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
伴随时代发展,国家对思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这一背景下作为引领学生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小学教育阶段需要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加以重视。随着教学理念、模式和手段不断优化,也能辅助学生群体更快、更好地适应时代与社会进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一定理论性特征,学生想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知识,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所以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应遵循“以生为本”理念,围绕小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等方面优化教学思路。总体来讲,以思政课一体化为背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意味着教学思路和方式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调整和变化,这既有利于小学生体会和感悟新知,也可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有所增强。
在一体化理念导向下,教师能够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筛选契合度较高的素材资源,这样操作可确保立德树人任务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能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使小学生群体在主观层面获取良好学习感受,从而对思政教育层次性和系统性有深刻认知与理解。换言之,思政课一体化可为筛选和应用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指明方向,而随着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拓展,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态度也会有明显改变。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能够更重视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活动。只要对教学拓展与提升力度精准把握,就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发散思维形成高阶认知,获得更好学习效果。立足学生视角来讲,思维拓展过程也是其激发思维灵活性、敏捷性和养成正确学习习惯的关键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教材可发现,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明显重复性。如统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我是小学生啦”和“我们在一起”两节课均包含交友内容,本质上讲这些知识是重复的,所以授课时若忽视这种重复性,依照教材章节顺序机械化讲解,容易使学生面对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时产生不愿学习、不愿参与的想法。如果不重视内容重复性调整和改善,将会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造成一定阻碍。
受传统应试教育和固化思维影响,个别小学思政课教师盲目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以理论讲解为主,因此课堂上仅注重从理论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形成良好思想,反观对于实践教学却并不关注,这也导致“教师讲、学生听”是思政课教学常见现象[1]。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多方入手强化学生思想观念、纠正行为习惯、培养良好意志,若是忽视实践教学引领,不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也难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目前仍有部分小学思政课教师以“填鸭式”模式授课,并未根据新课改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此外,思政课教学中也有部分教师忽视教学评价,以至于所使用的评价方式极为单一,这样开展教学除容易使学生轻视思政课外,也难以通过评价结果反馈教学情况,这对新课改落实和教学质量提升有极大限制。
小学教育阶段想要做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尽快革新育人理念,将现代教育理念和一体化理念有机融合,在对一体化理念深入了解后,再着手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安排合理的实践活动,从而确保立德树人任务能够精准落到实处。面对重复和相似的内容教师可将其巧妙结合,重构教学主题,设计教学活动,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情况科学设计实践活动内容,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下册教学中皆有“交友”相关内容,可尝试将不同章节内容融合设置“开学第一课”主题,然后再围绕该主题组织“分享活动”,让小学生借此机会说出升入小学后的改变,而教师也能紧抓机会开展思政教育指导,帮助其解决各种问题,提升社会适应力。此外,要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独立性和阶段性特征,只有将各阶段、各学段教学内容密切衔接,才能为学生思想素质强化奠基。随着教育更新,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施既能辅助小学生快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也能最大限度保证其学习连贯性[2]。
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优势充分发挥,实现高质量育人,需要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加以重视。首先,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内容为重,要尽量避免各学段之间有重复教学内容或是内容与学生能力基础不匹配的情况发生。为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在整合拓展教学内容过程中,要对不同阶段道德与法治内容深入剖析、整合规划,同时也要以小学生群体个性化需求和学习能力为前提,科学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每一学期、每一阶段的思政课教学有针对性、有效性和连贯性。例如,一年级小学生面对全新生活、学习环境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此时可围绕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和班级建设等方面整合教学内容;二年级学生对小学生活已基本适应,此时可以班级建设作为思政教学重点,引入一些与校园建设有关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元素。其次,制定目标环节同样要遵循“以生为本”理念,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实情和思维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确保思政育人能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此外,制定教学目标也要以新课标为前提,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从多方角度入手制定目标,其中应包含政治认同、法治观念、道德修养与责任意识。
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道德与法治育人功能应当寻找一体化教学切入点。而探寻切入点指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对不同阶段教学内容规划分析,推进一体化教育工作落实,鉴于此,选择合理的一体化教学切入点可从根本上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具体实践环节,可选择从宏观角度入手,以思想引领为目标,挖掘切入点,为开展更高层次的思政教育做好相关准备[3]。以“低碳生活每一天”为例,基于宏观视角,可从人与自然关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入手引导学生加强思想认识,通过开展常规宏观思政教育,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拉近道德与法治教学和日常生活的距离。为更好地融合思政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可以以低碳生活为前提,将环保意识培养纳入思政教育目标。此外,面对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引领学生发展,课堂教学中也可尝试应用案例教学法,即遵循从微观到宏观的方式设置案例层次,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认知,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小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与日常生活间的密切关联,也可使之形成浓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正确生活习惯。
加强教学实践是小学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重视思政实践育人,开展实践活动,需要以生活作为出发点,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与内容,巧设各种主题类实践活动,通过吸引和指导学生参与其中,可让其在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如此,组织实践思政教育活动,也能起到全方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的作用,可以说该类型活动对其长期发展和一体化教育建设均有超强促进意义。以“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教学为例,可将文字在少数民族中的表达方式以及文字发展历史等内容引入课程之中,以此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随后再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资源在班级开展“书法展示”“诗歌朗诵大会”等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践主题活动,借助有关活动能够将中华文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并且也能以实践方式引领小学生主体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总而言之,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要让小学生通过参与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感受思想政治结构和发展逻辑,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将该课程知识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同时也可促进深度教学。
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领导小组,借助领导小组优势推进各学段之间深入联系,能够在保证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好一体化教育建设。不仅如此,学校也要组建职业素养强、思想觉悟高的思政课教学团队,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具备超高思想觉悟,才能使此学科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和跨学段整合教学内容。此外,在教师队伍组建基础上,学校也要配合思政课教师对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进行优化,科学打造一体化教学评价模式,避免采用单一形式和标准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正确实施方法应是遵循多元化理念,优化评价内容、创新评价形式、增加评价主体。例如,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同时包含学习、交友和家庭三方面内容,针对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身和家长都参与到评价之中,家长可根据子女在家庭中的行为举止和表达作出评价,而学生之间也可根据交友情况和性格进行互评与自评。这样实施教学评价更能帮助小学生主体客观认知自己,同时也能将思政教育实情直观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