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育人理念下的“桃+”德育课程建设

2024-06-08 04:52:07樊祥陈婷婷辜扬迪
教育科学论坛 2024年14期
关键词:适性桃林学校德育

■樊祥,陈婷婷,辜扬迪

近年来,创建适宜学生成长的教育,坚持适性育人已成为基础教育学校的普遍共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中,就强调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适性育人是高质量学校德育的必然要求。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在“适性·芬芳”办学理念引领下,践行“适性德育”,提出了“个性飞扬和谐芬芳”的德育主张,以校园内30 余棵桃树资源作为具象性德育实践载体,结合本校办学传统、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以整体育人为主线,通过学科拓展及跨学科、跨领域整合,协同家长、学生和社区成员力量,建设了“桃+”德育课程,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成效。

一、德育课程校本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学校德育实施有偏离适性育人的倾向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儿童成长和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然而,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实施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从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到评价的全过程都不同程度偏离了适性育人的教育规律。学校德育常停留于知识德育、同质德育、强制德育、随意德育、功利德育层面,用各种制度对学生进行道德约束,比较随意地开展一些华而不实的德育活动,德育行为甚至与教育目的相悖,导致学校德育质量低效。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回归育人本质,遵循适性育人规律,建立和学生德育生命成长相宜的课程体系。

(二)学校德育课程是适性育人的实践载体

1.以具象性载体为核心的德育课程是适性育人的必然要求

适性育人需要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适应儿童的“天性”“个性”和“社会性”,从而发展其“德性”。“适性德育”以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人格为导向,以真实情境、教学评一体化为抓手,结合学校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以“个性飞扬和谐芬芳”为主张,通过德育课程体系的重构,实现每一个孩子的道德成长。创建适性育人德育课程,需要打上学校文化烙印,与学校办学核心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性。以“桃”为适性育人具象性载体原因有三:其一,学校在自然环境上有一片桃林,这片桃林是学生学习生长的自然环境,使学生心情美好愉悦,有可视性、可感性、亲近性、互恰性。其二,“桃”在中国汉语言文化中有吉祥美好的含义,传递着德育把人带到健康、和平、安宁的前景,实现和谐、安详、美好的道德生命成长。其三,“桃”象征着作为个体、团体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于责任担当的意识,勇于奉献创造的意志及情怀,要具有硬核精神和硬核品质。在这样的观念和情感诉求下,学校把“桃”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具象载体,将其命名为“桃+”课程,作为学校适性育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遵循适性育人规律是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学校德育要回归儿童。遵循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本质规律,从而顺应、激发儿童的道德成长兴趣,开发成长潜能,提升成长质量。第二,要融入儿童生活实践。教育只有从儿童生活实践出发并回归儿童生活实践,才能找到儿童天性特点、成长需求,发现其优长、短板和内在成因,从而提升道德生命的效能。第三,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有其独特的成长轨迹和性格特点,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年段学生、不同班级乃至不同群体、个体的特点,提供不同的德育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第四,要注重学生实践体验。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第五,要注重课程系统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在内容设置与实施方式上,给予学生自主策划、自主选择、自主组织的空间,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以实现最佳的育人效果。

二、“桃+”德育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一)“桃+”德育课程的理念

学校德育应建构起促进儿童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优质发展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基于校园自然生长的桃林,通过对学生道德成长的理性思考与现状研判,对接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德育要求和改革发展走向,遵循学校办学理念,凝练学校多年适性育人探索的经验和智慧,学校形成了“桃+”德育课程个性育人、整体育人、差异育人、生态育人理念。

(二)“桃+”德育课程的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做人的根本是道德,成才的根本也是道德的发展。学校德育遵循适性育人规律,建立起规范、优质、系统的课程体系,才能获得高质量、高效能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校建构了“桃+”德育课程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道德品质,厚植人文情怀,开启发展潜能。

三、“桃+”德育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根据“桃+”德育课程目标,学校建立了由“理想信念课程、人文情感课程、道德品质课程、潜能发展课程”构成的四维课程体系。通过实地观察、体验理解“走进桃”,了解“桃”蕴含的内核精神,建立志向,树立信念。通过美术、科学、语文、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教学与拓展,开展课题研究,将桃蕴含的精神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桃”。通过科学、劳动课程等实践运用,让学生亲自“养护桃”、各班轮流守护桃林。利用综合实践和项目式课程,引导学生在“收获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情智、发掘潜能,在现实情境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四位一体”的课程内容

1.理想信念课程:“走进桃”

在万物复苏的2 月,伴随桃树枝芽的萌发,学生也陆续返校,学校相继开启每年的“桃+”德育课程。1-2 年级学生在科学老师带领下,走进各班桃林实地认识桃,认识到桃林是自己学习生长的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有可感性、亲近性、互恰性。3-4年级学生在语文老师引领下,收集诵读有关桃的诗词,感受桃的内涵意义,体验“桃”在中国汉语言文化中有吉祥美好的含义,传递着和平、安宁、美好的愿景。5-6 年级学生在同伴交流中思考“桃”蕴含的育人价值:“桃”象征着作为个体、团体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于责任担当的意识,勇于奉献创造的意志及情怀,要具有硬核精神和硬核品质。

2.人文情感课程:“欣赏桃”

在桃花盛开的3 月,各年级学生根据不同层级的发展水平,用不同的方式记录挑花的美好,用多样态的作品表达对桃花的欣赏,培养宽广情怀。1-2年级学生结合美术课程,观察桃,写生桃,感受大自然之美;3-4 年级学生融合科学课程,观察桃,记录桃的生长,感受生命之美;5-6 年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给桃摄像,制作桃的电子小报,培养爱校园、爱生活的情感。

3.道德品质课程:“养护桃”

在春意盎然的4 月,全校所有学生在各班桃林里展开除草、修枝、浇水、授粉等养护桃的劳动课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每位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栽培、养护知识,让劳动成为日常,提高德育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责任意识等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这是“桃+”课程的本质要求和本质内涵。“桃+”德育课程用六年时间浸润,聚焦“自控、感恩、分享、协作、友善、敬畏”六项品格,培育具有芳草特质的时代少年。

4.潜能发展课程:收获桃

桃花变为桃子的5 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发现诸多问题的时候。学校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问题,通过综合实践课程,解决问题,获得成长,个性发展,开发潜能。

四、“桃+”德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一)立体多元的实施途径

1.常态活动

常态活动从做真做实、全员覆盖、全员发展三个维度出发,将各班“桃林小园地”纳入每周班级文化评比。

“桃林小园地”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桃林清洁、桃林工具整理、桃林守护。学校园丁叔叔给同学们开展不同时间桃树护理的专题知识讲座,让每个学生通过浇水、除虫、防虫、施肥呵护自己班级的桃树。每周值周班级和值周教师对各班的桃林清洁情况进行打分,主要关注枯枝烂叶清理、桃林环境的美化。桃林工具整理重点在于锄头、剪刀等的收纳,将这些较危险的工具收纳好,保证校园的安全。桃林守护重点在于对故意破坏桃林的同学进行阻止和教育。

学校定期对“桃+”活动进行总结,做到每月、每期、每学年均有总结,既包括教师群体内部总结,也包括生生之间的互评总结。在诸多总结与交流中,学生成长轨迹得以清晰展现。学校还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在每次“桃+”活动后推送本次活动的总结及精彩记录;在总结会议上,学校以校园剧《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纪录片《走进桃园》展播形式,向外界呈现学校学生艺术方面的优秀表现。

2.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集中解决道德教育的疑难点问题,从两个维度出发:一是基于德育关联他育,整合目标,整合内容,体现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二是多育融合,以德育为主线,协同其他学科指向学生特定品格的培育。

从第一维度出发,学校开展了丰富的主题活动,例如,七彩童年,花开芳草——芳草小学歌舞戏剧节等。从第二维度出发,学校开展了“采摘节”的主题活动,如围绕不同时期桃树的自然生长特点及变化,以不同的切入点组织学生围绕桃树的生长进行研究与赏析体验、认知与情感拓展。

学校通过学科与学科融合视角,把桃、桃文化与教学关联,开展基于学科的实践活动和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活动,如美术画桃、数学统计桃、语文创作桃、科学研究桃等。教师全学段、多学科引领孩子们在桃树生长各个时期参与体验,见证桃的成长,并通过“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式”的主题体验,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美术技巧、语言运用等技能,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主题作品,达成创意物化目标。

3.创生性活动

创生性活动主要是基于道德成长问题的方法寻找,使学生从道德认知的丰富加深到认知的实践体验,再到担当奉献德育情怀拓展,体现道德培养的逻辑递进性。例如,学校开展了“桃桃小神厨”“我的桃园我守护”“芬芳小园地”“采桃共享桃”等创造性活动。

4.项目式活动

项目式活动是指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估等环节,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形成各具特色的作品。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校美术组把桃树发芽、桃花绽放、桃果初结、硕果累累作为不同创作阶段,带领学生全过程进行观察和创作。学生流连在桃园,通过水彩画、胶泥手工、水粉画、水墨写意等方式进行美术创作,一个阶段结束后,再与语文诗歌创编融合,完成文创作品——“桃之四季”诗配画明信片创作。

学生们从桃花开放之初,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人工授粉,评估当年收成如何,并分小组开展系列科学研究,通过对天气、土壤、虫害、人为破坏等因素的观察、记录和学习,形成《桃子为什么变少了》小论文。

(二)发展导向的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

在师生发展层面,从学生成长日志到终结性评价,从行为习惯表现到有特殊目标指向性的德育课程参与情况评价,学校全过程进行跟踪,关注内容目标、外溢行为、能力技能、情感动机、前后过程等变化,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记录,以可视、可量、可感的方式彰显“每一个个体就是一座金矿”的思想,实施“重淘金,轻捉虫”的激励性策略,充分挖掘潜能,让成长可见,让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彰显。

2.改善性评价

聚焦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注重行动力和执行力,在不断改善中螺旋式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水平。在每次采摘节等各种活动后,学生将从“我会做、我想问、如何改”三个方面来对自我进行反思,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同学之间进行互相答疑帮助,以此不断完善和优化方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最优方案意识以及自我反思整改的能力。

五、“桃+”德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课程理念体现“三向统合”

构建“桃+”德育课程应体现与学校德育目标和德育课程理念、学校课程目标理念、学校办学理念“三向统合”,以此使学校德育体系与学校办学理念保持一致,协调统一。

(二)总体思路达成融合创生

“桃+”德育课程不是学校课程的“孤岛”,将其融入学校常态学科课程,实现校本化和学科化,体现融合育人、协同共生的追求,以此培养“富情趣、扬优势、能创新、有责任”的芳草灵气少年。“桃+”德育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纵向贯通、横向延伸,学校教师、学科根据自身特点,构建起学科拓展下的“桃+”课程。“桃+”德育课程统整家校社企各方资源,关联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共同开发主题式、项目式、创生性课程。目前,“桃+”德育课程已成为学校适性德育体系中基于学生品行养成的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并以此为抓手,带动学校整个适性德育体系“活起来”。

(三)课程建设实现共建共享

“桃+”德育课程突出“实践参与、自主选择、融合创生”的操作策略。该课程共享学校资源,注重教师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设计、课程评价、实践成效等方面不断优化进阶。师生共同拥有开发、选择、评价、再造的自主权,学校的包容、肯定、支持,让师生的探究力、决策力、创造力得以彰显,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多元共建。

猜你喜欢
适性桃林学校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3:40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08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十里桃林平东路
中国公路(2017年10期)2017-07-21 14:02:37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忽逢桃林 落英缤纷——我的“指向性写作”教学点滴谈
桃林村(外一首)
文艺论坛(2015年23期)2015-03-04 07:57:15
《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建设探讨
出版与印刷(2014年2期)2014-01-03 07: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