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合视域下高校美育培养体系的建设与思考

2024-06-06 14:03揭敏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

摘  要:美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如何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美育有效融合,仍值得探索。在深入分析美育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上,从构建分层化课程体系、建设多融合美育实践体系、探索智能化培养模式、加强优质资源共享、打造智慧教育新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探讨,为高校美育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融合;高校美育;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5;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1-0024-04

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先后发布了一系列与美育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如:2019年颁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构建完善面向所有高校美育育人机制,包括提高美育课程质量,打造交叉融合美育课程;2020年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明确美育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深度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元素,增强课程的深度和广度;2022年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要求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美育质量。这些文件的发布为高校美育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政策保障。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数智化时代[1]。高校美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美育进行有效融合,对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美育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美育的内涵及其作用

“美育”的概念是由18世纪哲学家席勒提出,他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美育是使人性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他认为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是一种与纯粹理性教育、科技教育相对的感性教育,是一种关乎人的感性和理性整体发展的“全人教育”。[2]在近代中国,“美育”最早是由王国维引入到中国,又经由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教育家的改进与倡导,与中国“礼乐”传统相容并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理论。经过多年发展,美育涵盖了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和创新教育。感性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美育可以培养人的感性,最终达到感性和理性平衡的目的。美育也是一种人格教育,以西方“真善美”学说、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教育理念,培养人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美育也是创新教育,通过美育可以培养人善于反思、乐于想象的形象思维。总而言之,美育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环境的共同促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感性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对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育是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纯洁人的道德、丰富人的精神。另一方面要挖掘美的元素,发挥美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近现代教育中,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在内的“完全之教育”的宗旨。通过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全面發展的时代新人。[3]三是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美育对抽象思维的培养、对形象思维的训练、对智力发展的促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属于超越性思维,包含以艺术思维为主的形象思维和以科学思维为主的逻辑思维,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美育重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之外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思维,在启迪学生智慧、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对美育的影响

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4]在技术驱动方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为核心的新兴科技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指出要将美育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鼓励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建设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2017年国务院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通过探索线上线下混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打造一批大咖云集、质量上乘的美育在线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当前美育课程主要采用线上和线下教学两种。线下教学采用班级授课的模式,绝大多数课程是单向讲授式、灌输式教学,虽然选课人数较多,但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寥寥无几。线上的网络课程能解决线下课程门类不够丰富、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学习时间不够自由等弊端,也存在课程内容更新慢、面对面交流少、教学体验差等问题。总的说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课程,在教学方式上都存在过于乏味、单调和枯燥的问题,这种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在资源共享方面,部分高校多举措开展互联网美育工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积极打造了优质的美育线上课程,学生可以进入爱课程、智慧树等平台进行自由学习。但是还有部分高校缺乏统一完善的共享机制,在研发网络课程的过程中设置了访问权限,没有真正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管理的各要素和各环节。第二阶段是重组和再造,转换和提升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结构,从工业化的支撑体系转到信息时代的动力结构。第三阶段是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和全领域的变革,构建教育的新生态。[5]三个阶段的教育特点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互联网时代,到数字智能时代,再到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智能化将进入大规模的转型和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设计的发展方向可以更加宽泛、更加开放、更加共享。

三、美育培养体系建设思路

(一)美育工作的总体思路

南昌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并对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开展美育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建立美育评价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35年,形成美育课程与美育实践相互补充、课程教学与理论研究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的美育新体系。学校在实施美育过程中,既要深入理解美育的内涵,厘清美育的目标,也要充分考虑各学科门类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和构建新时代美育培养体系。

开展美育工作需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激发创新潜能的育人目标,将目标分解为促进学生的感性发展、人格完满和创新拔尖,构建“课程教育、艺术浸润、创新实践”的美育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从培养内容来看,涵盖多层次的美育课程、多领域的艺术浸润以及多融合的创新实践等教育内容。从培养方式来看,采用“立体化”的课程学习、校内外实践活动等多形式的培养途径。从评价机制来看,采用定性、定量、美育答辩等多元化考核方式。

(二)分层化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美育的重要渠道,优质的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设置是美育的关键环节。构建“多样化、分层化、立体化”的美育课程体系,需要在内容上实现“学科教育和通识教育”相互依托;方式上“线上讲授和线下讲授”相互结合;类别上“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互补充的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

1. 通识美育课程

积极打造以“艺术鉴赏类”“艺术理论类”“艺术创作类”等课程为基础,以“江西传统文化与审美”美育云端课程为核心的通识课程体系。其中美育云端系列课程,包括“艺术审美与创意思维”“景德镇瓷器之美”“赣剧的传承与发展”“博物馆的艺术经典”“江西书院文化”5门课程。

2. 学科美育课程

学科美育课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和创新动机,培养学生专业审美能力。课程由各学院自行开设,结合各专业特色,充分挖掘美育元素,至少开设1门专业审美课程作为个性选修课,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和领悟美的真谛,将审美思维、艺术思维渗透到专业学习中,培养具有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专门人才。

3. 综合美育课程

依托学校建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专业,组建若干个跨学科创意中心,联合开设美育创新创业课程,所在学院学生可以选修创新课程与修习学分。通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课程学习,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多元融合美育实践体系

实践育人是通过多元化的美育实践活动,构建多元融合的美育协同实践体系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塑造完美人格,进一步增强高校美育的实效性,如图3所示。

1. 在文化活动中贯穿美育教育

实施“美育浸润计划”,营造与美同行、向美而行的艺术体验。如:定期举办“弘美讲坛”,邀请著名研究学者艺术人文领域为在校师生开展前沿讲座;常态化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公益演出进校园活动;创作原创校史剧《青春里的歌》、话剧《军旗升旗的地方》等活动;举行书法、摄影、微视频制作等人文艺术比赛,营造浓厚的美育氛围,让学生获得立体化、沉浸式的体验。

2. 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美育教育

实施“美育践行计划”,组建艺术香樟志愿服务队,在走进乡村、服务社区、回报社会中,发现山野之美、劳动之美、奉献之美,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及奉献精神。秉持科学与艺术融汇、人文与科学携手、美育与专业结合的原则,组建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跨学科创意中心,开展美育综合项目实践。

3. 在育人环境中渗透美育教育

实施“美育型”校园环境设计,营造格调高雅、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校园环境与审美教育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校园环境的创意设计,另一方面可以由学校统一组织设计实施,通过全方位改造美化校园工作、生活和办公区域,打造具有独特性、标志性的美育教育空间,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得艺术与美的熏陶。

四、信息技术融合下的美育工作建设路径

(一)探索智能化培养模式

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美育教学方法创新,如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美育课程中引入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依托的智能教学系统,通过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技术,对学科知识图谱进行细粒度的知识单元拆分,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精准测量,提升美育课程质量。

(二)加强优质资源共享

加快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共享建设,使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继续在智慧树、爱课程等平台推广学校的美育线上课程,联合省工会、省内高校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江西传统文化与审美”美育云端课程,邀请省内外美育名师为学生讲授课程,力争打造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打造智慧教育新环境

全球高等教育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趋势显著加快,以智慧教育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境界。[4]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完善教学设施、网络条件、学习平台等,大力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和智慧生活场所,打造线下和线上虚实融合的智能学习空间,推进体验式、场景式、沉浸式美育教学。依托数字化校园,以及数字化的艺术馆、博物馆等美育资源,让学生在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中实现循序渐进的成长,提升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

五、结语

美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带动多学科跨界联网、思维方式的迁移联网、线上线下教师学生的联网,打造一个互联互通的美育生态共同体,[6]这是未来美育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教育正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关成华,陈超凡,安欣. 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趋势与未来教育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21(07):13-21.

[2] 孙献华. 高校美育实践的新路径与新课程[J]. 江苏高教,2022(3):102-105.

[3] 邓喆,王尊. 新时代美育的新要求新特征新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22(9):44-46.

[4] 張大良. 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22(9):14-17.

[5] 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秘书处. 高等教育数字化的趋势、阶段与变革——《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节选一[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3-8.

[6] 赵伶俐,温忠义. 互联网+大美育课程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责任编辑:杨毅恒)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1 年度南昌大学美育专项研究课题“信息交互技术视域下高校美育课程设计研究”(课题编号:MY21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揭敏(1978—),女,硕士,南昌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交互设计、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高校景观设计专业创新与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