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视野下高校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路径探析

2024-06-07 14:06刘振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美育

基金项目:2021年中国矿业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項目“‘五育并举背景下我校美育‘四梁八柱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1TS01)。

作者简介:刘振(1980—),男,博士在读,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美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育工作。

摘  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美与劳动密不可分,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美的规律应用于劳动生产,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内涵与特征的分析,构建了“一核三维六支撑”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途径与方法,为时代育新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085-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相较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人才培养的表述“德智体美”增加了“劳”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对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变得更加完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认为美与劳动密不可分。[2]“美源自劳动,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们在论述“美”时总是把美与劳动、劳动者、劳动关系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在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美的规律应用于劳动生产,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与美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德智体三育充分展现和运用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内涵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美感教育的思想体系,[3]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结合的一个组成部分。[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明确美育观的定义,但仍可以从他们的经典中窥见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一种“大美育观”,突破了传统狭隘审美教育思想的局限,主张通过对美的认识、对美的把握,以美的思想来改造人类及人类社会,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5]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美是在人区别于动物的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创造了美和艺术”,[6]即“美源自劳动,劳动创造了美”,这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本质。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根本目标

《共产党宣言》中提到:“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7]马克思主义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概括为人的体力、智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做到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强调要尊重个人的自我价值与人性追求。

美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是通过感染人的主观情感,使人类的思想和精神得到升华,促使人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审美追求,体现了人具有能动地把握社会的能力。[8]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重视把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张全民劳动、全民审美。

(三)重视劳动与审美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高度重视劳动与审美的辩证关系,认为养成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个人习惯和社会风气,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热爱劳动,既是一种行为美和心灵美,也应成为一种科学的唯物史观。人的美与不美,从对待劳动的态度上可进行明确判别。任何忽视劳动的教育都是片面的,任何忘却劳动美育的教育也都不可取。学校应该把劳动美育提到无产阶级教育方针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改变现实教育中存在的某种轻视劳动和缺乏劳动审美教育的偏向。

二、高等学校实施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目标与价值

(一)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与美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它具有育美功能,劳动是将大脑中的构思与想法通过双手劳动实现的过程,劳动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美育则是实现人格塑造的一种教育,它又具备促劳作用,审美教育的过程是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中不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从而提升鉴赏美的能力和实现创造美的目标。

教育成果强调的是内化而不是外在,要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引导大学生在亲身经历过程中进行审美创造。[9]加强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有助于大学生在人格养成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培育出适应时代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人格塑造是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重要价值

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承担着大学生人格养成趋于定型、成型或完型的特殊任务,明确回答个体提出的“我是什么人”和“我将成为什么人”等基本问题,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即立德树人。高校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能够培养学生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美育能在审美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真善美”核心要义,促进学生德育、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和美育融合育人的路径探索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一核三維六支撑”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一核三维六支撑”课程体系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通过合理构建劳动理论、美学理论、生产实践训练、生活实践训练、产品创造、校园文化六个教育内容组成的课程体系,有力支撑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实现当代大学生“以劳创美、以美育心”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此课程体系体现了不同门类、不同领域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并内化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重要途径。

1. 以“以劳创美、以美育心”为核心价值理念

“以劳创美、以美育心”既是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核心教育理念,又是其最高价值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0]通过学习劳动理论、美学理论以及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对劳动和创造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使之形成对待工作和事业认真严谨、创新求变、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价值,不断提升职业素养。[11]

2. 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三个教学目标维度

“一核三维六支撑”课程体系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三个教学目标维度,加强“理论+实践+创新”的融合,将认识美、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逻辑发展关系应用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大学生逐步具备丰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塑造工匠精神、热爱生活和求善求美态度。

首先,通过学习劳动理论和美学理论,使大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劳动和审美的基础知识,为劳动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帮助大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和审美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劳动价值和美学价值;其次,通过生产实践训练和生活实践训练,使大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发现美、体验美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成果,改变“劳动是脏的、劳动是累的”的传统观念,塑造大学生工匠精神、服务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意识;再次,通过产品创造和校园文化营造,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求美态度,提升大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教育与美育天然具备创造性、创新性的显著特征,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3. 以六个教育内容支撑融合育人

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采取以劳动教育为主线,审美教育贯穿其中的“双轨并行”教学模式,其内容包含劳动理论、美学理论的理论学习模块,生产实践训练、生活实践训练的劳动实践模块,产品创造、校园文化的劳动创造模块的三大模块六大教育内容。

理论学习模块包含劳动理论和美学理论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基于生产生活实际,从理论的层面高度概括劳动和美学知识。鉴于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意义,理论学习模块以劳动理论为主,美学理论为辅,并尽量缩短理论学时和简化教学内容。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美学知识,树立“劳动产生美、劳动创造美”的意识,重视学生对美的认知、对美的感受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

劳动实践模块包含生产实践训练和生活实践训练的教学内容。劳动实践模块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体现三个融合。一是生产实践训练与学科专业发展相融合,即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学科专业知识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在劳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检验专业所学知识。二是生活实践训练与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生活实践训练的教学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这是最贴近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教学模块,如烹饪、园艺、女红、手工艺、木工、维修等,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生活技能,为大学生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幸福指数奠定基础;第三,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融合。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其主要内涵是将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将其升华,认为知、行不可分割,主张的是将思想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

劳动创造模块包含产品创造和校园文化的教学内容。劳动实践获得的劳动成果不是结局,而是开展劳动创作活动的基础。为了鼓励大学生开展产品创造活动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教师要引导大学生为绘画劳动实践成果塑造成一幅幅别具特色的艺术作品,赋予一个个动听的美名;可以创作一些有关劳动的歌曲,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感受集体的力量;可以开展以“劳动最光荣”“团结就是力量”“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等为主题的朗诵会、园艺展、手工作品展、写作展、科学探究会等活动,讴歌劳动者的真善美,领悟粮食来之不易,体会必须珍惜劳动成果,珍惜粮食的道理等。

(二)以价值塑造为导向,探索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方法

1. 师资队伍建设是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关键因素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组织和引导作用。[12]教师所具备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效果和质量。基于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教学要求和鲜明特征,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劳动专业知识。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较强的自身专业领域的业务水平,还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劳动专业知识。教师如何胜任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工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高校还鲜有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专业师资,大多由专业教师、后勤工作人员或实验员等兼任。首先,我国高校应致力培养具备较高业务水平和丰富劳动专业知识的师资。其次,鉴于劳动教育和美育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得到各方力量的指导和支持,如学校教务部门、后勤部门、实验室、社会企事业单位,整合各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方能解决问题。最后,从事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教师应注重专业能力和劳动能力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

教师要具备高品位的审美修养。高品位的审美修养是教师珍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尤其是从事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工作的教师更应具备对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审美修养,能够按照美的尺度引导大学生进行审美训练与劳动实践活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以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情感投入教育事业,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贯穿整个教育过程,逐渐形成个性鲜明的融合育人方法途径和教育风格,力求师生共同提升审美素质和修养。

2. 创新教学方法,是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重要保障

教学方法是教师针对学生完成教育目标和传授教育内容的方式。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育人的教学方法要在理论传授法、实践体验法、环境濡染法等教学方法中充分彰显教学方法的美育化、艺术性特征,做到以劳育人、以美育心。

理论传授法。理论传授法在劳动教育和美育融合育人中应注重加强劳动理论和美学理论、艺术理论的深入融合,避免“三张皮”“生拉硬拽”现象的出现。鉴于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坚持实践活动为主、理论学习为辅的原则,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比例的合理分配,避免“喧宾夺主”。

实践体验法。实践体验法是实现融合育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五一劳动节”“学雷锋活动日”“校庆日”等重要节庆假日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全校性的主题劳动实践活动,定期面向社区开展义务劳动等,不断掀起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教育高潮。

环境濡染法。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运用环境濡染法将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入校园文化营造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园环境,特别是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需要在活动形式上喜闻乐见,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在环境优雅、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濡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许冬玲,付家东. 论美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J]. 求索,2003(04):173-175.

[3] 董学文. 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本质和特征[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05):5-11.

[4] 殷玉雪. 理工科高校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D]. 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20.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7.

[6]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65.

[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8] 臧亚平.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特征与功能初探[J]. 理论观察,2016(07):12-13.

[9] 金昕. 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旨归的美育策略探析[J]. 東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49-52.

[10]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18(05).

[11] 张成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融合实践路径探索[J]. 教育与业,2022(12):108-111.

[12] 徐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化路径探析[D]. 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6.

(责任编辑:杨毅恒)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美育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