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价值、现状与路径探究

2024-06-06 14:03李小玲刘彦平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专业教师提升路径职业院校

李小玲 刘彦平

摘  要:专业教师是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主体,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要从职业教育时代使命的大局和高度,认识自身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与价值。文章探讨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价值和作用,重点分析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表现,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相关理论,提出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路径,以期为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1-0016-04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十分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作用与价值,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和过程。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根本,所有教师、所有课程在人才培养中都具有相应的责任、作用和不可或缺的价值,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与相互协调离不开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1]为此,以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为研究对象和客体,探讨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价值、现状与提升路径,希望能够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提供力所能及的参考和借鉴。

一、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及价值

在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作为职业院校中的专业教师,他们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能手,更是培养学生思政能力的重要力量。本研究将从内涵与价值两个层面出发,剖析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核心要素及其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

(一)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内涵

研究提及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是指职业院校中担任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在内涵上不包括担任思政课程的教师。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指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在课程教育与课程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思政教育成效,它包括了教师对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在逻辑关系的认知,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能力,以及教师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内容。[2]

(二)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价值

1. 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彰显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目前职业教育是在一个充满多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复杂网络信息化环境中进行的,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正确與否,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还关系到职业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学生相比较,其学习能力、知识基础、自我管控能力、信息识别与辨别能力等都相对较低或较弱,更容易在复杂环境中误入歧途、迷失自己。职业院校在履行和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时代使命的过程中,单单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开展思政教育远远不够,必须将学生的思政工作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除了传统思政课程外,每门专业课程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舞台和阵地,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教师都要参与到学生思政这个系统化的工作之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价值。[3]

2. 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保障了“立德树人”使命的落实

“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要求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健全人格,更为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使命。专业教师是职业院校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之一,负责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引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素养,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负责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塑造。为此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不断地提升自身思政素养,致力于提升道德与职业操守,守住自己的初心,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严于律己、自我约束,言传身教,为学生在做事、做人方面树立良好的典范和榜样。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秉持和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和思政修养,善于从专业课程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水乳交融,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理念,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4]

3. 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确保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中不少专业教师认为学生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自己主要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事实上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单纯靠思政教师远远不够,所有教师应充分参与所有课程、所有环节,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专业教师在职业院校中承担着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专业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隐含的思政元素,精准地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以专业知识为媒介和载体,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反过来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重要保障,同时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教师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政素养。

二、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现状分析

2021年,教育部从全国高等院校中遴选了近700门专业课程的示范课,以及相应的课程思政名师名家、团队和示范研究中心,在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高教院校中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课程思政建设热潮,涌现出了许多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性单位、个人与精品课程。就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整体状况而言,问题与成绩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课程思政意识与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少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不够清楚、不够准确,思想意识上缺乏足够的重视,片面地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也有不少专业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维护学习纪律、约束学生行为能力等这些课堂管理就是课程思政的大部分内容,也有不少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会冲淡或影响专业教学的效果等,实际上这些顾虑和误解都是对课程思政认知不够全面深入、准确的表现。

不少专业教师将精力和关注点都放在了专业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中,在专业课程教学领域中有着成熟的体系与机制,对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有效的经验借鉴,同时自身也缺乏足够的从专业课程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惯性思维和畏难情绪,造成了部分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思政教育缺位现象,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相脱节。[5]

(二)课程思政内容与施教方式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创新

不少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表示自己的课程思政内容和施教方式对于学生价值的引领作用不佳,同时又苦于找不到有效方法而感到手足无措。一方面源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存在问题,不少专业教师在职业培训时,更多地选择专业技能课程,忽略了思政素养提升类课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课程思政的能力,专业教师在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困难和障碍,导致课堂教学中专业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教育两者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甚至是生搬硬套、顾此失彼。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空洞说教、强行命令、直接灌输等问题,这种方式显然没有办法实现与学生内心需求共情,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自然接受度、认可度偏低,甚至出现抵触现象,因此相应的育人效果也不高。[6]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协同与体系化有待进一步增强

经过对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调查发现,由于不同主体的目标和职责存在较大差异,在缺乏有效整合的情况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协同水平与体系化水平都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方面,不少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对思政元素、核心思政内容等的认知不太清晰,对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的融合时机把握也不够精准,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进行密切的合作。另一方面,相同专业下各个专业课课程思政之间也缺乏相互配合与系统规划,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的比较突出,没有真正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视角来统筹考虑和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问题。

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路径

基于以上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现状与问题的分析,结合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思考当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问题。

(一)提升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专业认知与价值认同

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和使命,职业院校必须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意识,提升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认同。必须改变某些专业教师“重知识技能传授”而“轻价值引领与传播”的旧观念、旧思维,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专业教师自身要自觉地提升自己对大是大非问题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对错误思潮和言论要敢于抵制、批判,坚定政治立场与信念,强化政治意识,严肃政治纪律,特别是要自觉预防西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腐蚀。其次,专业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加强对国家大政方针、路线政策、精神指示的学习和体会,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和体会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的相关政策与精神,并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践行。再次,专业教师要正确认识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走出课程思政教学会影响或冲淡专业教学的认识误区,为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做好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将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创新,在打破时空限制、师生充分互动的基礎上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以课程思政来提升专业教学的人文性、思想性,以专业教学增强课程思政的知识性与素养性。[7]

(二)提升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设计能力

首先,专业教师要胜任善教,就必须要善于从专业课程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这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基础,也是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有机交融的保证。专业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培训、交流等提升自身专业的人文视野与素养,在对专业课程思政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参考和借鉴优秀课程思政成果与案例,遵循专业与思政彼此协同、共同成长的原则,挖掘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德育思政素材,谙熟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将其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其次,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切入点是实现两者有机融合、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教育的关键,切入点的选择要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与兴趣出发,因势利导地引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多个方面,诸如学生学习研究能力、教材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课程思政教学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等,这也是实现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的协作,共建共享优质课程思政资源

课程思政可以视为思政课程在专业课程领域的拓展,因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思政课程的支持和引领,思政课程教师可以参与也理应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规划,为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职业院校应该创建某种平台或机制以实现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不同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也应该彼此协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首先要从专业层面确定总的思政元素框架,然后将其分解到各个课程群和专业课程之中,一方面可以在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进行分工,避免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同一专业下不同课程在思政建设和思政教育上的协作,进而形成合力与协同效应。专业教师要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与同类院校、同类专业、同类课程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共建共享优质课程思政资源,职业院校在进行校企校际合作交流时,通过整合彼此的优势资源,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思政资源。

四、总结

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在课堂,教师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参与主体。一些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着认知、意识和素养等一系列问题,首要的是加强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及其能力提升的认知与价值认同,深刻领会和把握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情况,并在实践教学中努力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水平与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伟娟. 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植物造景技术课程为例[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7(01):86-91.

[2] 张一.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面临的困境与应对[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19(04):75-78.

[3] 王燕,王智星,陈潇,等.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职中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05):40-41+47.

[4] 黄小华. 《电工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22(02):54-57.

[5] 杨茹. 城市轨道交通课程思政教学探究[J]. 普洱学院学报,2022,38(02):118-120.

[6] 于涵. 关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的几点思考[J]. 公关世界,2022(12):108-109.

[7] 谢寒,明荷.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医学专业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的思考[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06):23-24.

(责任编辑:邵秋露)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22 年度立项课题“关于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研究”(课题编号:2022SZX504)。

作者简介:李小玲(1967—)女,本科,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刘彦平(1974—),女,硕士,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伦理学。

猜你喜欢
专业教师提升路径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提升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利与弊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助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两点建议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