许辉 詹清清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新时代的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国务院、中央军委2023 年新修订了《征兵工作条例》,明确以大学生为重点征集对象,提出要依法、精准、高效征集高素质兵员,并特别新增对心理素质的考评要求。

一、征兵心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征兵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关注度不足

1.心理问题已经是入伍体检不合格的重要原因

2023 年春季征兵,浙江省某行政区参加综合体检的应征青年中,心理检测不合格率占10%以上,经后期的病史查证,不合格人数占比已超过12%。

2023 年浙江省高校春季征兵数据显示,5 所高校共计241 人参加体检,其中大学生心理普测异常人数68 人,占比31.89%;5 人为心理健康重点关注人员(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占比1.77%。

2.心理问题是退兵的主要原因

根据浙江省某市征兵办数据,全市近几年因心理问题退兵的人数约占总退兵人数的40%—50%,但是此类退兵的新兵回到当地后表现正常,并没有表现出相关心理病症,初步估计是思想问题[1],也可能是一般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叠加[2]。抽样调查高职院校报名应征入伍的适龄青年和家长发现,大部分对退役士兵免试专升本政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部分家长更把部队当作教育机构,希望通过“部队代管”督促孩子成长,强迫孩子参军入伍;部分大学生为逃避就业、享受入伍经济优待而选择入伍。这些青年入伍后一旦发现心理预期与现实不一致,引发内心矛盾冲突,便会极易引发心理问题[3]。

3.高校兵源心理问题日趋严峻

近年来大学生入伍比重越来越高,2023 年春季征兵中,浙江省某行政区68 名新兵中,高校兵员占98.55%,其中高校毕业班兵源占91.30%。浙江省某市728 新兵中,高校兵员占90%。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兵主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给征兵工作带来了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影响。

根据2023 年2 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的调查结果,我国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较2020 年有大幅提升。其中,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 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4]。

浙江省高校每年会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对筛查出的心理问题学生进行重点关注、教育帮扶、危机干预。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中,2022级新生心理普测(量表)异常占16%—29%,访谈后确定重点关注学生约占新生人数的3%,其中罹患精神障碍(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男性学生占男生总数的0.6%—3.6%,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当前的心理问题排查方式存在局限性

调查发现征兵工作的心理问题排查主要通过体检中的适应性测试(心理量表)来筛选,运用的是自评式量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筛查网”不够密,极有可能漏筛心理问题应征青年。

1.心理问题的定义和筛查范围较窄

人的心理状态一般分为正常和异常,异常的心理状态可认为是精神障碍,正常的心理状态又分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第二十六条仅规定心理异常人员不能入伍,对心理正常但是心理不健康的应征入伍青年并无筛选要求,但往往是心理正常但不健康的应征青年,存在适应性弱、心理调节能力弱等一般或严重的心理问题(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出现心理危机的概率较大,发展为精神障碍的可能性较大。

2.受被试者主观性影响大

自评式心理量表会因为被试者的对于分数评估的感受程度不同、题目选项理解程度模糊、社会期许、入伍动机和个人因素导致测试结果与真实情况有所偏差,随着国家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被试者已经做过相关测试,熟悉题目内容,会根据自身意愿隐瞒自身心理状况,主动规避部分题目,逃避测试异常筛选,达到通过测试的目的。

3.对未在发病期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筛查效率不高

自评式心理量表主要反映被测人当下的心理状态,有过精神障碍病史、经规范治疗后症状缓解的应征青年大部分可以通过征兵体检心理测试,这个比例约为体检复检人数的2%,此类群体复发的概率比普通群体新患病的概率更大。此外,家族性的精神疾病往往都有遗传倾向,在部队环境中发病的概率较高,也无法被自评式量表筛查出,仅能通过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调查发现。

4.无法筛查人格缺陷(障碍)患者

人格缺陷(障碍)是新兵在军队发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人格缺陷以及障碍不同于精神障碍,患者一般意识清醒,无智力障碍,可以正常通过征兵心理测验。但是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颇大,尤其是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会极大干扰部队正常训练生活,影响部队战斗力。

5.心理测试只筛问题不测能力

现行的心理测试没有像身体素质一样进行考评,没有反映出兵员心理调节能力、应激处置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心理素质能力,这些对兵员适配兵种和其军旅生涯的发展,以致部队战斗力的提升都非常重要[5]。

(三)工作协同不足埋藏安全隐患

1.生源地征兵部门与高校、村(社区)协同不足给部队带去安全隐患

当前,征兵部门在访家、访村(社区)、访校中更关注政审、病史等材料,对心理健康关注度还有待提升,缺少调研项目清单也加大了调研难度。同时,高校并没有主动参与生源地入伍学生的审核工作,往往只被动配合提供证明材料,没有发挥好高校宣传、教育、评估等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功能。

浙江某高校近年1 名学生因心理问题提前退役回校复学。经查阅学生心理档案,发现该生新生心理普查异常,入伍前已被学校列入心理重点关注学生档案,但是该生2021 年春季依然通过生源地征兵体检(含心理测试)后顺利入伍。到军营后,可能因高强度的训练和环境压力加重心理问题或引发心理危机,经部队干预后判定不适合部队生活而提前退役。

2.部队与征兵部门、高校与协同不足给社会和高校带来安全隐患

士兵退役时,部队向征兵部门、所在高校反馈重要信息的不足。特别是在心理问题等涉及安全的关键信息上,缺少必要的提醒,极易忽略对心理重点人员的关注、关心、关爱,导致发生心理危机的时候无法及时帮扶。

浙江某高校3 年内连续发现2 名因心理问题提前退役的学生,部队均未主动告知学校,仅在征兵档案中有所记录,且档案保存在学生入伍所在地征兵部门,学校无法查看。此外,又调查抽样浙江省内14 所高校,仅有2 所高校近几年发现因心理问题提前退役的学生外,其他高校均表示未发现、未被告知、未被提醒有此类学生,也有可能是比较隐秘而还未发现。

二、新发展理念与大学生征兵心理工作

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发展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性问题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部队建设发展质量变革、效能变革、动力变革[6]。

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大学生征兵心理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兵员质量提升。将创新理念作为动力,建立征兵心理分级标准,提高征兵心理工作有效性,提升工作内在动力;将协调理念作为牵引,规范征兵心理健康筛查机制,资源整合,形成队伍工作合力;将绿色理念作为保障,提升应征青年的心理素养,提升心理适应能力,夯实职业发展基础;将开放理念作为契机,拓展征兵心理工作边界,发挥高校思政与心理工作资源优势和时间优势[7],为新时代强军选育优苗;将共享理念作为路径,建立重要信息协同交流机制,做好关注和帮扶等配套服务工作。

三、新发展理念视域下大学生征兵心理工作体系构建对策

(一)创新标准,加强征兵心理工作内在动力

建立应征青年心理健康水平分级标准。邀请组建心理专家、军事专家等专家团,围绕征兵工作、军队运行、个人发展,对应征青年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级,吸纳高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的青年加入部队。

建立兵种心理健康水平需求标准[8]。不同兵种因所在的环境、执行的任务、连队的文化等区别,对心理健康水平要求各不相同,需要根据部队兵种和岗位的需要,建立各兵种心理健康水平需求表,把适合的兵送到适合的部队。

(二)协调队伍,规范征兵心理健康筛查机制

严格落实“三访[9]一谈”工作制度。建立调研项目清单,严格落实家访、校访、村(社区)访、役前训练访谈,全面了解应征青年的信息,记录征兵个人心理健康档案。针对生源地入伍的大学生,高校需提供完整的心理评估报告。

强化摸排工作数字赋能。联动国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系统、省市医保系统、省市户籍系统等相关系统,加强对应征青年及直系亲属的精神疾病史筛查。启用AI 人工智能技术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助识别,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提高心理问题识别的准度和广度。

(三)绿色机制,强化役前训练心理素养提升

延长役前训练时间,增加心理教育工作。役前训练是预定新兵从校园、社会到军营的短暂适应期和过渡期,有必要通过延长役前训练时间,开设心理自我调节技能的相关培训,把心理自我心理调节技能作为必须掌握的基本军事技能之一,提升心理适应能力,建立良好部队职业生涯的心理预期。

配备专业的心理指导员,开展行为心理筛查。按比例配备经验丰富的心理工作者或精神科临床医师,开展1 对1 的心理访谈,在心理疾病、适应性和军人职业发展等维度,给出专业的心理评估。观察新兵在役前训练中的情绪和行为,做出适应性评估报告,从知、情、意三个层面筛选掉适应性较弱、存在退兵风险的预定新兵。

(四)开放边界,发挥高校思政与心理工作优势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入伍观。发挥思政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做实课外常态化征兵宣传、教育实践和军事体验活动全覆盖,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入伍观,培养参军报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寝室、教室、班级、社团等一线开展征兵宣传,打通征兵宣传“最后一公里”,帮助应征青年消除思想顾虑、纯正入伍动机[10]。

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势,提升青年心理健康素养。全面细致地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摸排,给出专业的心理评估。开设入伍相关心理健康选修课,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关心与关怀,开设心理自我调节技能的相关培训,加强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有意向入伍学生缓解过度紧张情绪,建立良好军旅生涯的心理预期,在军队中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共享档案,建立重要信息协同交流机制

建立“三位一体”的链式心理工作档案。打通部队、教育、社会医疗3 个系统心理服务渠道,完善摸排、教育、服务档案,构建“三位一体”的链式征兵心理工作档案。退役时强化重要信息的多部门间传递[11],对事关安全的心理健康问题信息做好抄报工作,及时提供脱密个人心理健康档案,避免因信息遗漏确实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立高校-部队常态化联系机制。建立建强入伍工作指导员队伍,与部队开展常态化联系,联合关注学生适应情况、学习情况、思想情况等,协同开展思政教育等育人工作,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平稳度过部队适应期,完成身份转换,快速成长。中国军转民

猜你喜欢
部队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