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电影放映员的存在价值

2024-06-06 07:30任博琳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放映员胶片新疆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情况

近年来,口述史研究蓬勃发展。口述史 强调“在访谈过程中探求被言说的历史特定图 景,刻画其结构,推断这种图景和结构的因果 关系,以及它如何帮助理解被访谈者,理解他 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记忆与集体相连,记 忆既是集体的、多元的,又是个体的。口述史 的价值不仅仅是记录事实,还在于呈现亲历者 置身于社会中的个体经验、情感和价值判断。 从口述中,研究者能够观察人们的认知、情 感、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这为分析个 体经验与大写历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思 路。

为了解新疆电影放映员的真实情况,在查 阅和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在 2023 年对 新疆乌鲁木齐、伊犁以及库尔勒三地的 5 名放 映员进行了口述史访谈,并将访谈内容进行记 录、整理,形成了新疆电影放映员访谈录。基 于访谈录分析得出新疆电影放映员的历史价值

和当代价值。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对放映员进 行了编码,具体情况详见表 1。

二、新疆电影放映员的历史价值

( 一 )精神食粮的传播者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府一直对新疆采取文 化压制政策,群众文化生活匮乏。新中国成立 后,伴随着安定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经济恢复 局面到来的还有逐步发展的文化事业。1949 年 至 1966 年是新中国电影的初步发展期。“十七 年”时期文化匮乏,如果将电影比作新疆人民 的精神食粮,那放映员就是精神食粮的传播者。 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区,新疆广阔的地域、 复杂的地形、不便的交通、多变的气候、简陋 的放映装备和多民族聚居带来的语言问题让电 影放映难上加难。据接受访谈的放映员描述, 放映电影需要他们骑自行车、摩托车或赶马车 去换胶片,马车陷在泥潭里、摩托车坏在路上 是常有的事。“每次换完胶片回来的时候,小 朋友们会从我在他们视野中出现的那一刻就跑过来迎接我,看到他们喜悦的笑容就是我印象 最深的时刻,会使我忘掉路途的疲劳,让我觉 得一切都值了。”谈及为什么坚持电影放映, T3 放映员如是说。银幕、放映机、放映员和围 观的群众,成为当时电影放映的标志。电影放 映的场景在当时新疆各城市以及农村地区并不 罕见。数据显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新疆 农村电影队曾发展到近 1200 个,从业人员突破 2300 人,绝大部分农牧民一年花 1 元至 2 元就 可看 6 到 12 场电影。电影放映员的到来给枯燥 的生活带来了生机,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 活,让人们在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 精神力量。

(二)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纽带

电影放映员除了是精神食粮的传播者, 还在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中发挥作用。电影通过 叙事时间和空间的呈现,传递国家大政方针政 策,描绘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生动景象。放映员 通过放映电影,将群众聚在一起,让大家在电 影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中找到共鸣点,实现电影 角色感情的表达与家国情怀的完美融合,有 效发挥电影在民族团结进步情感体验中的独特 作用。如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 《两代人》,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维吾尔族和 汉族人民一起反抗统治者压迫,并肩前行,共 同抗日建立深厚情谊的故事。人们对影片大加 赞赏的同时无形中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而放映 员将电影带到了人们面前,一定程度上充当起 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成为维护民族团结进 步的纽带。放映员这一职业的工作环境跟随着 新疆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1998 年政府建立电 影专项资金,先后推行了“西新工程”“农村 电影放映工程”,为农村免费配置电影放映设 备。设備的更新以及政府的支持让放映员的脚 步更加轻快,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电影带 来的精神愉悦,文化生活的丰富也引起人们思

想意识的改变。电影有效宣传了党的各项政策, 破除了农村的封建迷信,提高了农民的主人翁 精神,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农 民对国家的朴素感情。和走街串乡的电影放映 员一起奔跑的还有新疆电影。放映员 T1 提到, 放映技术提高的同时,放映的影片也在发生变 化。从放映第一部新疆电影《哈森与加米拉》, 到《库尔班大叔上北京》《永生羊》等多部新 疆题材主旋律影片的出现,再到新疆首部巨幕 电影《远去的牧歌》、儿童电影《小马鞭》等 影片引起强烈反响,新疆电影经历了兴起、繁 荣再到多样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创作出了一批 反映民族团结、幸福和美的新疆风采的作品, 谱写了各民族互帮互助一家亲的影像画卷。

(三)国家文化认同的构建者

相较数字电影技术的高精度、防盗版能力 以及发行放映的便捷多渠道,胶片电影的没落 是技术与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21 世纪的今 天,胶片电影在数字电影的冲击下已经难寻其 迹,但似乎被时代抛弃的不仅仅是胶片电影, 胶片电影放映员这一职业也与我们渐行渐远。 接受访谈的 5 名放映员中只有 T1 和 T4 现在还 继续从事电影放映工作,他们提到,如今的数 字电影放映和以往差别较大,现在的电影院仍 然需要放映员的存在,但技术的进步导致他们 工作的内容已与以往完全不同,可以说现在的 放映员和以前的放映员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如今的放映员还承担着售票员、售货员的工作。 在采访 T1 放映员时,店里仅有他和保安两人, T1 放映员告诉我们,现在线下买票观影的人几 乎没有,基本上都是到电影院自助取票,胶片 被数字硬盘取代,现在放映员的工作非常简单, 时间一到点击电脑上的播放键就可以实现几个 厅不同电影的放映。尽管胶片时代渐行渐远, 但作为一种反映生活的艺术,电影需要长久地 保存下去,胶片将电影储存下来,实现电影的存在意义和本体价值。胶片电影见证了时代的 变迁,沉淀着文化记忆。扬 · 阿斯曼提出“文 化记忆是一种机制。它被外化、对象化并以符 号的形式储存,不像言语的声响或手势的视 觉,这些符号形式是稳定的、超越情境的:它 们可以从一种情境向另一种情境迁移,并从一 代传递给另一代……”放映机、活动影布、大 喇叭广播会触发我们的记忆,将我们的思绪带 到露天电影放映的场景中,三五成群的人陆陆 续续地从村子的四面八方聚集过来将放映员和 放映设备紧紧围住,光照射在银幕上,胶卷转 动,电影开场。文化是胶片电影发展的土壤, 每一部电影的背后都有着文化的力量。电影传 播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 求,反映社会群像,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的影像逐渐模糊,胶片 承载的情感成了我们共同的记忆,久而久之, 共同的记忆又会成为我们独有的精神财富和文 化力量。这种力量将历史文化经验与当下社会 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族群文化心 理的集体认知和共情律动,最终建构国家文化 认同。

(四)提供无障碍文化交流互动的话语空间

放映员的存在也为群众提供了一个无障 碍文化交流互动的话语空间。兰德尔 ·柯林斯 指出:仪式的核心并不是程式化的行动,而是 互动。“亲身在场使人们更容易察觉他人的信 号和身体表现;进入相同的节奏,捕捉他人的 姿态和情感;能够发出信号,确认共同的关注 焦点,从而达到主体间性状态。”由此可见, 互动的首要前提就是亲身在场,而在电影放映 中,放映员全程在场,并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一 种媒介。他们克服空间阻碍,把身体当作放映 设备的运输工具,让偏远乡村或繁华城市的百 姓都看得上电影。在电影放映的过程中,放映 员的身体也参与电影传播,电影放映不再只是观众与电影的单向互动,还是放映员与观众、 放映员与电影之间的互动。至此,放映完成了 互动循环。此外, 露天电影放映还有特定流程, 那就是放映员会在电影放映前、中、后进行解 说并组织放映后的影片讨论。在这里,放映员 扮演的角色并不单一,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播放 者,而是情感的引导者,是文艺战线上的一支 尖兵。农村群众大多受文化水平限制,往往对 电影的内容和意义缺少透彻的理解。但放映员 通常深谙电影语言,并用光影交织的方式勾勒 出情感的高低潮,引领观众穿越电影的情感迷 宫,让每一帧都成为观众心灵深处的回响。如 放映员 T4 提到他的父母是县级人民电影院的工 作人员,父亲是第一批电影放映队队员,他从 小就喜欢跟着父亲去各个村放电影,受到父亲 的影响,父亲讲解的很多影片他都记得,后来 父亲突发脑出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开始延 续父亲的电影梦。放映员声情并茂的讲述将蕴 含城市文化载体的电影普及农村,有效地完成 了意识形态宣传的工作。

电影放映通常采取放映队在覆盖点间轮流 放映的模式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放  映员因此也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接受访谈的多  名放映员均提到“每次去放电影都会受到村民 们的热情欢迎”,甚至“一到村子里,首先就  被请到村主任家中吃顿晚餐”。放映员贯彻“文 艺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子弟兵服务”的指導思 想与村民进行日常生活的互动,在完成放映任  务的同时,收获人们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  同。揆诸当下,放映场所基本都在电影院,放  映员的身体也经历了从在场到缺席的发展过程。 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加凸显放映员自身的互动  链条作用。

(五)了解新疆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

放映员们普遍存在一种趋同的自我认知, 那就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光荣且有意义的。他们任劳任怨,从不抱怨或计较个人得 失,将青春奉献给新疆电影事业。对于新疆部 分农村地区而言,电影和放映员就是当地群众 进入社会的重要媒介。可以说,深入研究新疆 的电影放映员无异于打开了一扇了解新疆近代 社会演变和新疆电影发展的重要窗口。在电影 的世界里,他们是无名英雄,却肩负着无比重 要的使命。他们的身影在黑暗中行走,带来 的是电影的光芒,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共 鸣。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守护者,用心诠释着 每一帧画面,让每一次放映成为一次心灵的洗 礼。在他们的坚守下,新疆的电影事业在岁月 的风雨中茁壮成长。放映员的坚守与奉献,是 对电影、对生活、对观影者的一种深深的热爱 和执着。他们或许不被世人所瞩目,但他们的 工作却扎根于大地,滋润了人们的心田。20 世 纪 90 年代,新疆农村电影事业严重滑坡,大 批电影公司倒闭,导致大批电影放映员纷纷失 业,电影放映也因此受到影响。后来在国家对 新疆农村电影的大力扶持下,受惠于国家的优 惠政策,新疆农村地区的电影放映情况开始好 转,逐步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 目标,大部分放映员也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如 今,新疆的广大农村也告别了老式胶片,进入 了数字电影时代,曾经活跃在城市与乡村中的 电影放映员大多已不再从事电影放映工作,但 是放映给他们留下的记忆永远不会被遗忘。

三、新疆电影放映员的当代价值

新疆电影放映员在基层文化宣传方面做出 了突出贡献,对新时代基层文化宣传队伍的建

设有借鉴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灵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 质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 有之义。培养一支优秀的基层文化宣传队伍是 做好文化宣传工作的前提。新疆电影放映员在 放映电影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适当的影片解说和影片讨论帮助其有效地完成 文化宣传工作,加强了正面舆论引导,满足了 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下基层文化宣传队伍 建设存在一些文化宣传与群众需求、宣传效果 脱节的情况,可以借鉴放映员文化宣传的路径, 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借助手段创 新,用新手段传播新理念,传递好文化好声音, 扎实推进“文化润疆”。

在电影事业的发展和新疆基层文化宣传工 作中,放映员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角色,但他 们却在走街串巷中完成了传播精神食粮、维护 民族团结、推进国家文化认同的任务,为群众 构建了一个无障碍文化交流互动的话语空间, 也为研究新疆近代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研 究视角。

基金项目:2023 年新疆大学校级“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新疆电影 记忆之电影放映员口述史整理与研究”,项目 编号:XJU-SRT-23142。

[ 作者简介 ] 任博琳,女,汉族,河南卫辉人,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 向为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放映员胶片新疆
No.8 胶片复兴使柯达公司产量翻两番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最忆儿时的乡村放映员
胶片相机的维修 当胶片机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
一名放映员的情怀
作品一
放电影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