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2024-06-08 11:26闫硕谢文娟李强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战略

闫硕 谢文娟 李强

摘 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与动力源泉,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色和底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紧抓党的领导这个关键,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重点,以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有机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去,加强思想引领,切实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有力抓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并明确指出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拓展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特色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把党的民族工作推向新高度。乡村作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不仅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加强理论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先导。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文化振兴目标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同时,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塑造崭新的乡村风貌,使乡村原生文化得到充分发掘和展示,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乡村文化振兴理念既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紧密结合。通过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以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演绎乡村文化,有助于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乡村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把乡村居民从自然人塑造为社会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乡村精神文明共识。

各族人民之间的紧密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充分激发各民族自觉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从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应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而乡村文化振兴的本质在于解决“管脑子”的问题,这就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在要求上具有一致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文化振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目标上高度契合,共同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乡村文化振兴以新的时代课题

“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几千年来,中国广大农村经过不断发展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以宗族为根基的伦理道德,以及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节日文化、价值文化等,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中国乡村传统的价值认同和观念体系,即乡村文化。在此基础之上绵延发展的乡村文化经过无数中华先民的总结和提炼,经过岁月变迁的积淀与更新,最终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辉煌悠久的中华文明。可以说,正是在乡村文化的滋养之下,中华文明传承赓续、生生不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地区的传统思想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乡村文化阐释力有所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中国乡村文化如若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必将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思想认同。因此,振兴乡村文化,既是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又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又赋予了乡村文化振兴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促进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等时代功能。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文化中的主导地位确立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民心中牢牢扎根,以爱国团结的价值诉求不断强化广大农民的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在乡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巩固文化主体性,为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凝聚精神力量。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文化振兴提质赋能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进路,乡村文化振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与动力源泉,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色和底色,事关人民群众的美好文化生活,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化多元为一体的精神力量之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助推“三农”工作的有效途径。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重心在人。首先,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农村积极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村民参与文化振兴的自觉意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同时,有助于鼓励青年大学生学成归乡,吸引外来人才扎根农村,凝聚和提振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气”和“精气神”,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生命力和活力。其次,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建设,赋予乡村公共精神崭新的内涵。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流文化符码,对乡村公共精神进行现代化改造,可以有效应对社会剧烈变迁下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体主义等对乡村公共精神的冲击。最后,在西方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響下,一些地区出现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认同危机,自信不足。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不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为乡村文化振兴提质赋能。

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一)把握根本: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思想性、政治性和群众性很强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基层党组织的有力组织、有效监督,离不开广大农村基层党员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导向,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带领人民共同捍卫寄托着中华民族集体认同和人文意蕴的伟大祖国,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因此,要推动形成更加包容、更加凝聚的共同体,最根本就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巩固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强大黏合剂。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带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聚力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创造力,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因而,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依托,不断强化广大农民共同的心理基础和价值认同,扩大他们的政治认同。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将思想统一到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上来,增强大局意识,充分发挥党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引领作用,推动乡村有序治理,确保乡村发展始终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大政方针要求相一致,始终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相一致。

(二)明晰目标: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是集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等为一体的发展战略。在党的领导下,乡村振兴要以组织振兴为核心,以人才振兴为主力,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宜居。就乡村振兴战略内部而言,文化振兴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是整个战略的思想先导。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原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保障。乡村文化振兴与组织振兴是乡村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要自觉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服务,并从服务中汲取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集。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的全过程,这种一体化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产业振兴方面,可以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不同民族群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精神融合,增强各族人民共同体意识;在人才振兴方面,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乡村振兴;在文化振兴方面,可以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乡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组织振兴方面,有助于基层党组织巩固组织地位、优化人才结构,夯实理论基础;在生态振兴方面,有助于提高群众素质,建设美丽中国。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使其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

(三)突出重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精神文化领域的一面旗帜,为全国各族人民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准则。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博大的互助精神润育着整个中华民族,成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纽带。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深刻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之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人们对中华民族总体历史及其过程的具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安定和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思想基础,还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行动指南。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全球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中国乡村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较大冲击。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影响下,部分农村居民变得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如果没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引导,势必会导致部分农村文化领域出现混乱。因此,要实现乡村文化的有序传承和振兴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地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服务社会功能,为乡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撑,让乡村文化的根脉生生不息,让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最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三、结语

一直以来,“三农”工作都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之所系和魂之所在,是中华民族恒久的精神故土和情感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当前,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周边环境复杂严峻,立足“两个大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从全局性、长远性进行科学谋划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课题不谋而合,同时也赋予了乡村文化振兴以新的历史使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刻地分析和把握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关联内涵,以加强党建为引领,探寻实践进路,尽快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融合,使广大农民对国家、民族和本土文化产生高度认同,树立爱国守法、互助奉献的价值追求,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使乡村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亘古不息的深厚沃土。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12-613.

[2]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01).

[3]习近平.高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人大,2022(21):6-2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3.

[责任编辑:王 丽]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战略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 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广播媒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