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琳,杨勤,张晓洋,袁昕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不断将国家教育要求更好地落实到教育过程,在更贴近儿童需要的层面变革育人方式,最终实现人的发展,培养能面对和适应未来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众对于儿童的一般理解是有一些误区的。很多人讲到儿童,心里出现的形象往往都是小学低段及幼儿园那些天真烂漫、童趣十足的“小小孩”。其实,早在1989 年11 月20 日,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并从1990 年9 月2 日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生效的《儿童权利公约》第一条规定,儿童系指18 岁以下的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因此,当我们在谈论儿童立场时,有必要对“儿童”这个概念及它指向的群体有正确的认识。
儿童立场是指教育者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应基于儿童、从儿童出发[1],是指教师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教育问题的立场,即教师站在儿童的视角,体验儿童的内心世界,满足儿童的兴趣和成长需求,以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2]。儿童立场旨在更好地发现儿童、理解儿童、开发儿童、引领儿童、支持儿童、发展儿童。教师只有真正地悬置成人立场,具备以儿童眼光和视角来开展教育的能力,才能真正坚守儿童立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与儿童立场相关的概念还包括儿童意识、儿童视角。儿童意识即对儿童作为处在特殊年龄阶段的人的价值的认识与体悟[3]。它指理解并尊重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并依此建立起优先保障儿童利益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超越种族、国界、年龄、身份等界限的人类共识。儿童意识一般包含四层意思,即要意识到儿童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价值;要意识到儿童身心发育的特殊性,尊重并理解他们与成人的差别以及他们各自的差异; 要意识到儿童的兴趣与需求,并以此作为安排其生活的主要依据;要意识到发展是儿童的重要权利,成人有义务创造并提供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儿童视角(child perspective)通常是指成人在了解儿童的特点和兴趣的基础上对其认知、经验和行为的理解,是成人在尽可能接近儿童的经验之后所创造出来的“对儿童的理解”[4]。笔者认为,儿童意识、儿童视角、儿童立场都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权利,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儿童立场是一种更为综合和全面的表达。
北京十一学校是目前各个层面公认的一所高品质学校,如果要问这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儿童立场体现在哪里,走班制教学或许是许多人的答案。走班制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管理方式,是学校“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教育使命的落实。李希贵校长曾说,学生走班上课,每一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方向、每一个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和学习生活的时候,跟管理的冲撞就处处都是。这种冲撞有时候发生在表面,事实上还是在我们内心。在这样一场以选择为核心的、迎接挑战的改革之中,所有的选择都因为我们的立场,没有学生立场,选择就不会是真正的教育[5]。走班制教学的实现,其实质是学校整个系统都必须基于儿童立场进行运行,需要将学习空间再造,以适应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需要;需要将教学推进节奏重组,以满足学生教与学的适切性;需要将授课方式更加多元,以适宜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随儿童的内需而设计,应儿童的主动而变革,以儿童的灵活而灵活。北京十一学校让我们看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儿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2023 年,有一个关于教育的社会热点话题:消失的课间10 分钟。这件事仍然是李希贵校长做的,在全社会都在讨论“怎么才能把课间10 分钟还给学生”之时,李希贵校长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把10 分钟压缩成了5 分钟。
这个做法背后支持的理念是:学校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和预演。李希贵校长认为,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大部分人的工作节奏都可以自主规划,工作单位绝不可能规定员工统一上厕所的时间,那么学校就应该倒逼教学变革,老师必须顾及有孩子需要上厕所,所以课堂上集中讲授的时段就不会超过15 分钟。老师得讲一会儿,让大伙讨论一会儿。他们甚至把传统教室的空间设计也进行了变革,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一节课期间学生分布在不同的空间里,各有各的学习方式。学生上厕所,也不再是众目睽睽之下集群式完成,心理压力就没那么大,课堂的节奏也就变得有张有弛。同时,课间5 分钟只够学生从一个课堂跑到另一个课堂。所以,下课铃一响,学生站起身来就得走,老师想拖堂也没了理由。每个课间省了5 分钟,全天加起来就多了将近一个小时。学校将这一个小时定义为“自主时间”,让学生自己安排,去讨论,去做实验,去踢场球,甚至去发个呆,老师会从旁观察,发现问题,再来引导。“课间只有5 分钟”,其核心是儿童立场,是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听的过程,常有这样一些画面出现:敬仰热爱教师的儿童、充满生命活力的儿童、保持积极主动学习的儿童、持续奔向学习中的儿童……这样的画面感诠释的正是“体现出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6]的价值观。
今天的学生与人工智能共同生活,线上线下学习相融合的学习模式已经来到孩子们中间,线上学习的市场特性,必然要求每一家线上平台具有强有力的黏性,而游戏化则成为平台开发商的第一选择,当线上的学习因为好玩而模糊了学习和游戏的边界的时候,学习和学校都必须重新定义。当孩子们带着线上的体验走进传统的教室时,也必然带来改变传统课堂的渴望,他们不会喜欢一面是火焰、一面是冰山的学习方式。因而,如何让学习变得有那么一点好玩,以游戏化的思维解决长期困扰学校教学生活的顽症,是实现站在儿童可持续发展的立场思考教育绕不开的选择。当我们把学生看作用户的时候,我们会更在意他们的深度需求,师生成为合作者,共同开发和创造适切的课程产品才有了可能,师生平等的校园生态才会自然显现,这个时候,真正的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这样的学校或接近这样的学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学校,而他们能得到社会认可、学生喜爱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创造教育,实现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这里所指的整全发展不是简单的全面发展,而是关注个体动态的生命与内在的自我成长,是指向人自身的和谐。
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儿童的个体的整全发展只有在满足儿童个性需求基础上,才能实现整体上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引导儿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教育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儿童的优势上,基于优势,我们将看到高水平、有力量、自信的儿童。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北京十一学校的转型改革场景中,学校首先是确立了共同的价值观: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他自己。这是将学校价值和培养目标立足到“每个人”的自主成长,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转变。大家看到的走班选课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转变后的作为育人载体的课程的转变,一位学生一张课表的背后是学校课程的多样性,突出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选择性,通过选课让学校课程最大限度地联系起来,构建起每一位学生自己的学习体系。
这一切变化的背后,使教育更强调发现和唤醒,凸显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在满足学生擅长的、能做到的基础上,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在适合自己的各种平台接受适宜的各种刺激,被发现也自我发现,被唤醒也自我唤醒,从而悦纳自我,在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的引领下实现持续性发展。
个体的整全发展,首先是承认每个学生的不一样,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他们带着独有的DNA,带着不同家庭留给他们的印记来到学校,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分数、他们的优长,更要关心他们的生命健壮和精神成长。
2023 年元旦节前,笔者在幼儿园看到这样的景象:迎新火锅大餐时,有一桌每个孩子衣袖上都贴着纸条,上面写着他们能吃的不能吃的,很显然这是一群对食物结构有着苛刻要求的过敏体质儿童,他们的食料从食谱、进货、洗切、入锅都需要精准的单独通道,但孩子们浑然不觉,他们享受着与其他孩子一样的过程和体验。越小的孩子,越是通过嘴巴感知世界,吃的愉悦,将会贯穿他们的整个世界,让他们满怀信心与热情地去与世界对接。这部分特殊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获得的更多是接纳、友善、支持,为他们身心和谐发展提供养分。
无论是北京十一学校还是这所幼儿园,基于儿童个体整全发展的教育,绝不只是这些可视的教育策略、方式的变化,而是整个教育生态的优化。当学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运行、每一种展现都极尽可能去包裹每个学生,链接他们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让那些可感的更丰富,也就奠定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底。
这样的学校或接近这样的学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学校,我们要努力的是让这样的学校更多一些,因为在这方面广大学校还有很大的空间需努力。2024 年1 月5 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寒假的相关通知里有这么一段话:“教师要在学生期末评语中,为每一个学生具体描述至少一项闪光点,鼓励学生发现同伴优点,让学生成长中的关键品格、必备能力和天赋被看见、被认同。”
留意学生的每一个微笑,关注学生的每一次感动。喜怒哀乐间,倾听他们花开的声音;酸甜苦辣中,欣赏他们果熟的欢笑。把学生们的一切一切都收入眼底、放入心间,每一位教育者的内心都装有一位位全信息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进入理想天地。
儿童的发展既涉及个体层面,也涉及与群体的关系。我们既要让儿童个体发光发热,也要让儿童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更要在集体中学会对于他人的关爱和尊重、理解和关怀。这种平衡有助于儿童发展出既独立又具有团队精神的特质,为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教育不仅要为儿童的人生开好一个头,更要为其人生立好根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儿童是附着于整个社会环境的生命体,我们需要拉长儿童成长的周期,放大儿童的生长环境来思考。
当前的儿童,生活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生活品质大幅提升,精神文明层面也显著提高。例如,一系列政策和法律在积极推动社会公正、维护社会正义;政府和各类组织积极地建立透明的治理机制,增强社会信任和稳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个人、社会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弘扬着奉献与利他精神。但与此同时,一些负面社会事件也频频曝光,彰显着传统价值衰落和精神境界滑坡的道德危机。例如,在经济生活领域,一系列产品造假、以次充好,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于市,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在政治生活领域,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和良性发展构成威胁,损害了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信任,破坏了社会的道德风气;在社会生活中,利己主义的道德观盛行,公众价值观念出现扭曲,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减弱,人们更加关注个体权益,利他和奉献精神衰退。如果我们想要改善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需要从儿童着手,因为今天的儿童,是决定明天世界好坏的主体。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如果我们要改变某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或希望加强某个民族的某种品格,我们必须把孩子作为突破口,从他们小时候就开始行动,因为能够在成人身上做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公共品格和道德观念,以促进群体的共生发展。
当我们提及儿童时,常常用天真、纯洁、可爱等美好词汇来形容他们,然而,儿童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社会中的弊病同样以各种方式包裹着他们的生活。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多重道德危机。在儿童的生活中,充斥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信任危机,幼儿在社交中感受到戒备和不安。这可能在儿童的心中埋下对陌生人的过度戒心,阻碍人际信任的发展。在儿童的生活中,盛行着在具有竞争性的群体中争先的竞争主义。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儿童可能过分关注排名和胜负,而忽视了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儿童的生活中,他们也可能正经历着对某些特殊群体的排斥和歧视,形成对不同背景的偏见,不利于他们形成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包容的品质。在儿童的生活中,他们也可能目睹一些孩子利用特权而获得特殊照顾,这可能引发不公平感和对社会公正的疑虑。在儿童的生活中,他们还可能经历着数字化娱乐中的价值观混乱,难以抵挡一些不良信息和行为的诱惑,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儿童的生活中,他们还可能经历着父母错误的价值观以及不道德行为的传染,以至于在生命初期、接触最频繁的生活空间中接受着错误的引导。
在儿童所经历的真实而又复杂的社会交往环境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原则被模糊了,对积极价值观的信仰也被淡化了。面对一系列的危机,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急需创造一个积极、正面、富有力量的环境,引导他们在多元林立的价值观中保持清晰的道德导向,培养正直的心灵和价值观。学校教育,要为养成正直心灵保驾护航。
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一个变化多端、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拉长时间的尺度去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们不确定到底什么对人更重要,让人们担心未来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担心未来机器人是否会变得越来越像人,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是人是否会越来越像机器。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塑造儿童具备适应未来所需必备品格,确保儿童具备足够的生活能力、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儿童立场不是盲从儿童。人们容易陷入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的思维模式,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也渗透到了教育改革中。以幼儿园孩子们到户外游戏为例,常见的情况要么是“放羊式”的,孩子们自由玩耍,要么是“高控式”的,孩子们只能在老师的指挥和要求下活动。虽然一些老师可能会宣称坚持儿童立场,全面“放手”让孩子们自然成长。然而,儿童虽然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自动发展。盲目地迁就儿童可能导致一系列不利后果,因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是创设适宜的环境,并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潜力,并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就像王春燕老师说的:“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绝不是拔高儿童的地位;尊重儿童的话语权,绝不是事事都要听儿童;尊重儿童的兴趣需求,绝不是迎合儿童的所有兴趣。”[7]儿童立场的核心在于平衡和谐,既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意愿,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因此,儿童立场是基于对儿童的理解和关怀,以及对其综合发展的需求而建立的,而不是简单地盲目迎合或盲从。
儿童立场不是成人的“自以为是”。成人常常基于他们自身的经验、观点和偏好,为儿童制定目标,并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这种忽视了儿童独特的需求和体验的期待更多的是成人的“自以为是”。儿童立场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真实理解和尊重之上的,强调儿童在教育和生活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儿童立场鼓励成人放下成见和偏见,真正倾听儿童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并在教育和互动中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与此相反,成人的“自以为是”可能导致对儿童的误解和忽视,阻碍其自主性和成长。因此,儿童立场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而非成人的主观臆断和“自以为是”。
儿童立场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儿童立场主张“儿童利益最大”原则,但如果表面或肤浅地理解“利益”,或者过度强调儿童的个体利益,则可能会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强调个人利益和欲望的满足,忽视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关怀。儿童立场强调的是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和道德观念,儿童立场旨在造就具有积极社会影响力的公民,而不是单纯追求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者。因此,儿童立场的核心在于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及促进他们成为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全面发展的人。
儿童是学校的原点、目的和一切活动的根本。学校的一切努力和活动都应当基于儿童立场展开,以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整全发展以及群体的共生发展。学校应该尊重儿童的权益,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获得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实现其个人潜能的最大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设起以儿童为中心的高品质学校,为社会的未来培养出更多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人才,共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