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一百多年来,旅游作为参与理解和洞察世界的方式以及旅游的大众化和全球化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20世纪2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旅游发展的社会功能呼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探索逻辑;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旅游发展的社会功能呼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实践逻辑。旅游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应充分体现其时代性、伦理性和指引性。未来需要探索更高的价值理念,尊重旅游权、实践旅游权、发展旅游权,让人们更好地共享旅游空间权益;研究在理论上能为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在实践中能更好地彰显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土方案。
关键词: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旅游权益;高质量发展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4.0410
收稿日期:2024-0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流动性背景下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的地方性生产与不平衡地理研究”(41971186)、“社会扰动视角下云南世居民族‘社区保护地韧性特征、机制与提升研究”(42171240)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科研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郭文,男,山西临汾人,理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地理学理论、旅游空间生产,E-mail: guowen@njau.edu.cn。
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生产力,在中国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20世纪2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的旅游发展阶段,二是改革开放后到现在的旅游发展阶段。一百多年来,旅游业承担了外交、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不同功能。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旅游业潜在的功能虽难以充分展示,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旅游业作为中国外交事业的补充和延伸,具有民间外事接待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旅游业被逐步确立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标是将其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消费逐步进入日常生活,21世纪10年代的旅游业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与消费功能,进一步彰显了旅游赋能社会文化生活的产业特性。近十年来,旅游促进社会变革与进步,拓展社会投资与消费,塑造文化生产和重塑生活意义等议题,渐渐成为人们的认知与实践共识。由此发现,旅游在中国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特性,体现了鲜明的国情适应性和动态调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旅游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明确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23页。】。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不仅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时代机遇,更是旅游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在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更多地体现在旅游学科之外,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主要聚焦在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经济学维度解释、现代化的文化诠释、国家制度与治理等方面【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内涵、理论与路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6期,第52-60页;洪银兴《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维度》,《管理世界》2022年第4期,第1-14页;邹广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解析》,《求索》2022年第1期,第15-21页;欧阳康《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第48-62页。】;其二,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应用,内容为对该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管理策略、发展创新以及文明形态建构等方面的分析【韩保江、李志斌《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管理世界》2022年第11期,第 29-42页;杨军《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中州学刊》2023年第3期,第36-42页;孙代尧《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16-24页。】。在旅游研究领域,主要讨论的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对旅游发展的意义、挑战与路径【 宋瑞、刘倩倩《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旅游发展:意义、挑战与路径》,《旅游论坛》2023年第1期,第1-11页。】,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吴开军《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路径研究》,《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第129-135页。】等。综上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层面,而基于基础理论的应用研究更多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学术讨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多聚焦在中国式现代化对旅游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指引,知识溢出的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给旅游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而针对旅游如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研究成果还少有发表。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是衡量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体现。总体来看,目前旅游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特点与不足,在本质上消解了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潜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功能、力量和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聚焦旅游如何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诉求,旅游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如何表征其内涵、意义,以及未来建设路径与建议。对该命题的系统阐述,在理论上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的理论内涵,并为未来中国旅游发展之路提供启发和借鉴;在实践中能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证,更好地彰显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土方案。
一 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深刻变化,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不同模式的现代化和发展路径。按照典型性划分,有资本主义现代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混合式現代化模式;按照时间和路径划分,有原发内生型发展和后发外生型发展模式。各个国家或地区对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选择,均体现了其结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空间实践、经验总结和模式提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均体现了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国情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本土特色【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2页。】。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又昭示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既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扬弃和超越,也是一条既走出自身发展道路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理论基础、价值指引和社会保障。
旅游作为参与理解和洞察世界的重要方式,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前提。首先,旅游是一种重要的空间生产力。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9年第34号,第6页。】。旅游的流动性将旅行者(人)、地点(地)、万物(物)、情感(情)、意义(意)等交织在一起,构成空间运作的混合方式,进而发生旅游流动关联,并改善基础设施、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空间综合生产力【郭文、蔡晓梅《旅游流动关联与家空间生产的流动治理》,《旅游学刊》2021年第11期,第5-7页。】。在此过程中,旅游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政策建立深刻联系,体现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空间生产力。其次,旅游业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人的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会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的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发展旅游业能促进人的需求向更高层次迈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次,旅游业具有重要的协调与黏合功能。旅游具有塑造人格和文化教育的作用,能培养开放交流的心态,使人们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建构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现代化实践不可或缺的力量,而社会文明的实现程度是其他社会实践的重要前提。在更大的尺度上,旅游是协调和黏合人与自然共存的产业,旅游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旅游的空间实践使人们重返大自然,并从自然中汲取生活经验与智慧。旅游业的协调与黏合功能,为人类自我发展、人与自然非人类关系能动性实践等提供了途径,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国旅游的大众化和全球化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一,在产业优势层面,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其在加速人流、资本流、物流、科技流、信息流,以及改善流经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消费升级和社会文化生产等方面,体现出了独特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势。近年来,依托不同文化资源和旅游形式,国内旅游逐步形成了文化遗产+景区旅游、展馆文化+研学旅游、名人文化+故居旅游、古街/村/镇+乡村旅游、红色文化+精神旅游、网红直播+打卡旅游等开发模式,这些不同形式的旅游开发模式,不仅有“流量”还有“留量”,可以起到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还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空间再分配和财富转移,增加人们的收入,在缩小贫富差距中也将有能力营建更加美好的家园,体现了旅游提升生活水平,具有赋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能力和基础。第二,在娱乐休闲与审美层面,旅游是现代社会中一种短暂且特殊的异地生活方式,娱乐性和享受性特征明显。在社会历史大变迁中,基于对传统的依恋和对现代的被动性适应,人们需要不断面对经济、社会、环境和精神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在此背景下会不时触发出灵魂深处的逃避主义,并不断去寻找属于自己心目中的“田园牧歌”。旅游的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生活经历,娱乐和消遣正是旅游的审美特性。人们在旅游中观赏客体对象物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审美修养,使内心压力得到极大程度的释放。人们对休闲娱乐和审美的追求,已经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中国出游人数预计将超过60亿人次【中国旅游研究院编《2023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4年发展预测》,中国旅游出版社2024年版,第6页。】。旅游市场高开高走、加速回暖的趋势将更为明显。这一现象说明,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势不可挡,旅游必将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根本动力,这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具有内在匹配性。第三,在人与自然和谐层面,中国旅游发展中资源要素的提取和整合路径,通常经历依赖于纯自然资源发展阶段、依托人化的自然环境阶段或人造环境阶段。旅游实践一直在强化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中国式现代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中国传统空间哲学倡议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理念一脉相承,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人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良好基础。第四,在旅游的尺度转移层面,因旅游固有的流动性和非惯常环境特征,其往往承担着跨区域接触、交流与社会融合的功能;同时,旅游的环境友好性,使其具备了改善区域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友好的国家形象,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维护了良好的空间秩序。实践表明,2013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旅游强化了丝绸之路精神,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文明对话,优化了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为共同绘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画卷贡献了中国力量。
由以上分析可知,旅游在产业优势、审美娱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跨境实践等层面,是现代经济社会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旅游具有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较为契合的内在要素,不仅体现出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同时也具备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能力和基础,应该持续成为未来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增長点。
二 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时代诉求
对旅游业发展路径的研究表明,一国旅游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强调如何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中级阶段强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全面发展时期则强调旅游业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空间关系的协调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常常采取以入境旅游为先导的非常规发展模式,通过旅游活动带动经济发展、平衡国际收支,在此基础上实现综合发展目标。人们普遍感知中国旅游业的大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也常常认为中国旅游业是按照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性而采取的特殊发展模式。但从历史角度分析,20世纪2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旅游发展的一百多年,时间上正好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和发展的历史与现代时期,且在不同阶段体现了旅游的不同效能。
(一)20世纪2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旅游发展的社会功能呼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探索逻辑
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中国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扫除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制度障碍。1923年,时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的陈光甫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经营范围内增设旅行部,这标志着中国旅游业的出现【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版,第32页。】。虽然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旅游业在中国现代企业组织、自然资源开发、国际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在赋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开始占有一定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确立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方向。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如何选择有别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代化方案,成为国家探索的重大问题,这一时期,旅游在宣传国家经济建设成就、强化国际友好往来、为吸引外资创造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点是通过“配合外交工作,扩大政治影响”来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阶段性探索。
(二)改革开放到现在,旅游发展的社会功能呼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实践逻辑
1978年,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改革开放的国家战略。1979年7月15日,邓小平在黄山留下被称为“中国旅游改革开放宣言”的“黄山谈话”【国家旅游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旅游(1978-2004年)》,中国旅游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页。】,中国旅游业开始融入改革开放大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建设“小康之家”【邓小平《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成为当时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探索,这一时期的探索尝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阶段性功能,主要体现为国家提出比较明确的旅游发展思路和战略定位,提出旅游是经济产业和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步调【石碚华《旅游业综合功能与国家战略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从1979年国家用“小康之家”诠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性目标伊始,到21世纪初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战略思想【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4页。】的提出,旅游业起到了扩大内需,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社会文化领域改革等作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人民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的跨越。在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旅游业提供了产业特有且持久的支撑,体现了旅游发展嵌入国家发展大格局,以旅游促进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实践。
事实证明,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持续体现在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中,也体现在现代化发展的诉求之中。2012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4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1页。】。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特色。在内容上,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国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国家发展的路线安排。在与西方国家区分上,中国式现代化理应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各种弊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在旅游如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45页。】。作为对未来短期诉求的回应,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了针对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推出更多满足市场需要、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在产品类型上着力推动研学、银发、冰雪、海洋、邮轮、探险、观星、避暑避寒、城市漫步等旅游新产品,以此创新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2023年11月13日发布,2023年12月4日访问,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scgl/202311/t20231113_949652.html。】。这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追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在旅游产品及其战略布局层面的具体体现。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从2020年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4页。】。这一宏伟目标向上关联着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向下联系着个体、家庭的日常与梦想。旅游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中是促进国家或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个人发展和家庭富裕、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因素。旅游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综合作用日益凸显。新时代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既需要体现旅游业综合功能和国家战略实践的时代差异,又需要深深嵌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时代脉络之中,从价值引领和内涵指向层面,进一步彰显和回应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诉求。
三 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价值指引及内涵诠释
(一)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价值指引
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功能和目标选择,无法与旅游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大环境相分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实践,均无法脱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性和区域性。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旅游的功能和发展目标演进,基本上呈现“外汇收入—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的渐进式规律【杨勇、程玉《改革开放40年旅游业发展的中国道路及其世界意义》,《旅游学刊》2019年第1期,第3-5页。】。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往往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附属,其空间实践形态自然也难以超越上述渐进式特征。例如,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旅游发展,无论国家对旅游业的政策和定位如何调整或优化,其根本主线和内在逻辑均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背景和基础之上。20世纪80年代的旅游资源勘探,90年代之后的旅游市场化实践,旅游发展的根本逻辑体现在“赚取外汇”、“经济发展”等词汇表征的意蕴中。21世纪之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文化发展成为时代诉求,旅游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但从本质上审视,旅游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阶段性探索中,主要体现为政府主导、市场化实践和统筹利用社会资源,旅游产业释放了强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功能,尤其是旅游的经济属性功能更为突出【郭文《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旅游学刊》2016年第8期,第32页。】。旅游功能的释放主要借助于旅游资源区的土地资本、旅游资源及其物化的人文资本和历史文化资本等。这些资本形态自身的价值和属性决定了旅游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在体现旅游塑造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体现了旅游发展的狭隘性,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了诸如商业主义倾向式的空间改造【郭文《社区型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空间生产与形态转向——基于惠山古镇案例的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79-80页。】、粗放式发展,进而造成旅游资本塑造空间生产的非均衡性、旅游空间区隔、社会冲突等空间不正义现象。这表明中国的旅游空间生产,本质是使用价值具有优先性的新型旅游空间实践方式,需要更多地考虑旅游空间实践“为了谁”的本源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体现旅游赋能空间关系和地方形象营造的实践问题【郭文《新时代旅游空间生产的日常生活转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83-84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与内涵,这在本质上决定了新发展道路和模式具有更新的价值指引。因此,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价值,也应充分体现旅游赋能经济、社会、文化、自然、跨空间交往等层面的时代性、伦理性和指引性。其一,需要更重视旅游空间实践和生产的社会性,倡导旅游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在强化国家旅游愿景实现的终极目标及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同時,使不同主体能够更自由地享有公共空间权能和权益。其二,需要更强化实现旅游发展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一致的协同理念。在当下及未来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包容性发展、传统村落振兴及文化保护、贫困治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旅游应持续发挥驱动力和协调力的作用。其三,协调旅游发展带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化发展的理念。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2页。】。旅游在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物质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其四,建构旅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旅游景观的角度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典型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村落、农业文化景观以及融自然和文化一体的其他类型景观,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景观,空间营造均体现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旅游不仅是践行中国先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而且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演绎,需要有适合现代化发展的机制作为保障。其五,强化走旅游促进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旅游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与人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是增进友谊之桥,也是和平发展之舟,需要建构以旅游合作共赢为切入点的新型(跨)空间发展理念。
(二)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涵诠释
未来中国旅游业的空间实践,需要在上述价值理念指引下作出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诠释,其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大众旅游发展是促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通常意义上,大众旅游是指现代旅游活动开始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在活动边界上是形成以广大民众占主要地位的旅游形式【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第55-56页。】。从根本上说,大众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权利,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离开常住地实施旅行游览活动的权利,该权利能使人们通过时间和空间去获得精神、文化、健康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旅游权利作为一项重要权利,是每个人均有机会享有的权利。大众旅游的发展,首先是人在旅游活动层面基本权利实现的程度,其中蕴含着每个人的社会交往权和参与权,同时涵盖了每个人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旅游关乎空间行走与跨尺度位移,旅游权利的实现也表征着哪些人可以自由地行走,哪些人不能行走。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面对的基本国情,而保障人民大众具有基本的空间行走权,并努力促成行走权的实施,是人的权利实现的表征。大众旅游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建设在旅游领域实现的重要基础和表现。
第二,旅游权能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2页。】。共同富裕的内涵较为广泛,最基本的路径之一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最基本的内容是经济层面首先得到满足。旅游自身具有加快基础设施和改善公共服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互动、扩大就业、改善生活、缩小城乡发展进程差距、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功能。旅游权能是落实旅游权利,并有效获得权益的关键要素;旅游权能的落实,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旅游层面的生动体现。基于此,旅游权能建设是保障权利落实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实践中,应该促进旅游权利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信息、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使人们以一种普遍尊重的契约关系和由理性的意志参与旅游开发过程,并在实践中拥有政治、经济、心理、社会、制度和信息等综合权力的实际效能【郭文、黄震方《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社区权能发展研究——基于对云南傣族园和雨崩社区两种典型案例的调查》,《旅游学刊》2011年第12期,第84页。】。
第三,高质量旅游实践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的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旅游是一个学习型、阅历型和体验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审美活动。旅游让人们通过空间转移和社会文化体验,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渗透式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感悟到旅游之美。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在本质上是辩证法原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旅游不仅能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基本需求,而且对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艺术、审美等精神需求方面的发展也大有裨益,这说明旅游具有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动发展的能力。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来看,资本和科技的推动,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但却产生了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的现代化后果;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本性过度追求资本的空间生产,导致人的工具理性和边缘化状况。高质量旅游实践倡导在旅游发展中不能一味追求旅游经济的单方面“有感增长、无感发展”,而是要在旅游实践中体现经济社会的活力、创新力、协调力和竞争力。高质量旅游实践是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也是注重人的文化、知识、精神、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推动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是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进共生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第四,生态旅游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机制。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常常处于张力之中。在原始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自然恩赐于人类,人与自然平安相处;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依赖自然、顺应自然,人们从自然界索取物质和能量,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为取不到而争”或“为抢不到而战”;在工业文明阶段,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们从自然界疯狂掠夺,人与自然关系变得空前紧张。党的十八大认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44页。】。党的二十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3页。】。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采取生态友好为理念的旅游方式。在大众旅游的新时代,倡导人们践行生态旅游的本质,就是在实践一种负责任的旅游。生态旅游能较好地处理经济发展及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人类针对工业文明影响的社会反制与回应,其目的是促进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在科学、经济、技术上对资源实施保护提供可能,更是在保护环境中提高人民福祉的一种旅游行为。深入倡导和推广生态旅游,能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理想的机制。
第五,旅游的友好属性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的主要推力。中国式现代化倡导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旅游属性中的责任性和伦理性,使其内涵延伸出了友好性,这是推动国际关系和经济社会和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方针是“扩大对外政治影响”。可见,旅游作为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成为当时推动国际交往的重要力量。此外,旅游的区域整合能力和跨区域协调能力,在空间上不仅能够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能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友好关联方面展开整合能力。在新时代,旅游对“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区域战略协调与黏合作用。旅游通过跨空间、跨尺度的社会文化感受,理解和诠释人类文明与社会行为,并凭借“一带一路”倡议铺就的空间通道,增进沿途国家文化成果的相互共享,促进途经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升区域与区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与信任。在全球化时代,旅游对全球国际地缘政治也具有深刻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旅游在全球实践的深化,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其在地缘政治层面的国际意义和作用日益凸显【刘云刚、宋宗员《旅游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展望》,《热带地理》2019年第6期,第931-941页。】。在面临国内外地缘政治压力、主权尚存争议或主权定义模糊的区域,旅游可以增进相互了解,缓解国际局势,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因此,旅游的友好属性是推动以和平发展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的重要动力,理应受到关注和重视。
四 结论与讨论
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一百多年,旅游业承担了外交、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不同功能,但关于旅游如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还少有发表,这消解了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的价值,也遮蔽了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功能、力量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本土特色。经验表明,中国旅游业的空间发展与社会文化实践,体现出了独特的产业优势,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重要的空间生产力,旅游具有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价值与内涵,应充分体现旅游发展的时代性、伦理性和指引性。应让人们更好地享有旅游权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树立人与自然重叠共生的新环境建设理念,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环境;以旅游之舟,走和平发展之路,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空间发展关系。
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深度理解并提炼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动能。其一,旅游作为空间生产力,能产生空间聚集,聚集则会产生差异化的旅游地理景观,其结果远非仅限于经济现象,还会延伸至社会态度、文化价值观,甚至民族心态。因此,理念上应重视旅游作为工具和价值的统一性,规避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發展中的负效应。其二,旅游具有层叠的时空修复手段,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既有解决国家剩余资本和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也有调适作为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实际干预与涉入能力,厚植旅游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在内涵上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和美好家园。其三,旅游是一种空间权力,也是一种空间权利,能较好地协调自我与他者、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长久福祉提供伦理辩护和实践依据,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在未来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尊重旅游权、实践旅游权、发展旅游权,本质上是人类赋予自我的一种责任和福利。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和当代国情提出的宏伟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是吸收他国成果,但又有别于他国现代化的发展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实践,应该扎根于中国本土国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求是》2023年第19期,第4页。】。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版。】。新时代的旅游研究和实践,应立足国情,主动面向国家战略和旅游发展的时代诉求,积极探索一条属于中国新时代,但又具有超越性和引领性的旅游促进现代化发展之路,在理论体系、学科建设和话语能力等方面,彰显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土方案。
[责任编辑:钟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