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4-06-08 11:26:19胡文悦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科技创新人才

胡文悦

摘 要:科技创新在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发展、农业绿色转型高效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和决定性作用。河南省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高度重视县域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县市示范引领作用凸显,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效增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持续落地生根。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县域经济的科技创新要持续完善体制机制、上下联动增强动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创新研发服务平台、探索研发投入新模式。

关键词:县域经济;科技创新;企业;人才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连接乡村和城市的主要空间和载体。在数字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在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发展、农业绿色转型高效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和决定性作用。目前,河南省103个县(市)在县域经济成高原的现代化河南建设中砥砺奋进,为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添砖加瓦。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梳理当前县域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成效、存在的新问题并提出新的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河南县域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成效

(一)思想观念和认识上高度重视

2021年9月举行的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创新摆在河南全省发展的逻辑起点。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全省上下都充分认识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县域经济发展就是创新发展,在县域经济的竞争发展中,越是拥有创新的主动,越是能占据发展的主动。在县域财力有限、難以大幅投入的情况下,创新的财政资金要优先拨付,创新的问题要优先解决,创新的工作要优先推进。

(二)先进县市示范引领作用凸显

新郑、长葛、兰考、长垣、西峡等5个县(市)先后成功入选全国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新郑市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助力产业升级,23项创建指标中15项超额完成、8项增长率超100%,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长葛市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覆盖率均高于河南省、许昌市平均水平,成为河南省主板上市企业较多的县(市)之一。长垣市建设了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中试基地、1个省级产业研究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40家。西峡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5.11%,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50个,科技成果转化数量、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和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南阳市第一、河南省前列。这些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头县(市)在获得一系列称号和荣誉后,科技创新的成果对当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起到了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

(三)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近年来,河南省、市、县三个层面针对已有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和动态调整,加快实现产业链、政策链与创新链的无缝对接,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步推进,积极营造有力有效的政策环境,让政策更好地引导创新、服务创新和促进创新。河南全面建设科技服务综合体,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网络,省、市、县三级科技管理部门协同联动到生产科研一线深挖创新需求,推进各类创新主体解决“真问题”,取得“真成果”,达到“真满意”。省级层面还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2023年度河南省、市、县各级科技特派员5 000多人,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达143个,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抓手,有效整合项目、人才、平台、服务等科技创新资源,“一个服务团、一个服务队、一个科技专项、一个科普基地、一个工作站”的“五个一”工程为县域经济和乡村产业振兴赋能添智。部分县(市)探索实施首席科技服务员、首席服务官、重点企业挂牌服务等制度,对企业创新需求、发展意向等把脉问诊,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打通了科技创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还在企业家人才队伍中开展“月授课、季考察、年大赛”等活动,通过举办科技创新政策培训班等活动来提升县域企业家队伍的创新视野、眼界、意识和能力。

(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效增强

强化实施好“设计好政府该干的,帮助好企业难干的,参谋好企业想干的,服务好企业正干的”常态化企业大走访,实地查看企业需求、技术难点、项目进展,针对企业创新需求,从国家高企认定、省市研发中心认定、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水平提升、科技合作对接等方面进行政策宣讲。深入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实施梯次培育计划,建立创新企业后备库,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加速后备企业升级进程,确保县域科技创新工作有序推进。在政府支持下,企业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并加强与区域外相关产业的联系,以期构建起供应链支撑的创新链。促进企业联合创新和产学研对接,重点企业分别与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同,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和企业培育工程,全省县域形成了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科技、食品、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专精特新”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特别是高质量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的强力实施,县域内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场地投入、装备投入都达到了新高度,包括县域在内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在国内居于前列。

(五)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落地

县域经济直接对接顶级科技创新资源,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专家及其团队,形成县域内科技创新高地,在省内部分县(市)收到了良好效果。焦作沁阳市与河南省科学院合作共建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瞄准地方人才、技术、项目需求和院所中试基地、成果转化两大关键环节,创新提出和实施“政府建硬件、院所出设备、团队出技术”模式,采用“企业出题、团队答卷、成果共享”的科研范式,一方面有效破解了县域“引人难、留人难、企业创新难”问题,另一方面打通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项目化、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的平舆县建设了国内首家防水防护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建筑防水防护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助力“平舆防水”技术和品牌达到了新高度。此外,平舆县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在平舆当地建立了全国坝道“工程医院”,利用该平台汇聚土木、水利、交通等相关行业及学科的国内外高端专家,“工程医院”已成立了郑州总院、南方总部、北京总部和72家分院,覆盖全国23个省(区、市),逐步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网络化的工程医院体系,与知名高校和龙头企业县域周边30家防水企业一起形成超强集聚带动效应。

二、河南县域科技创新存在的新问题

县域内科技创新先天性不足,县域科技创新基本上是依托制造业的发展而培育壮大起来的,县域工业发展成为县域科技创新的生成土壤。鉴于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和科技创新的新形势,县域科技创新还存在以下难题。

(一)研发高端人才比较缺乏

县域受限于区位交通、经济实力、生活环境等与科技创新人才多方位需求不匹配的影响,存在着“请不起、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致使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企业内部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人数不多,接受科技创新人才的服务多是采取个体感情联络、本地高校合作、政府牵线外地高校、行业供应链及行业协会的方式获得,有些企业家本人就是研发带头人,名为产品研发实则是生产工艺创新,较少涉及技术创新。部分企业计划在郑州建设研发中心以解决县域“引不来、留不住”的人才引进难题。而依靠与高校院所合作提供的人才支持则由于成本过高、合作效果一般、技术支持频次过低等原因,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

(二)研发投入风险较大

县域内企业创新风险较大,短时间难以见到效益。科技创新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机制缺失,企业难以有效开展高风险、高投入的创新活动。部分企业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后,未能实现有效的技术突破,再遭遇上游原材料大幅涨价、终端提价困难等情况,经营可能会陷入困境。部分企业希望政府强化财政性资金尤其是风险性资金支持对冲企业化解企业研发风险。同时,县域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尤其是缺乏共性技术、检测检验、成果转化、仪器设备、中试平台等科技基础平台,造成科技创新链条断裂,难以实施研发创新活动。

(三)知识产权保护相对困难

县域内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能力还需要持续提升,特别是在高价值专利、驰名商标、地理标志等方面。河南省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试点示范县(市、区)仅有13个,长垣是全省唯一的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创新研发成果容易被竞争对手低成本模仿,尤其是在县域经济层面上与乡土社会传统观念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很容易陷入“辛苦搞研发、为人做嫁衣”的尴尬境地。科技服务市场匮乏,缺乏在技术交易、专利服务、人才引进、风险投资、技术评估等方面的中介组织或机构,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不够匹配。

(四)创新要素支撑不够充分

企业不仅融资难、融资贵,还存在创新高投入、高风险、回报周期长,创新资金筹措更加困难等问题,多数主要靠企业自筹资金和有限的政府专项科研经费,金融性资本基本没有。县域内能够对技术创新进行自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企业较少,企业现有的创新活动多停留在生产工艺改进层面,生产线上的机器换人、智能化改进也多出于财务成本核算。产学研在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上的深度对接不明显,合作研发更多体现在技术服务、咨询、指导层面。受县级层面权限制约,在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上难以有较大的政策运作空间。

三、河南县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一)持续优化体制机制

河南全省范围内县域层面的科技发展管理部门和工业管理部门基本上合二为一,科技管理和服务部门多为县政府组成部门的一个科室。为更加有效地加强县域经济的科技创新工作,要在省级层面统筹、市县层面有效实施,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探索设立县级层面独立的科技管理和服务部门,从机构、人员、资金保障等方面强化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支持县(市)积极申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试点示范县(市、区)、全国创新型县(市)等来引领和带动县域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大省和农业强省,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市县申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引导县域经济从传统的发展路径依赖中摆脱出来,确立创新发展在县域经济中的引领地位,县域经济的科技创新要纳入全省创新发展的大框架,县域科技创新相应指标纳入国民经济的统计体系,构建起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县域经濟评价考核体系,县域科技创新纳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

(二)上下联动增强动力

加强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的工作衔接,尤其是统筹谋划各项创新政策在县域内落地实施。加强部门联动,以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为导向,结合县域实际,统筹谋划,实施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突出、示范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的科技项目,争取得到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扶持。加强专项联动,加大集成,集中投入,突出抓好一批促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共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强机制联动,积极探索鼓励县域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从省级层面作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加强创新环境联动,注重创新生态环境的营造,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平台载体、技术服务、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形成上下联动、能量互赋的创新格局。

(三)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县域工业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作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体,一头依托科技研发,一头联结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沿力量,在县域科技创新活动中居于主体和支撑地位。要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专项行动,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实施“千人万企”科技政策服务行动,完善县域内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从省级层面研究设计构建起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把县域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纳入全省的产业链供应链引发的创新链。出台支持建立产业研究院、创新联盟、产业创新联合体的政策体系,对县域经济工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扶贫”,以实现县域主要产业、企业研发机构的全覆盖。

(四)建设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抢抓当前发达地区创新要素外溢的时机,发挥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依托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等“两城一谷”,在郑州建设产业创新服务大脑,以“创新”和“服务”为功能底色,以“市场吸引”和“营创环境”为路径特色,打造基础研究、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展示培训等一体化的高能级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成为面向全国、辐射全省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智慧型创新服务载体。开设服务县域经济科技研发的功能区,布局公共试验和仪器设备,打造宜居环境。县域内企业根据需求在此设立研发中心,实现“研发在郑州、生产在县域,生活在郑州、服务在县域”。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在郑州打造县域科技创新服务的人才服务综合体,县域企业进行市场化委托研发。

(五)探索研发投入新模式

县域经济科技创新的较大约束是研发资金投入渠道单一,主要依靠企业自身投资和政府的奖补资金,县域企业投入能力有限,政府奖补资金有限。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前提下,变政府奖补资金为配套资金,按照县域企业用于某项技术攻关的实际投入资金给予相应比例的配套,企业投入越多,政府配套资金越多,研发成果产业化以后政府配套资金或本金收回,或转换为股份资金,经过一定年限后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情况下适时退出。探索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县域企业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为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寻找出路。国有融资平台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以解决或对冲研发高风险、回报周期长的难题。

(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借助报纸、电视、融媒体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对县域内的企业家、消费者以及有关利益方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和辅导,通过典型案例示范,增强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规范生产生活的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的行为,以更好地保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深化全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县域的全覆盖,提升覆盖范围的广度、密度和深度,加大对示范转移机构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加快先进和适宜的技术在县域内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加快县域工业的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改造。提升现场的服务功能,满足县域科技创新人才的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切身的生活需求,以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在县域干事创业。

参考文献:

[1]韩峰,姜竹青.集聚网络视角下企业数字化的生产率提升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23(11):54-77.

[2]唐慧洁,罗瑾琏,易明,等.科创企业创新悖论的主动应对机制:基于管理者角色身份建构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3(10):189-205.

[3]吴涵,郭凯明.双循环视角下要素市场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型与劳动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23(9):61-78.

[4]陈强远,殷赏,程芸倩,等.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基于中关村科技园周边新企业进入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24(1):75-92.

[5]龙小宁,刘灵子,张靖.企业合作研发模式对创新质量的影响:基于中国专利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3(10):174-192.

[6]郑江淮,师磊.本地化创新能力、区域创新高地与产业地理梯度演化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23(5):43-60.

[7]赵晶,孙泽君,程栖云,等.中小企业如何依托“专精特新”发展实现产业链补链强链:基于数码大方的纵向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3(7):180-200.

[責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科技创新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1:02:07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0:54:49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17:42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7:57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1: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