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陶瓷材料在尹秀珍装置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2024-06-06 18:19孙雁翎
佛山陶瓷 2024年5期
关键词:装置艺术陶瓷

孙雁翎

摘 要:陶器作为承载物的工具,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至今,它一直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现代陶艺展现出他独特的魅力,装置艺术也作为当代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开始蓬勃发展。尹秀珍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展现了陶瓷材料作为媒介介入装置艺术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尹秀珍作品中陶瓷与装置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当代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探究陶器瓷材料在其装置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对于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陶瓷材料和尹秀珍装置艺术作品特点的分析,探究陶瓷材料在其作品中的应用,从而探究陶瓷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意义,为当代艺术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同时也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陶瓷;装置艺术;尹秀珍

1 前言

中国古典哲学中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道”是法则,法则无形的,称之为“形而上”。“器”,是有形之物,称之为“形而下”。而魏源认为:“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说某项技艺或技术在达到顶峰后,就会接近道的境界。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揭示了“道”和“器”的区别,道法无形便为“形而上”,器物有形便为“形而下”。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认为:“极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这也说明某一项技术完全熟识掌握之后便可接近道的境界。也就是说承载“道”的“器”也会具有某种精神性, 而探索“器”的精神性, 也是尹秀珍的重要修行目标,她将陶瓷作为一个新的创作材料, 创作出了《融器》《壁器》等作品。她认为这些陶瓷是精神之物, 也是精神之器。尹秀珍对陶瓷的应用极具个人特色,她喜欢将其他材料融入陶坯之中进行烧制,例如旧衣物。这也是她对陶瓷材料的创新性应用。

2陶瓷材料的特点

2.1陶瓷材料的优势

陶瓷材料是目前工程材料中硬度最高的材料,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同时它的导热性较低,还有很好的隔热性。陶瓷材料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使其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从而产生除实用价值以外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将陶瓷材料应用于装置艺术作品之中,既满足了装置艺术的三要素——场地、情感、材料,也兼具一种人文关怀,充分的发挥装置艺术作品公共性和互动性,更好的展示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本质,建构作品与观众的交流,使观众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的体味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除此之外,陶瓷作为一种可多次利用的材料,具有环保性。陶瓷材料与装置艺术的结合,使装置理念融入传统材料的同时,也使新思想和传统物质文化交流融合。这样的结合既体现了装置艺术对传统物质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陶瓷艺术的时代特征。将陶瓷材料融入装置艺术之中,满足装置理念和传统材料结合的同时,也使得新的理念思想和中国传统物质文化获得交流。新的融合是对陶瓷材料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也符合新时代背景下装置艺术和陶瓷艺术当下的发展。

2.2陶瓷材料的局限性

万物皆有两面性,陶瓷材料融入装置艺术作品具有良好的优势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装置艺术作品的共性和互动性决定了作品与观众必然是置于同一空间的,而陶瓷材料的易碎性,将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成为安全隐患。其次陶瓷的制作结果是不稳定的,在烧制期间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烧制结果,制作周期较长。最后,对于大型的或造型复杂的装置艺术作品来说,整体烧制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需要分成几部分来烧制再拼接。但在拼接过程中,各个独立部分不一定能完美契合。这无疑给作品的创作过程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

3尹秀珍装置艺术作品的特点

尹秀珍对于现实肌理极度敏感,这种敏感赋予了其作品如呼吸般真实、细腻的质地和张力。置身于尹秀珍的作品中,观众从来不会觉得艺术是遥不可及的事物,但又会无法拒绝它们本身所散发出的某種神秘、迷人、将他们拉向远方的力量。

3.1独特的女性力量

尹秀珍的创作材料和女性身份总让人误以为她的作品是柔软的,但实际上她并不是以女性主义的姿态去创作的,她的作品是根据她的判断与感受而创作,她大多数的作品早已超越了性别,并不只是停留在柔软的表面。她的意志,因为自我而社会化,因为细微而宏大,因为私密而普适。如宋冬曾经所说,尹秀珍的作品经常来得“零碎、不连贯”,但她的作品是在最隐秘、最细致、最柔软与最粗糙、最粗暴的物料之间的固有冲突所产生及形成的。这是尹秀珍式的女性力量。

3.2存放时代的记忆

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在尹秀珍童年时期对她产生了巨大影响,她的绝大多数的作品都体现出很强的集体潜意识感,她善于将一个个带有不同记忆和经历的旧物组成一个整体,再根据不同时期的体会展现出不同的内容。除此,尹秀珍还喜欢将织物、水泥、建筑材料等材料与其自身的生活轨迹联结起来,被赋予了强烈的个人化色彩。用这些承载着个体痕迹的材料制作出来的作品承载着她个人的生命印迹。正如作品《尹秀珍》,她使十双贴着自己照片的旧布鞋承载着一连串不同时期的个人史。 她擅长“收集经历”并将她的个人语言融入社会的公共领域。其作品《衣箱》、《水泥鞋》、《酥油鞋》、《内省腔》、《不能承受之暖》、《一句话》等。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记忆,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审美,不同的价值观,尹秀珍用一针一线将它们缝合,冲突与矛盾被她轻柔地化解,关于时代的记忆也封存在了她的作品里。

3.3生态教育意义

尹秀珍很早就开始关注生态问题,从1995年的《洗河》开始到2020年的个展“补天”都展现出她对环境的思考,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阐释。在《洗河》中,用清水洗涤河污水冻成的冰块的方式引起观众的好奇、参与,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引发观众思考对环境的保护,该作品起到的生态教育意义比起宣传海报、口头教育等方式更为生动和深刻。在《活水》中,运用“丑陋”的方式、“被人类批判的不环保的方式”将“垃圾”种在土地里,从反面去刺激人的视觉和心理来达到宣传环保的目的。在《南极》中,将“南极”的“雪”分发给观众,让“南极”在分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从而引发观众的环境保护的思考。从这些作品的表达方式来看,尹秀珍对环境与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观众的“参与”、“体验”也是她作品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她作品中的生态教育是生动的、深刻的、是更为高效的。她以这样的方式真正触动人们,让观众通过“体验”来“受教育”并自愿投入生态保护当中。

4陶瓷与尹秀珍装置艺术的结合

“器”一直贯穿于尹秀珍的作品之中,无论早期的《衣箱》和《酥油鞋》, 还是后来的《可携带的城市》、《内省腔》 等作品,都是“器”。“器”也是尹秀珍做陶瓷的出发点,《礼器》《壁器》《泪器》《融器》四组陶瓷装置,是为了对应“器”字四个“口”,也是为了认识陶瓷凝练的气质,让陶瓷成为尹秀珍自己的精神承载之器。

《礼器》(图1)是艺术家尹秀珍用陶瓷和旧衣服创作的陶瓷装置,衣服碎片寄居着人的记忆、精神和气质,从冰冷、坚硬的陶瓷裂缝中穿过,如同生长的萌芽。视觉上的疏密给《礼器》一种别样的呼吸感。人与陶瓷仿佛融为一体,产生了一种共生关系。其形式来自于其早期作品《温度》,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将不同价值观和不同信仰导致的冲突对于以往空间的摧毁和遗弃展现的淋漓尽致,呈现出一种“器”的崇高感。她在陶瓷材料与装置艺术的结合过程中,以人的经历、灵魂和带着身体温度的这种材料来作为陶瓷的彩绘, 用这种方式重新定义彩绘, 重新定义人跟陶瓷的关系。在进行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伊秀珍关注的是陶瓷本身的内在精神力量,并未过多在意制作技术和工艺。在陶瓷材料和装置艺术的创新结合过程中,她将个人的生活经历,精神气质和内心温度作为陶瓷彩绘的基础,用内在气韵定义属于她的彩绘艺术,拉近人与陶瓷之间的关系,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在《壁器》(图2)中,从残垣般的瓷块缝隙之中努力探出的旧衣物,都是从不同人穿过的衣服上揪下来的,它们普遍有着人的精神和温度。就像是从废墟中长出来的各色植物,这些参差不齐的须须叉叉到处都蕴藏着旺盛的生命力。而残垣瓦砾本身也成为了这个不断破坏继而重生着的时代的纪念碑。这些经过高温焕化而成的祭用礼器似乎正指向一处超越了冲突与变化的理想之地,以永恒之精神力量对抗现实之无常。同时挂在墙壁上也具有某种精神指引的作用。

制作《泪器》(图3)的时候,尹秀珍用坯土的口部轻轻地扣向自己的下眼睑,眼窝压出来的凹陷便成了泪水的容器。《泪器》的基调是安静而感伤的,尹秀珍一共制作了108件《泪器》,对应的是佛家所说的“百八烦恼”。尹秀珍用作品细数着108种“人的烦恼”,而她自己的烦恼或许就在这几百次仪式般的动作中化解。

在《融器》(图4)系列中,她把不同的、代表意象的材料与陶瓷相融,钟表、镜子、尺子……嵌进陶瓷中,有着相融作用下的轮廓和裂既“融”又“抗”,作品重新对意象背后的概念进行外延拓展和再认识,关于时间、关于自省……“融”是她“对抗”的手法,是内省和诘问,也是并存。

除此这四件作品以外,《21克》(图5)和《扣儿》(图6)也是陶瓷材料与装置艺术融合的完美体现,在《21克》中,尹秀珍将旧衣物的袖口布片与瓷土结合,在窑炉中的烧炼之下,一方燃烧殆尽留下纹理痕迹,一方从柔软的材质炼就成坚硬的材质。“21克”则是人的灵魂的重量,该作品将个人与生命、脆弱与坚强产生了具有韧度的连接,也許这就是为何尹秀珍说:“陶瓷是一个‘炼的状态,人生也需要历练。”而《扣儿》则是将纽扣和陶瓷融合,使组配在形式上具有清洁感和对比性的节奏与张力。该作品中的“扣”被理解为绳结,尹秀珍认为:“在生活的不同阶段上,都有形色各异的绳结需要人们去耐心地揭开。而‘扣儿就像是一个个待解的谜团,人生则是不断求解谜团的过程。”同时,《扣儿》这组作品,也是尹秀珍对于“边角料”所做的一次变废为宝的创作魔术。她将制作大件陶瓷时被切割下来的陶泥、与纽扣和衣物的边角料做了巧妙的结合,并将它们制成了一件件形态各异且色彩丰富的小雕塑,而这些既复杂纠结又独立倔强的个体,也成为了一个个等待着被观众解开的神秘谜团。

尹秀珍的陶瓷装置艺术作品,为我们展现了陶瓷材料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及文化的多样性。

5结语

陶瓷赋予装置情感温度,而装置则给予了陶瓷更加广阔的空间和生命力。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正是当代艺术相互交融的产物,是立足于时代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以陶瓷作为媒介将装置引入日常的研究对于装置艺术乃至当代艺术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装置艺术借助综合材料及多媒体技术手段,拓展了陶艺的表现形式及表达语言。随着当代多媒体及综合材料的广泛运用,其表现形式日趋多元,通过与装置艺术的交流,陶瓷艺术也越来越注重公众性、社会性的表达。在尹秀珍的陶瓷装置艺术作品可以看到她通过装置艺术和陶瓷材料的结合,对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进行了新的表达,通过作品来传递这种瓷器精神。而瓷作为中国的代表,这种精神也是中国精神。

参考文献

[1]盛金成、孙献华.《陶瓷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8(22).

[2]刘漪.《叶适功利哲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0.

[3]尹秀珍.《尹秀珍陶瓷自述》[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7(12).

猜你喜欢
装置艺术陶瓷
金意陶陶瓷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浅析民族文化“面具”与装置艺术的重组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之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物”化的空间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邻里空间的应用研究
简述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其创作方法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