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俭主任运用微针强通法治疗腰痹经验

2024-06-08 17:57
光明中医 2024年9期
关键词:攒竹膀胱经夹脊

郭 旭

微针强通法是逯俭主任以中医思维为基础,将针灸经络理论、特定穴理论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而建立的理论,经过10余年的研究、整理,不断充实、完善而成,于2017年先后入选北京市中医药适宜技术品牌建设名录、北京中医健康养老示范工程适宜技术名录以及京廊810战略合作中医药适宜技术名录[1-3]。笔者作为社区基层医师,平时遇到最多的就是痹证,通过参加第二期中医健康养老适宜技术之微针强通法的学习,对临床工作帮助很大。现将微针强通法在腰痹中的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1 腰痹的病因病机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病证累及腰部即为腰痹。《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由于久坐、劳累、外伤、感受外邪所致的经络气血凝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表现为腰痛、腰部肌肉僵硬、酸痛,伴随腰部活动受限,严重者可伴单侧下肢放射样麻木、疼痛[4,5]。逯师认为,腰痹无论是外邪侵袭还是扭挫伤或内伤劳损均可导致腰部一条或多条经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近年来由于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的改变,腰痹的患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手术治疗范围、疗效有限,大多数患者会选择保守治疗。而针灸属于中医传统疗法,疗效显著,逐渐被广大患者接受[6]。

2 微针强通法的辨经 取穴 操作手法

逯师在治疗中强调辨经准确,在经络感受邪气时,该经循行线路及经筋循行部位即出现病态反应,经过询问患者症状和仔细查看循经触按,确定哪一条或几条经脉受损;其次,谨守病机,依据君臣佐使原则精选穴位;最后针刺手法精准,患者须有酸麻胀痛的针感,以求针入痛止的效果。

2.1 辨经根据《灵枢·经脉》所描述经脉循行,腰痹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3条经脉。若腰背部正中疼痛、僵硬、麻木,多是由于督脉经络感受邪气从尾骨端上行脊柱内部[7];若腰脊两侧肌肉疼痛、僵硬,则是由于足太阳膀胱经络感受邪气,“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若腰外侧疼痛,则是由于足少阳胆经感受邪气,“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说明相应部位出现症状可寻找对应的经络进行治疗[8]。

2.2 取穴逯师认为微针强通法取穴应遵循中医传统配伍原则,即“君臣佐使”。微针强通法是通过针刺该条经脉首尾穴,最大程度振奋和激发该条经脉经气,以推动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疏通经络、通络止痛的作用。故针刺经脉首尾穴属微针强通法配伍中的君穴,临床中针刺君穴可达针入痛止之功。足太阳膀胱经取攒竹(代睛明)、至阴,足少阳胆经取瞳子髎、足窍阴,督脉取长强、龈交。臣穴是根据腰痹部位选取本经郄穴、合穴、交会穴等特定穴[1]。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取飞扬,飞扬为本经络穴,具有舒筋活络、清热消肿之功。足少阳胆经受邪取阳陵泉,阳陵泉为本经合穴,同时为筋会。督脉受邪取后溪,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1,10]。

佐穴取穴是针对病因取穴,佐穴顾名思义即辅佐君、臣穴位,为巩固疗效。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上下左右关节游走不定,以寒痛为多,亦可轻微热痛,或见恶风寒,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多浮或浮紧,则为风痹[11],取风门,有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之功效。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交会穴。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甚至关节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热则减,痛处多固定,亦可游走,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则为寒痹,取命门,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功效。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或有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困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则为着痹,取委阳,可除湿通络、祛风散寒。委阳是手少阳三焦经下合穴。若外伤引起腰部伴肢体疼痛,疼痛固定不移,刺痛拒按,局部可见或不见瘀斑,舌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涩,则为瘀证。取委中放血,行气活血。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下合穴[12]。 使穴取穴是局部取穴,多选用腰夹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疼痛,具有活血通络功效。

2.3 操作手法首尾穴多位于指甲侧0.1 mm的手足末端,可最大程度的振奋和激发经气,浅刺5 mm即可[13]。余穴可根据《针灸学》中对应穴位操作即可,手法不限,以出现酸、麻、胀、痛得气感即可。逯师在实际操作中先针刺首尾穴,激发经气运行,再小幅度捻转,同时嘱患者活动疼痛部位,促进经气运行,再针刺余穴,力求气至病所。如《针经指南·寒热补泻》云:“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14,15]。

3 临床应用

3.1 带状疱疹伴后遗神经痛患者,女性,48岁。2019年8月10日因右侧腰疼、臀痛伴大腿外侧疼痛2个月就诊。患者于2个月前右侧腰部长出簇状水疱伴局部严重疼痛,就诊于皮肤科,诊断:带状疱疹。治疗后皮损基本恢复,但右侧腰疼、臀痛伴右大腿外侧疼痛,症状反复,日渐加重,纳可,眠安,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细略涩。西医诊断: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诊断:腰痹、蛇串疮(气虚血瘀型)。治则:通络止痛,益气活血。取穴:攒竹、至阴、瞳子髎、足窍阴、飞扬、阳陵泉、委中(放血)(上穴均取右侧)、腰夹脊。首先针刺攒竹、至阴、瞳子髎、足窍阴,得气后询问患者,感受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减轻,再针刺余穴,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次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疼痛症状消失,治愈。

按语:该患者右侧腰疼、臀痛伴右侧大腿外侧疼痛,提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经络受损,故选攒竹、至阴、瞳子髎、足窍阴,强通经络,因患者经络受损,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日久则瘀,选飞扬、阳陵泉舒经活络,委中(放血)行气活血。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下合穴;阳陵泉为八会穴筋会;飞扬为足太阳膀胱经络穴;腰夹脊疏通局部气血。

3.2 腰肌劳损患者,男性,72岁。2023年1月10日因腰疼1个月就诊。 清晨症状最明显,活动后可缓解,纳可,眠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腰肌劳损;中医诊断:腰痹 (肝肾亏虚证)。治则:滋补肝肾,通络祛痛。取穴:龈交、长强、攒竹、至阴、飞扬、后溪、太溪、太冲(上6穴取双侧)、腰夹脊。首先针刺龈交、长强、攒竹、至阴,得气后询问患者,感受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减轻,再针刺余穴,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次后患者症状减轻,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

按语:该患者腰疼以中间及两侧肌肉疼痛为主,提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痹阻,故选龈交、长强、攒竹、至阴,强通经络,患者因外伤经脉痹阻,故针刺飞扬舒筋活络;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肝之原穴,平肝息风,疏肝养血;太溪为足少阴肾经输穴、肾之原穴,滋阴益肾、温肾培元;腰夹脊疏通局部气血。

3.3 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患者,男性,64岁。2023年2月14日因腰疼伴双下肢疼痛2个月余就诊。以腰及腰骶部疼痛为主,伴双腿后外侧、脚掌及脚面外侧游走样疼痛。曾于2023年1月11日查腰椎核磁共振示:腰2-骶1椎间盘膨出,伴腰3-腰4、腰5-骶1椎间盘突出。疼痛影响睡眠,纳可,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滑数略浮。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痹,行痹;治则:祛风通络止痛。取穴:瞳子髎、足窍阴、攒竹、至阴、阳陵泉、飞扬、命门、上髎、次髎、委中(放血)、腰夹脊(上穴均取双侧)。首先针刺瞳子髎、足窍阴、攒竹、至阴,得气后询问患者,感受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减轻,再针刺余穴,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5次后患者症状减轻,但仍有足背麻木症状。前方案基础上加昆仑治疗5次,治愈。

按语:疼痛部位涉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循行,故选瞳子髎、足窍阴、攒竹、至阴强通经络;针刺阳陵泉、飞扬舒经活络;委中(放血)行气活血。患者以游走性疼痛为特点,属风邪特性,故选风门,该穴乃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针刺命门扶正祛邪;腰夹脊、上髎、次髎疏通局部气血缓解局部症状。足背乃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故选膀胱经经穴昆仑,协作局部疏通。

4 总结

微针强通法以“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同时针刺经脉的首穴和尾穴,可以使这条经脉首尾呼应,从而最大程度振奋该条经脉的经气”为依据,达到疏通经络,贯通首尾,荡涤除瘀,祛风散寒除湿作用。力求标本兼治,阴阳平衡而愈。诊疗过程中仔细问诊,详辨经络,选经准确,辨证明确,配伍合理是治疗的关键。

猜你喜欢
攒竹膀胱经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攒竹穴探析
掐攒竹止打嗝
掐攒竹止打嗝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颈夹脊”源流考略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