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观下儿童天性与德育冲突的现象及消解策略

2024-06-06 07:14陆霞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9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

陆霞

[摘要] 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使儿童生活的大环境趋于复杂化,儿童天性与德育规范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日益突显。本文试图从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人学”理论出发,探寻冲突产生的原因,探寻儿童天性对于德育成长的重要价值,以及自然教育理论对于消解德育冲突的启示,并通过实践分享儿童天性与德育冲突的消解策略。

[关键词] 自然教育;儿童天性;德育规范;消解策略

德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唤醒儿童的天性,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儿童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德育环境也随之变得复杂而多样。儿童天性与德育规范之间的冲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日益显现出来。

探索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是对每个儿童个性的最大尊重。在众多育人理念中,笔者发现,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儿童天性与德育规范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儿童天性与德育规范的冲突关系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依据学校制订的德育计划落实德育工作,很多时候看不到一些隐藏的或是已经发生的冲突现象。唯有正视冲突关系,关注冲突现象,找到冲突发生的原因,才能找到儿童德育冲突的消解方式。

(一)沖突关系概述

“天性”在哲学范畴中可以理解为“生性”,是指自然天成且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定的性向、性好;在心理学范畴中理解为“本能”,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潜意识。显然,儿童天性是天生的,也是客观潜在的。

“德育规范”是指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管理的目标,按照一定的计划、要求和标准,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可以泛指一切德育活动的标准和准则,一定程度上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人为性。

当老师在进行德育规范时,常常会忽略儿童客观存在的天性,儿童的天性也会随之被教育边缘化。这违背了人类个性化发展的规律,必然会发生矛盾冲突。

(二)冲突现象扫描

1.现象一:“拒收礼物”的小李

“收礼物”这个举动,笔者曾以为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不需要教的。然而,在去年的儿童节庆祝活动中,这一认知却受到了冲击。笔者在讲台上分发学校和家委准备的儿童节礼物,全班同学个个兴高采烈地上台领取,唯有小李同学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喊了他好几次,都没有反应。笔者走到他旁边,问他为什么不上来领取礼物,他回答我:“我不想要,家里有很多玩具。”最终,在笔者的劝说下,小李还是领取了礼物。当天晚上,通过和小李爸爸的沟通得知,礼物带回家后,小李同学很兴奋地与父母分享礼物是谁送的,看得出来小李很喜欢收到的礼物。类似这样拒收礼物的情况出现过很多次,每次收到礼物后小李都表现出很喜欢的样子。

可见,小李并不是不喜欢礼物,而是喜欢礼物的天性与是否应该接受礼物的道德认知出现了矛盾。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成年人的惯性思维认知与儿童的个性思维表现不一致时,儿童“德育冲突”就随之产生了。

2.现象二:“变本加厉”的小陈

班级里出现了一个频繁骂人、打人的学生,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件头疼的事。小陈最近成了同学告状的焦点。起初,他因为骂同学“笨蛋”而被投诉,笔者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第二天,他因为抓破了同学的手臂而被告状,笔者又对他进行了批评,并与他“约法三章”;仅隔了一天而已,又有一位同学被小陈打到了肚子,痛得不能走路。笔者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请来了小陈的家长,在爸爸的责骂下,小陈承认了错误并答应不会再犯。笔者以为,打人风波能够就此打住。令人惊讶的是,第二天放学,小陈竟然又和一名同学打架,而且抓破了对方的脸。看着变本加厉的小陈,笔者反而冷静下来。笔者先了解事情原委——另一名同学先招惹了小陈;同时,笔者向小陈奶奶了解小陈在家的情况。反观过去一周,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使用了批评、说教,爸爸甚至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暗示,表现不好,就可以用骂人、打人的方式来惩罚对方。

可见,小陈的变本加厉,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老师、家长的错误示范。从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些常用的德育手段,并不能正向引导孩子改正、发展,主要表现为德育的“硬性灌输”,其目的主要解决儿童“知”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儿童“需”和“行”的要求。

3.普象:班级“德育冲突”的表征体现

“德育冲突”既表现在个别学生身上,也会表现在班集体中。比如,在班级没有出现诚信问题时,依据教学要求开设“诚信”班会;当班级个别学生沉迷于电子设备时,开展“远离电子设备”的主题班会……这些被强制灌输的“知识”“思想”,有的是儿童天性中已经自然存在的,这会使得儿童在接受时产生厌烦、抗拒的情绪;而有的恰巧是儿童天性中没有的,也有可能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引导的作用。

另外,“德育冲突”还表现在过于注重德育结果。如在学校舞台上,许多不善表达、不喜表演的学生被推到闪光灯下展示自己;老师的一些肢体接触,引起学生的不适;建设团结的班集体文化时,忽略个别学生的情感……诸如此类现象,都可归结为儿童天性与德育之间的冲突。

(三)冲突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规制化要求”干预儿童天性发展

如前文所述,德育规范是人为制定的用于引导儿童成长、发展的一系列准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规矩”。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我们人类被称为拥有高等智慧的“人”的标志。然而,当“规矩”变成了“规制化要求”时,这就大大地干预了儿童天性的发展。条条框框、事无巨细的行为准则,使得儿童畏缩、焦虑,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在“规制化要求”下,儿童对于规则和条例的遵守,不是出于自身道德的需要,而是迫于外界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儿童“恪守规矩”地成长,就像是模式化的机器,失去了儿童自己原本天性的光彩。

2.直接原因:“形式化呈现”束缚儿童天性发展

德育规范的“形式化呈现”,是指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将展示性的成果放在首位。例如,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时,追求书面成果汇报,忽略了生活德育的真实性;又如,开展阅读活动时,追求阅读成果的展示,要求学生完成阅读手抄报、读书摘抄等,而忽略了真实的阅读过程,没有观照儿童自由阅读的愉悦感是否真正发生。

3.深层原因:“功利性追求”抑制儿童天性发展

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独特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决定的。追求社会意志,培养一批社会所需要的未来人才,成为许多学校的德育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就会把儿童当作单纯的教育客体来看待,机械化地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这丧失了对儿童天性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自然也就抑制了儿童天性的发展。

二、儿童天性对德育成长的重要价值

在现代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归纳的七种儿童天性中,前四种天性特点为“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也就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弱社会性、强模仿性、强好奇心以及胜负欲,给儿童成长带来了重要价值。

(一)弱社会性——游戏寓教于乐

儿童由于其年龄及阅历特点,显现出来的社会性较弱,做事情的动机都是出于本能。因此,儿童自然好游戲。作为教育工作者,抓住儿童喜欢玩游戏的天性,将教学活动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成长,这不仅能够帮助儿童增长知识、增加经验,同时还能够帮助儿童实现自我的内心成长,逐渐形成对生活、对他人的态度。尊重儿童弱社会性的天性,就是在维护儿童内在的和谐,使神奇的、完美的内在机制发挥其作用,从而助推儿童德育成长。

(二)强模仿性——榜样植根于心

儿童的模仿天性远远超出成人,其模仿敏感度和吸收能力构成了儿童的可塑性。模仿是一切学习的源头,儿童对身边人言行的模仿、对周围环境信息的吸收、对自身产生的影响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尤其是教师和家长这两个群体,为儿童提供的参照和示范,会植根于他们心中,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更为深远。因此,树立榜样、改善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德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强好奇心——情境唤醒潜能

儿童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有可能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好奇心能够打开儿童学习某一学问的大门,“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透过一系列问题,我们能够捕捉到儿童对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的知识和经验的掌握情况。小学低年级正是儿童的懵懂时期,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及追根究底的发问探索,恰恰可以为日后科学研究或艺术发展提供关键性动力。关注儿童的好奇心,为其创造一定的情境,留有追问、研究的时间与空间,极有可能唤醒他们未来投身领域的潜能。

(四)强胜负欲——比赛驱动成长

儿童天生好胜,强烈的胜负欲对于儿童的心理成长具有双重意义。成功和胜利能让儿童产生“成就感”和“胜任感”,从而产生“我能”“我行”的心理暗示,强烈的胜负欲能够增强儿童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为儿童创设一些“比赛”环境,并把获胜目标设立在比较容易达到的水平,让儿童能在自己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功或胜利的体验。在比赛中,抓住儿童的热情与自信,并授予儿童一些知识和技能,向儿童输入情感、价值观,形成一种与成绩无关的德育成长的良性循环。

三、自然教育观对儿童“德育冲突”的重要启示

在卢梭的“自然教育视域”下,自然教育是可以等同于儿童的天性的,他对“自然教育”的定位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这种彰显了儿童主体性的教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解决儿童“德育冲突”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一)自然性层面:天性自然是德育的基础

历代自然教育家把“自然性”解释为人的特性、儿童的天性;卢梭更是强调,儿童的教育必须服从于自然教育。这一自然性层面为解决“德育冲突”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以“德育规范”制约儿童天性发展规律的教育策略是必然会发生矛盾冲突的。“因材施教”,其实就是按照儿童的天性特点,实施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教育策略。唯有尊重儿童的天性,才能促使儿童朝着有利于自身正确的方向发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自由性层面:天性自由是德育的支撑

自由、平等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源自人自爱的本性。自由性是自然教育的内在意蕴,也是德育活动的支撑。“德育规范”的存在意义就是希望儿童能在一系列规范下,自律成长。其实,自律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自由。因此,“德育规范”不应是让学生服从、被束缚、被控制。德育活动应当让儿童回归到一种自由状态——活动方式的自由、探索过程的自由、思想空间的自由和语言表达的自由。

(三)生成性层面:天性变化是德育的次序

儿童天性的发展会随着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动态变化,每个阶段的成长都会隐藏其自然发展次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在不同阶段完成相应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还需唤醒儿童的内在潜能,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活动应该具有启发性、诱导性。在德育活动中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条件,儿童就能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向前发展。因此,儿童主体性的生成,是德育活动开展的次序所在。

(四)人本性层面:天性本位是德育的使命

在自然教育观中,卢梭尊重儿童天性、关怀儿童身心,有着强烈的以儿童为本的情怀。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是不可动摇的。“人缺失”现象以及“为了活动而活动”现象是引起“德育冲突”的导火索,丢失了“人”,一切德育活动都将失去意义。德育工作的目的是“立人”,即教会儿童怎样做人、怎样生活,让儿童能够感受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将儿童天性放在德育工作的本位,尊重儿童个性化发展,应当是德育工作的使命。

四、自然教育视域下,儿童“德育冲突”的消解策略

尊重儿童天性发展,是消解儿童“德育冲突”的唯一路径。笔者研究并探索实践了一系列尊重儿童天性发展的德育策略,旨在消解“德育冲突”。

(一)消解目标:变换视角,调整方向,改进方式

在德育视角上,转变“知识本位”视角,摒弃“为了活动而活动”的观念,德育视角面向每一个个体,满足儿童个体的成长需求,支持儿童的个性张扬,引导每个个体遇见更好的自己,从而在成就个人的过程中,成就班级建设,成就学校发展。

在德育方向上,传统德育的重心定位于儿童习性之养成,而在隐性德育活动中又侧重于儿童理性之培养。显然,这样的德育方向是偏移的。德育的方向应当是以儿童为主体,以唤醒天性为目标,以培养能力为抓手,在不同的个体天性中,挖掘其善良的情感、良好的品质、正确的判断力,以及审美能力和生活能力。

在德育方式上,传统德育以行为准则束缚儿童言行,以口头语言讲授价值观,以强制命令灌输学科知识,这些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让儿童置身于德育实践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实践活动中观察、体验、实施,真正促进儿童率性发展。

(二)消解方式:立足本质,遵循原则,丰富路径

育人的本质,应当是“人”的灵魂与肉体间的交流互动活动,而不是知识与理性的输入与堆积。自然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交互活动,培养天性得到充分发展的“自然人”。只有天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培育出对任何职业都有所准备的人,才能培养出自由的、自食其力的人。

在自然教育观“以人为本、知行统一、自由、实践”等原则的指导下,笔者尝试探索一些育人路径,在实践过程中找到了一些消解儿童“德育冲突”的方式。

1.游戏隐藏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段的路队问题,是“德育冲突”的一个典型问题。“静、快、齐”的指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并且效果不佳。抓住儿童“好游戏”的天性,用“约定”替代“命令”,每次整队时,和学生一起玩“木头人”的游戏,一起唱儿歌——“山上有个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话音刚落,全场吵闹的声音戛然而止,学生瞬间安静下来,队伍变得整齐。就这样,排路队的规则渐渐深入学生的心里。

2.困难唤起责任意识

教室里的绿植到底谁来养、怎么养?笔者将这个难题抛给学生。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但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实践,不仅了解到各种绿植的特性,还解决了绿植养护问题。有的学生给自己的绿植制作“绿植养护指南”,有的学生给绿植设计“养护记录”,这样,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指南和记录,对绿植进行浇水、施肥、晒太阳,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

3.比赛习得用餐习惯

教师与学生同時用餐,最大的问题是兼顾不到学生的用餐纪律和光盘问题。当批评说教不仅产生不了作用,还让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时,笔者意识到“德育冲突”产生了。笔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用餐问题,商量解决办法。同学们提出重新分组的办法,大家轮流担任小组长,小组间就光盘及纪律情况开展竞赛,获胜小组奖励班徽贴纸。有了竞赛机制,天性好胜的学生有了力争上游的决心,渐渐养成了良好的用餐习惯。

4.自然回归美好天性

儿童远离自然现象是当今教育环境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儿童与自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校园“智能暖棚”“一亩三分地”及亲子“漫野稻田”,成为学生日常亲近大自然的特色活动。学校应努力让学生走进自然、回归自然,唤醒学生向美而生、向善而长的美好天性。

(三)消解愿景:看见儿童,尊重儿童,成就儿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和使命去看见儿童的主体性存在,发现儿童的个性化特点,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让儿童的自由自主活动走上前,让说教指导活动退后,以最纯粹的、最自然的德育方式去成就儿童的天性发展,使儿童的天性发展成为一切德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在最大范围内消解“德育冲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还儿童以儿童世界。”重寻德育最本真的使命和儿童天性最初的发展方向,摒弃规制化、形式化、功利化的德育规范,要始终坚信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每个儿童的天性都是美好的。高度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努力保护、发展儿童的美好天性,应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始终追求的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薛正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

[2]苗曼.天性引领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陆 霞 江苏省苏州科技减实验小学校(天佑校区)。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
浅谈蒙台梭利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
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论审美教育中亲近自然的重要性
杨红樱校园小说中的教育思想
浅析自然教育思想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自然教育对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影响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科学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