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推进路径探究

2024-06-08 04:02支钰如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中国共产党

支钰如

(洛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是最鲜活、最生动、最真实、最厚重的现实素材。党史教育所具有的知识与价值双重育人功能赋予了高校思政课特殊的时代使命,其价值域和实践域为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推进路径提供了重要立足点、关键点和着力点。

一、出发点: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链”

从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成长的百余年历程和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契合性看,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四个认同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种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持续存在。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使大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使命的崇高境界。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当前,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决策,尤其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党赋予高校思政课的新要求和新使命,理应成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之要之重[1]。

(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四个认同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使大学生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和价值意蕴,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认同; 可以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厚植对中国共产党的爱党情怀,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 可以使大学生洞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等,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可以使大学生深刻理解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才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

(三)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和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增强高校思政课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例如,对于“党的历史伟业是由人民创造的”这一理论,可以通过延安红色政权是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出来的等生动案例来展示。这有助于大学生在重温党百余年奋斗史的过程中,在对历史认知、现实发展和未来展望的融会贯通中,形成对党情、国情与世情全方位的认识[2],为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提供丰富养料。

二、立足点:当前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阈”

党史教育自身的优势特质以及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契合性,使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受到高度重视,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主体认识不到位、融入力度不够、融入方式单一和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

(一)主体认识不到位

部分高校对于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融入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去。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融入工作持敷衍态度,抑制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工作运行和效果发挥。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与自己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了解党史知识无法解决自身的现实问题,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对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缺乏热情和主动性。

(二)融入力度不够

部分高校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还存在着理论深度尚显不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长期无法有效兼容的“两张皮”现象[3]。在横向融入上,仅停留在将革命战争时期的史料或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中,没有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功绩融入其中,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缺乏代际传承; 在纵向融入上,仅停留在党史历史素材方面,对蕴含其中的深刻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挖掘不够,使大学生缺乏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三)融入方式单一

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没有找到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的衔接点,未能真正从实际学情出发对不同层次、不同院校、不同专业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设计。此外,缺少课后实践环节的融入。校园文化、校本特色和班级文化挖掘不够、利用不足,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参与对象多为班干部或社团人员,学生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明显不足。

(四)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一是人才队伍数量不足。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人才配备不齐全,专职教师数量不够。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专职教师队伍存在年龄、职称、性别结构不合理、不科学等问题。三是人才队伍存在党史教育本领恐慌问题。

三、关键点:建好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四阵地”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点在于建好“四个阵地”。具体而言,就是要建设好理论课教学主阵地、实践活阵地、网络新阵地和校园文化隐性阵地。

(一)建设好理论课教学主阵地

思政课作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修课程,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4]。一是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凸显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党史、实践联系党史作为贯穿高校思政课讲好、讲活、讲透的一条主线。二是要在高校课程思政中有机融入党史素材。如根据课程特点及授课内容选择适当的党史素材(党史人物、革命遗迹、红色艺术等),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厚植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二)建设好实践活阵地

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其协同传播效能。如,鼓励大学生深入社区,使其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社会保障的完善。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最真实展示,对大学生进行更直观、更鲜活、更有说服力的党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坚定跟着党走。再如,充分利用学校或学校所在地的优秀文化资源,深入开发党史教育资源,使大学生更为直观、生动、形象地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其内心深处的震撼和感动,提升其一心向党的自信和自觉。

(三)建设好网络新阵地

要实现新媒体与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工作的有效接轨,丰富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和方法。如,利用新媒体播放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用大学生习惯、感兴趣的语言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和中国共产党人为“公”为“民”的高尚情怀,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又如,可以通过创意开发、快乐教学、现场演绎等方法“盘活”党史教育,使用唱红歌、赏红色电影、党史知识演讲、小品演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党史文化内容[5]。

(四)建设好校园文化隐性阵地

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作为一种根植于社会现实的活教材,要提炼和打造一批新颖的、充满正能量的、接地气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大学生倾听党的历史、学习党的历史。一是指导大学生开展有关党史教育的主题班会、社会实践调查、公益活动等,增进其社会知识,培养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二是在宿舍区建立红色文化活动室,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如红色知识竞赛、红色才艺展示和“红色精神在我身边”等活动,使校园文化“红色化”“特色化”“丰富化”。

四、着力点:耕好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责任田”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深层动力在于发挥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耕好各自的“责任田”。因此,既要强化党委领导、加强战略布局,又要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统筹组织、协调实施,还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力军作用,使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真正落实落细。

(一)强化党委领导,加强战略布局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党委立破并举、短期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加强战略布局。一是立破并举,做好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顶层设计。所谓“立”,是指借助社会资源为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力量来源和实践渠道,将党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立”起来; 所谓“破”,就是要破除各种弱化党史教育的因素。二是短期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做好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战略布局。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坚持短期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方针,分阶段、分步骤地落实。

(二)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统筹组织、协调实施

在职能部门层面,教务处可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施步骤; 科研处可以积极推进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科研工作,促进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研学一体化。在二级学院层面,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战场,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凸显党史教育的重要性; 其他二级学院要积极发挥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作用,将党史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三)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高校教师要建立党史学习的逻辑框架,归纳梳理思政课程内容。将党史学习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学懂弄通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脉络[6],积淀深厚的理论素养、淬炼坚定的政治定力。高校教师要在扩充自身的知识广度、强化自身的专业深度、丰富和夯实自身的历史基础上下功夫,将历史讲明、讲清、讲透。通过历史的小故事、小例子、小片段、小人物和小事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看清历史,理解现实[7]。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