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茶文化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文化产业,在赋能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研究,本文提出,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具有政策、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的现实基础。其赋能路径主要包括:激活乡村人、地、文化等闲置资源;推动茶产业与文旅、创意设计、演出、数字文化、康养、研学和会展节事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政策端、创意端、生产端、投资端、消费端等多元主体参与;强化产业联盟、文化资源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联动;鼓励茶品牌故事和茶品牌项目的双重驱动。
关键词:茶文化产业 乡村振兴 赋能 现实基础 实施路径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延伸研究”(编号:22BH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传统村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研究——以湖北三峡地区为中心”(编号:22D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为落实这一计划,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专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文化产业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指出: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且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精神深度融合,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特色文化产业,在赋能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厘清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分析其现实基础,并探讨其实施路径,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
近些年,学界关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讨论主要聚焦于“怎么做”,而对于“是什么”的明确表述并不多见。其中,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先生所作的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指以产业和市场为载体,通过引进创意、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创造市场价值和消费需求,旨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改善乡村面貌、推进乡村振兴。结合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表述和茶文化产业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主要是指在广大茶区,以茶文化和茶产业为依托,通过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激发文化、生态、人才、创意、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重构,借助茶产业的文化化和茶文化的产业化,助推茶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具体包括五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主要是指通过推动茶产业与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旅游等多种业态的融合,构建由纵向茶产业链、横向茶价值链和斜向茶网络链组成的新型茶产业体系,从而促进茶区的三产融合发展,推动茶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增强茶区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
二是赋能乡村人才振兴,主要是指发挥茶的磁场效应,通过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吸引更多热爱茶文化、享受茶生态、看好茶产业的茶文化产业从业者、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等进入茶区,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帮带等手段激活当地茶文化艺人和茶产业能人等人才潜力,并以此为链接,推动城乡产业人才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主要是指系统整理茶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和物质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茶文化本身寄寓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茶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优秀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培育文明乡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群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是赋能乡村生态振兴,主要是指充分发挥茶产业特有的生态功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茶产品及茶服务的供给过程中,积极完善农村生活设施,补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短板,使生态优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五是赋能乡村组织振兴,主要是指通过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吸引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乡村规划师、乡创特派员、农村职业经理人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企业等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引导村民完善自治制度,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文化治理能力,让乡村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具有充分的现实基础,主要从政策、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政策层面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此后,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均对此提出指导意见。
六部门联合发布的《意见》更是从多个方面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文化附加值。鼓励发展特色农业,挖掘特色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文化内涵。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主题形象,带动地域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激发传统的乡村文化活力,传承乡村的农耕文明,助力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这对于探讨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产业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指引。
此外,我国出台的其他一些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指导,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等。
(二)产业层面
中国能够生产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等茶类,茶区辽阔,覆盖上千个县、市。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拥有极大的资源优势,这些资源优势包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兼具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茶文化系统。
根据国务院已发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统计,与茶文化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共有37项,项目类别涉及各类茶(含花茶)的制作技艺、茶俗、茶艺、茶戏、茶音乐、茶舞、茶美术、茶宴、茶食、茶医药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福建、云南、江西、浙江、湖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河南、山西、陕西等多个茶区,成为当地发展茶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禀赋。
茶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茶具、茶址和茶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万里茶道和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南起我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多个省份,再经蒙古国乌兰巴托,西抵俄罗斯圣彼得堡,甚至延伸至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茶道沿线在茶叶的生产、加工、运输、贸易等过程中,留存了大量的实物和物理场景。而茶马古道纵横交错于滇、川、藏之间,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和遗址,拥有很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为茶道沿线的茶文化产业尤其是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国还拥有众多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茶文化系统。迄今为止,这些系统已有1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3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7项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体见表1。
以丰富的资源禀赋做支撑,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重视茶文化产业的茶企业。例如,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黄山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在这些龙头企业和茶区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茶文化产业正以两种趋势蓬勃发展。一是茶产业的文化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茶产品及其服务的营销领域。主要茶叶产区纷纷挖掘自身的产品特点和文化内涵,如注重茶叶产品的创意化包装设计和茶消费场景的文化营造,积极参评“中国名茶之乡”“国家地理标志”、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无论是西湖龙井、恩施玉露等传统品牌注重讲自己的贡茶故事,还是以茶颜悦色为代表的新式茶饮品牌主打的情怀营销,都是为了提升茶品牌的知名度和茶产品及其服务的文化附加值。二是茶文化的产业化趋势。所谓茶文化的产业化顾名思义就是将茶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的开发和利用。目前,这种产业化的路径基本包含了《意见》中几乎所有的重点领域。例如,茶戏与茶歌的创作与演出,茶具的设计与创作,茶文化为主题的节事会展活动,茶文化的主题出版以及茶文化精品旅游等。
(三)社会层面
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不仅具有政策基础和产业基础,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其一,“三产”“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要实现这个总要求就必须实现“三产”“三生”的融合发展。在广大茶区,茶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茶产业也是发家致富的重要抓手,而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更是关乎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的重要因素,这一切构成茶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茶区群众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在国家的大力宣传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下,“三产”“三生”融合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茶文化产业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兼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效应,具有价值拓展空间大,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等特点,恰好可以弥补茶区经济受天气影响大,受淡旺季影响等短板。在某种程度上说,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关乎“三产”“三生”统筹推进、关联共生,关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全局性变革的重要推手。
其二,乡村文化产业成为“双创”的重要舞台。2016年11月,國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送出了政策大礼包。在一系列政策的激励下,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成为近年来的新趋势。面对大量“田秀才”“土专家”和“乡创客”的返乡入乡,国家鼓励大家要“树立大农业融合发展理念,发展农业+旅游、康养、文化、教育、休闲等多种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有文化说头、景观看头、休闲玩头。”这意味着国家鼓励乡村文化产业成为“双创”的重要舞台。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联盟则为广大创客提供了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发展的信息交流平台、乡村文化人才培训平台、乡村文化产品的研发平台、乡村文化产品的展示及市场开拓平台、乡村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平台。对于茶区来说,茶文化产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产业基础,必将在茶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一)激活乡村闲置资源
长期以来,乡村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岗位不足和就业质量不高,导致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乡村出现土地荒芜、文化凋零,留守在家的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等乡村振兴必须面临的问题。发展乡村茶文化产业可以充分激活乡村的人、地、文化等闲置资源。其一,乡村老人往往掌握着丰富的茶生产和加工技艺,会唱茶山歌,会讲茶故事,是茶类非遗的重要传承者。发展茶文化产业可以充分调动乡村长者的积极性,让他们老有所为,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获得精神慰藉。其二,土地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核心资源,是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最大底气。目前,不少乡村的土地因为产出效益低而遭荒废。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激活乡村的闲置土地资源,使其效益最大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茶文化产业可以将乡村整体纳入茶文化消费与服务的场景建设范围,适宜种植茶树的土地应种尽种,对于不适宜种植茶树的土地可以建设茶亭、茶廊、茶文化展示牌等茶文化场景的基础设施。二是发展茶文化产业可以助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对于闲置的房屋可以转化为茶文化公共空间,如茶室、茶艺表演场所、茶博物馆等。其他闲置的物理空间也需进行全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以满足茶文化产业生产与消费的体验感需求,提高土地的利用质量和效益。其三,乡村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但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土文化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茶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我国的乡土文化深度融合,既体现在婚丧嫁娶等仪式中,也体现在书画、山歌、舞蹈等艺术形式中,还体现在医药、美食、康养等领域中。发展茶文化产业,可以激活这些传统而富有民族记忆的文化,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这对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提高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实现乡村的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是为人们提供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集合,具有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的双向发展路径。因此,茶文化产业在推动乡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既包括茶产业与《意见》提出的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融合,也包括茶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茶产业与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一是茶产业+文旅,即以茶产业和茶文化为主要资源,开发乡村精品茶旅游线路,设计精品茶旅游纪念品,推动茶类非遗融入乡村旅游,鼓励各茶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茶生态博物馆,通过由地域、文化及茶景观构建的社区系统弘扬我国优秀的农耕文化。二是茶产业+创意设计,鼓励大批艺术设计人才加入茶乡振兴计划,一方面加强茶产业与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的融合,合理规划茶产业的生产和消费场景,大力发展创意茶产业;另一方面加强茶产业与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融合,尽可能提高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三是茶产业+演出,深入挖掘茶区的茶歌、茶舞、茶戏、茶俗等文化资源,结合现代音乐、舞美和数字技术,开发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兼具时代特征的文艺表演项目,为文旅产业赋能,也为乡村振兴赋能。四是茶产业+数字文化,在如今的网络和数字时代,茶产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动漫、游戏、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来展现茶乡的田园风光、生产生活、乡风民俗及特色茶艺、茶技等,使更多的人了解茶产业,认同茶文化,从而培育更大的茶消费群体。
茶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则主要体现在茶产业+康养、茶产业+研学、茶产业+会展节事等,这些融合利用茶文化与这些产业属性的诸多关联形成了茶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模式。
(三)吸引多元主体参与
乡村振兴,农民无疑是其行动主体。然而,要完成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还需要政策端、创意端、生产端、投资端、消费端等多元主体的参与。
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领航者,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引领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做好宏观、中观和微观政策体系的构建,为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政策保障,同时也为各参与主体赋权、赋能,保驾护航。
创意端和生产端对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一方面,需要大量引进文化产业类、艺术设计类、茶产业及茶文化类的业界和学界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调动当地的茶类非遗传承人、茶产业带头人、茶文化艺人、新乡贤等乡土能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鉴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等院校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探索出的“乡村营造师”“乡创特派员”等制度,链接起人才的外生动力和内生动力,从而盘活茶乡的人文和生态资源,推动茶乡的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产业的投资端目前已形成了多元化局面,主要包括民营自主投资、集体投资、政府主导投资、工商资本投资、金融资本支持和合作经营等形式。针对不同的茶文化产业项目可以采取不同的融资策略。既可以选择直接融资也可以选择间接融资,既可以选择股权融资也可以选择债券融资。最关键的是要能够保障农民利益,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如鼓励农民将土地以经营权量化为货币的方式入股或者对乡土能人鼓励他们技术入股,以此构建利益共享机制,从而实现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和效益最终需要经受市场的检验并由市场买单才能最终实现。因此,广大的消费者也是这一事业的参与主体。长期以来,茶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近些年随着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茶的消费场景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呈现出时尚与实用并存的特点,加之国人文化自信的增强,茶作为国饮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相较于中老年人对传统茶饮茶叶品质的重视,年轻人更加重视茶文化的体验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些都为茶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增值空间,对于乡村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强化内外协调联动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化内外协调联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产业联盟的协调联动。为振兴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了不少产业联盟,如中国茶产业联盟、中国农垦茶产业联盟、山西药茶产业联盟、中国藏茶联盟、安溪县茶产业新品牌联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茗茶四海茶文化推广联盟、国际陆羽茶文化联盟、中国雅茶文化联盟等。这些联盟或由各级政府直接牵头成立,或由业界、学界及相关机构牵头成立。它们的共同目标是,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复兴茶文化、助力中国茶实现跨越升级。这就要求各产业联盟为了共同的目标加强协调联动,努力实现战略互助、品牌共创、市场共拓、信息共享、技术共研,积极拓展中国茶的价值链,共同推动茶产业的文化化和茶文化的产业化。这些联盟应加强与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联盟的协调联动,成立全国乡村茶文化产业创新分盟,以便更好地聚焦于建设乡村茶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平台。同时,加强与中华文化促进会产业发展联盟发起的中华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协调联动,更好地推进中华茶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最大程度地赋能乡村振兴。
二是加强文化资源的协调联动。一方面是跨区域的茶文化资源开发的协调联动。我国的茶文化资源呈现跨区域分布的特点,为整合资源,必须实现协调联动。例如,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万里茶道申遗工程,仅国内就有30个节点城市50个申遗重点推荐点,申遗线路已延展到中、蒙、俄三个国家。不仅要完善内部协调联动机制,还要协力开拓与蒙、俄两国的协调联动通道。另一方面是茶文化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协调联动。主要表现在茶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与当地其他特色文化的协调联动。如成功入选“夏季避暑到茶乡”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的“秭归九畹丝绵茶原产地之旅”线路,就是当地茶文化、屈原文化和漂流文化等文化资源协调联动的成果。
三是加强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联动。既包括不同类型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联动,也包括相同类型主体之间的协调联动。前者如茶创客与当地政府和茶农的协调联动,茶创客与投资客的协调联动,茶业界与茶学界之间的协调联动等;后者则包括茶创客之间就茶乡规划、茶产品开发等的协调联动,投资客之间就投资规模、投资比例、投资方式等的协调联动,以及茶业界之间或者茶學界之间就某些问题进行的协调联动等。以上所有的协调联动都必须在优先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共享。
(五)鼓励特色品牌驱动
目前,我国共有将近250个茶叶产品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名茶之乡”上百个,此外还有前文提到的37项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茶类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7处。至于区域茶品牌资源更是不计其数。可以借助这些品牌资源驱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
其一,茶品牌故事驱动。文化产业运营的核心是文化创意,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生产的过程也是故事驱动的过程,几乎所有经典的文化产品和成功的文化企业都是故事演绎的典范。以云南普洱茶为例,近年来,普洱市深挖文化内涵,用心讲好普洱茶故事。2006年创刊的《普洱》杂志是目前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茶专业杂志,被业界誉为“中国茶文化第一品牌、云南的文化名片”。普洱市还以“古茶、古府、古道”为主题,成功策划出版了普洱茶文化三部曲,即《普洱古树茶》《普洱府史料》和《普洱茶马古道》。借助这些出版物对普洱茶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故事的讲述,塑造了普洱茶品牌的品牌价值,提升了茶农的收益,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助推了乡村振兴。
其二,茶品牌项目驱动。项目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可以通过扶持一批重点茶文化产业项目赋能当地乡村振兴。以三峡茶旅小镇项目为例,该项目的主体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邓村乡。该乡是“世界茶树生长黄金坐标?万里茶道源头”,享有“中国名茶之乡”“世界茶旅小镇”的美誉。三峡茶旅小镇项目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以邓村乡10万亩优良茶叶生态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邓村乡“春采茶、夏避暑、秋赏叶、冬观雪”的旅游特色,建设了展示中心、艺术中心、合院酒店、大老岭高山避暑度假公寓等项目,成立了峡州上云海茶谷民宿合作社,建成了峡州上“九上二十五居”为核心的宜大路民宿示范带。至少带动了周边2个乡镇、3个村,总面积约40平方千米的产业振兴。目前,该项目正在全面塑造茶旅文化IP,力争通过5年时间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茶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三产融合先行区和美丽乡村示范点。
四、结语
以乡村特色产业,特别是特色文化产业为抓手赋能乡村振兴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同为2022年“国际茶日”中国茶产业的主要关键词,这表明赋能乡村振兴,助力文化传播成为新时代茶产业的重要使命。我国的茶文化产业作为具有茶文化特色的产业集群,具有赋能乡村振兴的四大动力要素,即保障力(基础条件)、推动力(扶持政策)、支撑力(资源要素)和拉动力(文化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愿景激励和情怀感召,实现资源激活、产业融合、力量聚合、关系调和、品牌用活,以此实现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这既有助于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的号召,做好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文章,也有利于茶区“三产”“三生”的融合,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和乡村振兴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裴亚婷.新媒介环境下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呈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會科学版),2014,13(03):39-41.
[2]韩长赋.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推动农村创业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2017,(24):5-7.
[3]彭桂芳.茶文化产业的特征及发展模式探析[J].农业考古,2021,(05):25-30.
[4]向勇著.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19.
[5]李军红.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机理·模式·路径[J].齐鲁艺苑,2019,(03):110-115.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