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涛 周玉琴
摘 要: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情境应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在遵循“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情境材料”顺序建构试题的过程中完成情境材料的选择。试题情境具有如下特征:情境主题真实生动,时代气息浓厚;情境尺度层次嵌套,学科特征鲜明;情境逻辑形式多样,启迪研创学习;情境领域涉猎广泛,彰显素养立意。其教学启示在于:选择重组序列情境,引导知识融合;整合不同尺度情境,进阶思维逻辑;有效设置情境任务,优化问题解决;探寻深度情境模式,发挥情境价值。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情境教学;试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6-0033-05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以考查学生地理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目标,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充分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与立意”[1]。学业水平考试在初中地理课程改革中的独特功能与价值深刻影响着初中地理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
新课标强调学业水平考试要引导地理教学向“基于情境、探究问题和提升素养”方向转变。因此,近年的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不断革新,题目命制围绕“命题立意”“情境创设”“任务指向”[1],力求在情境选取上全面、准确聚焦核心素养,在情境内容表达上体现精巧性、学术性和生活化,在情境问题指向上设计生活化问题,不断打造学业水平考试试题情境的“亮色”和“底色”,为基于地理情境的课堂教学提供新思路。
一、学科核心素养指引试题情境选择
为有效推进地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与发展,突出对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导向功能,当前的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已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样态迈进。为此,学考试题情境材料选择应力求体现学科逻辑(符合地理学科专业表达要求)、学习逻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要求)和生活逻辑(符合解决真实问题要求)。
【典型案例呈现及分析】表1显示,初中地理学考试题命制的重点是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统摄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养成情况进行考查,对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综合以及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综合情况进行考查,即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该结构表明,学考试题命制应在遵循“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情境材料”顺序建构试题的过程中完成情境材料的选择。本结构表中该套学考试题整体布局强调:问题根本指向“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大核心素养及“综合辨析空间格局、综合认知地理特征、综合推演地理过程、综合评估地理联系”四大关键能力,概念性知识覆盖乡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多个要素、多项维度、多种层次,事实性知识情境体现出“小尺度—大尺度”“近—远”“生活—学术”等多元化特征,问题设计由浅入深,问题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举例类、描述类、分析类、原因类、措施类、意义类以及自主提问类的创新题型等。
二、试题情境材料的典型表征
1.情境主题真实生动,时代气息浓厚
情境是地理试题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信息量与知识点,也蕴藏着丰富的思维方式、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试题情境是试题内容相关联的背景信息,包括试题的来源及所涉及的问题链等[2]。在初中地理学考试题中,应多呈现与地理相关的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主题素材,特别关注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材料,积极凸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材料,从而达到多角度体现我国建设成果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情境呈现目的。
体现时代发展导向的试题情境大致可分为学科情境、学术情境和生活情境[2]。以教材素材为来源的学科情境通过紧扣时代脉搏,引发学生深入思索,如通过重组印度农业分布示意图和工业分布示意图,考查区域农业、工业因地制宜的布局发展。相比学科情境,从生活现象、生活问题中引发的生活情境和更具学术研究意味的学术情境在试题中体现更多、更能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如以“人们‘进博赶烤”为试题情境,考查“交通线路选择”与“文明旅游意识”,生活化气息浓厚,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旅游发展现状,突出问题意识养成。再如,围绕“农业‘非粮化种植”学术情境形成的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相关概念性知识对情境进行层层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基于地理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凸显学生“粮食安全”等意识的养成。
2.情境尺度层次嵌套,学科特征鲜明
情境尺度是试题情境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尺度,地理尺度分为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3]。从试题情境的空间尺度来看,初中地理学考试题的情境在呈现顺序上应力求由近及远,遵循“乡土—中国—世界”的变化,着眼当下,放眼世界,遵循认知规律,实现“微观尺度—中观尺度—宏观尺度”的转变。例如,表1的1~18题,试题情境呈现过程为:乡土之“乐山自然文化遗产”情境—中国各地之“山东省淄博烧烤、河北沽源县土豆翻收”等情境—世界之“印度、智利以及奥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景区”等情境。空间尺度的移动变化力求带動学生从“局部—整体”的认知角度观察、分析和归纳身边地理事象。
从试题情境的时间尺度来看,一般应将时、日、月、年等不同时间尺度嵌套融合于空间尺度中,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变化,为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真实可感的情境现场。整体来看,往往利用某时、某刻、某天等相对静态的时间尺度来呈现静态地理现象,揭示地理原理,启发深度思考。如“同一天游览乐山大佛和峨眉山景区,得到山清水秀、白雪皑皑两组截然不同的照片(图1)”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一相对静态的时间尺度内产生不同地理现象的原因。而时间跨度较大的情境,则可揭示地理动态变化。近年来,初中学考试题中动态时间尺度情境增多,更加注重真实性、生活化、变化性问题。如“苏伊士运河从古至今开凿变迁”的故事情境引人入胜,时间尺度跨越百年,通过大时间尺度嵌套空间尺度的变化,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苏伊士运河开凿”的地理意义、“古苏伊士运河废弃又重新疏通”的原因以及从“古苏伊士运河—现代苏伊士运河—新苏伊士运河的变迁”中得到的启示。
3.情境逻辑形式多样,启迪研创学习
试题情境所具有的内在逻辑,是情境图文材料组织的规律。“逻辑”一般即“形式逻辑”,用日常语言来表现思维形式及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对试题组织规律而言,所提供的信息往往表现为归纳逻辑、演绎逻辑和并列逻辑。基于“学为中心”的地理研创学习显著表征为:通过在地理学习中践行“学为中心”思想,学生通过“研”的学习过程实现自主的“创”的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自主创建结构化知识、创生地理关键能力、创立信念品格,让“教”与“学”的共赢得以在地理研创课堂中达成。通过试题情境的不同逻辑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梳理不同情境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实现由低层次的观察认知到高层次的思维认知进阶,主动寻找知识内在关联及搭建结构体系,考查并强化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及信念品格的耦合发展。有效的逻辑组织形式使得更多、更复杂的情境信息可以形成整体,在环环相扣的逻辑组织中,由浅入深地输出知识信息,启发学生逐层深入思考。
【典型试题呈现及分析】
例1.为适应近现代海上贸易发展,1859年数万人开始在沙漠地区开凿现代苏伊士运河,同期河道窄小的古苏伊士运河被重新疏通。随着当代世界贸易快速发展,埃及在现代苏伊士运河东侧开凿新苏伊士运河,并于2015年竣工。至此,超大型油轮也可通过苏伊士运河,运河收入成为埃及重要经济支柱。图2是埃及分布示意图。
上述试题情境以归纳逻辑形式叙述“沟通地中海、红海的苏伊士运河从古至今的变迁史”,帮助学生逐步梳理信息点,揭示“为何苏伊士运河会成为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再结合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让学生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对复杂情境进行分析的能力。
例2.种植“非粮化”是指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山东省地形分布如图3所示,该省中低海拔地区气候差异不大。但该省不同区域因自然条件不同,客观上存在种植“非粮化”差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同一地区种植“非粮化”类型发生变化。
上述试题情境以演绎逻辑形式,先对种植“非粮化”内涵进行定义,再聚焦山东省,详细说明种植“非粮化”在山东不同区域的具体差异,给予学生清晰的认知逻辑,帮助学生提高基于概念理解的逻辑思维能力。
4.情境领域涉猎广泛,彰显素养立意
初中地理学考试题应全面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及信念品格,力求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发展和提高学生素养。为此,试题情境材料选取需融合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自然领域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文化、旅游、环境等人文领域素材,从各类情境中引出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呈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设计。
如“探险旅游胜地——奥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景区”情境(图4)中涵盖等高线这一大概念统摄的等高线特征、地形特征、地理方位等一系列必备知识,隐藏着等高线、地形、方位的逻辑推理过程,即关键的地理学科方法(能力),还体现出基于学生生活场景(外出旅游站在山顶俯视或平视)与学习场景(站在教学楼俯视或平视)的联系,并以此为联系解决相关问题。基于此,依据试题情境设计出“探险旅游者站在M点眺望两个湖泊时,最具俯视感的方向”这一问题便显得自然顺畅,从而实现对“调动已有知识,运用学科关键能力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考查。本试题情境及问题设计是基于纸笔考试下对学生地理实践力考查的极佳尝试。
三、试题情境的教学启示
初中地理学考试题情境的变革和优化,映射出开展深度情境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图5)。在实际教学中,选择与课标、教材、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活化、真实化情境,争取覆盖更多情境领域,筛选更多情境主题,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充分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链接,激发深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情境为载体,可承载需要建构的事实性知识素材;以情境为支架,可搭建知识生成的方法体系;以情境为线索,可串联课堂教学的各个主题;以情境为环境,可唤醒更多知识背后的情感、哲理和价值观,同时为地理关键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
1.选择重组序列情境,引导知识融合
学考试题多视角情境融合之态提示在推进深度情境教学时需要重组情境,促进知识融合。首先是情境的适切选择,从地理教材、地理百科图书和地理图册中去改编、挑选情境是学科情境选择路径;从地理核心期刊论文、地理公开发表的评论文章和地理重要学术会议成果中筛选情境则是学术类情境选择路径;从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百态故事和国家世界时事中寻找情境则是生活情境选择路径。其次是情境序列重组,情境素材序列化重组应以地理大单元为基本单位,整合对应单元适合使用和能够嵌套的情境,将其打乱并重组,根本目的是使主线知识的推进更顺畅,使情境的内在逻辑更自然。最后是情境知识融合度,要在教学中关注整合情境的知识融合度,对于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做支撑的情境,要尝试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可视化形式进行补充。
2.整合不同尺度情境,进阶思维逻辑
在地理教学中,要从时空尺度出发,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实现不同尺度情境的教学目标。首先,对于空间尺度情境,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大小空间尺度的现象,观察地理现象的差异,进而深度剖析背后的原因、影响及价值。其次,对于涉及动态过程的时间尺度情境,目标要重点关注变化的时间点、时间段和时间周期的差异,以时间尺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认知地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第三,对于更加复杂的时空尺度组合情境,目标需突出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趋势、预测变化走向、综合评估影响、探索科学措施等。通过不同尺度情境的教学目标实现,能更深层次地促进学生思维逻辑发展,让学生的思维从单点结构向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结构发展,尺度的整合指向的是学生思维的进阶和综合。
3.有效设置情境任务,优化问题解决
地理知识习得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地理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问题性任务是知识、方法和能力的集合。因此,在深度情境教学过程中,前置性任务、过程性任务和发展性任务的设计尤其关键,应当发挥各自的主体功能[4]。一是前置性任务,激发兴趣,唤醒链接。学生除了获得情境的视觉、听觉体验外,还要通过前置任务触及已有认知的灵感,并从前置任务中获得动力并开启新认知匣子。二是过程性任务,持续贯通,锦上添花。深度情境教学过程要做到一“境”到底,过程性任务要紧扣情境和教学主题内容,环环推进,突破重难点,并且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获得问题不断解决的成就感。三是发展性任务,余音回响,打开天地。在情境收束环节,通过开放性、发展性任务对情境进行外延拓展,或让学生通过对同类情境、反向情境的探索,能够在课后持续研究,获得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能力。
4.探寻深度情境模式,发挥情境价值
優质情境需要适合的优质教学模式来落实。引导学生从“研”到“创”,便是基于地理情境的地理课堂迈向优质高效的深度实践。深度情境“研创”教学环节包括从情境中“观察提取信息、提炼概括要点、创建知识结构、迁移应用发展”,学生需要从创设的情境素材中提取事实性知识,进阶凝练为主题性知识,最后进阶升华为概念性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达到地理关键能力的创生。以此启发学生对于情境的二次思考和深度研究,使地理问题得到更充分的复盘与解决,实现学生地理学科结构化知识的创建、关键能力的创生及信念品格的创立,实现地理情境的最大化利用和情境价值的最大化彰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高同利.基于情境分析的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编制思路探析——以广东省近三年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为例[J].地理教学,2022(16):28-32.
[3] 韩丹丹.基于空间尺度思想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以“植被的分布”为例[J].地理教育,2023(10):21-24.
[4] 高同利.初中地理情境化试题的构成要素及内涵解析[J].地理教育,2023(2):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