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

2024-06-06 14:34郑宽宽郑琳姜华帅
秦智 2024年5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大思政实践路径

郑宽宽 郑琳 姜华帅

[摘要]本文从“大思政”格局出发,深入分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并探讨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首先阐述了劳动教育在实现“大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促进高校育人理念转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体系不完善、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足以及学生参与意愿较低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加强制度保障和资源投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构建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思政;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12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黨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大思政”的全新理念。“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其中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在实现“大思政”目标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探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对于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劳动教育在“大思政”格局下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思政”格局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劳动教育是实现“大思政”目标的重要载体

新时代“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参与实践劳动,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为实现“大思政”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更能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为未来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奠定基础。同时,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高校育人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往往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从根本上转变育人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转变。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政策措施,但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缺乏明确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劳动教育往往仅停留在一些临时性安排和单一的实践活动层面,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校在设计课程和教学大纲时,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导致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随意性较大,难以形成有机的教育体系。其次,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工作机制也是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瓶颈,例如,分考核、师资配备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健全;学分考核是促进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机制,然而目前学分制度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应用并不普遍,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大多采取单独开设课程或组织实践活动的模式,与学生专业教育存在较大脱节。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之间缺乏有效的内在联系,使得很多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内在认同感,往往难以理解劳动教育与自身专业学习的紧密关系,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逃避劳动的思想,加之劳动教育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导致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不高。一些学生认为,参与劳动教育无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对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首先,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在“大思政”格局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思政”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而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单纯注重理论灌输的教育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作为重点任务。

其次,要探索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对接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比如可以在相关专业课程中设置劳动实践环节,或者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劳动实践中得到有机融合。

最后,要丰富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劳动教育往往采取“说教”式的单一模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基于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对劳动价值的认识。

(二)加强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投入

首先,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长期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成绩,忽视了对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的考核。为此,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如设置劳动实践学分、观察学生的劳动态度和技能表现等,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其次,要健全完善师资培养和实践基地建设机制。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且专业培养体系不健全。为此,高校要积极选拔和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鼓励有劳动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授课,并建立教师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同时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开展[1]。

最后,要加大对劳动教育资金和设施的投入。受资金和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和高校要本着“大思政”的理念,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学校的预算安排,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提升學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高校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主动性的重要性。劳动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才能真正感悟劳动的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高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学生内在动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教育;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生产劳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不同形式的劳动实践项目,比如在社会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扶贫帮困等公益活动,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鼓励学生将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切实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价值与实践的意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劳动的成就感和价值,增强他们的参与激情。

高校应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不能简单地追求结果,而要重视对学生在实践中展现出的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的全面考核,比如可以采取教师观察、同伴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不断改进,从而培养良好的劳动品德[2]。

(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育人机制

高校要认识到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育人机制在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劳动教育必须与家庭、社区、企业等广泛联系、形成合力,才能确保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高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的联系合作,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如生产车间、科研实验室、社会服务站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培养学生劳动品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中来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比如可以组织家长参与学生的劳动实践指导,或者邀请家长分享自己的劳动故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家庭对劳动的重视,增强其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3]。

社会各界要为高校劳动教育贡献力量。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参与者,社会各界单位和个人都应该主动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支持,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传授专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社区组织则可以邀请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与服务意识。只有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密切配合,才能真正构建起完整的劳动教育支持体系,共同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4]

四、结语

本文旨在探讨在“大思政”格局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及实践路径。通过对劳动教育作为实现“大思政”目标的重要载体的分析,以及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的深入剖析,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以及促进高校育人理念转变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叶乔.大思政格局下医药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6):78-79.

[2]董杰.“大思政”观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内生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J].职教发展研究,2021(1):97-101.

[3]卢卫桢.“大思政课”视野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成长,2023(4):4-6.

[4]刘艳明.“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J].知识经济,2023,661(33):153-155.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规划项目,项目名称: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工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SCG250)

作者简介:郑宽宽(1991.8-),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郑琳(1981.1-),女,汉族,浙江舟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姜华帅(1982.12-),男,汉族,山东莱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大思政实践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