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如何培养自主思考、合作共学的习惯

2024-06-06 01:36:10叶璟
家长·中 2024年5期
关键词:小数核心素养

叶璟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的核心追求,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共学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这种习惯对于学生数学素养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更是他们未来融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石。因此,本文探究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共学习惯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发。

一、小学数学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小学数学课程与核心素养紧密相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深远。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未来社会适应、终身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对小学数学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小学数学不仅是基础知识的平台,更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如学习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这些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而且,小学数学教学注重自主思考与合作共学,其中,自主思考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合作共學则培养沟通、协作和分享等能力,体现社会责任和合作素养。

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共学习惯的意义

自主思考和合作共学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能培育其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等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积极倡导、落实这两种理念,为学生打造更开放、包容和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

自主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传统知识传授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自主思考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培养其多角度审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合作共学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和良好沟通能力是成功的关键,合作共学使学生学会分享知识、分担责任、互相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奠定基础。

三、核心素养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共学习惯的策略

(一)启发式教学,引导自主思考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在相关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计算、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和巩固练习等步骤实施启发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购物情境,如“同学们,假设你们去文具店买文具,每支铅笔0.5元,买4支需要付多少钱?”这个问题涵盖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然后,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有的学生可能将0.5元视为5角来计算总价;有的可能直接进行0.5×4的小数乘法运算。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应给予积极鼓励,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思考。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如果用5角来计算,结果是多少?如果直接进行小数乘法,结果又是多少?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一样吗?”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验证自己的计算,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

其次,在学生尝试并验证结果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他们探索小数乘法的规律,如“小数乘法有什么特点?小数点的位置对结果有何影响?”通过此类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小数乘法的规律,即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确定积中小数的位数。同时,给出如0.3×0.2,0.7×0.5等具体例子进行验证。

最后,教师设计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小数乘法知识,练习中继续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并纠正错误。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小数乘法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

(二)小组合作,促进共学交流

教师采用小组合作促进共学交流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深入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符合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学为例。首先,教师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对方程的兴趣。例如,设置一个购物场景:“小明去商店买文具,花了x元,又买了y元的书,总共花了25元。我们可以怎么表示这个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例如,给出方程“x+y=25”,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求解。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尝试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其次,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基础后,教师将其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分配一个包含几个简易方程的任务单,如x-3=7,2x=16,x÷2=4等。小组成员需共同讨论,利用方程卡片或小白板展示解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分享思路,纠正错误,共同寻找正确的解法。例如,对于方程“2x=16”,有的学生可能直接得出x=8,而有的学生可能通过逐步减半的方法来求解。在小组交流中,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被分享和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方程解法的理解。

最后,各小组完成任务后,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解题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的提问,如“你们小组是怎么想到这个解法的?”或者“有没有其他小组有不同的解法?”激发学生的互动和深入思考。然后,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方程解法的关键点,纠正常见错误并给出相应的巩固练习。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稍复杂的方程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解题能力。

(三)任务驱动,激发主动学习

教师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以及自主思考与合作共学的学习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还能够培养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数学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为例。首先,教師明确核心教学任务,即深入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项特性,以及熟练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巧妙地利用了一个长方体纸盒(长15cm、宽12cm、高9cm)和一个正方体魔方(每条棱长为8cm)进行实例演示。接下来,教师布置了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自主思考任务:仔细观察这两个模型,尝试独立总结它们各自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及主要特征。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发现详细记录在课本上。他们发现,“无论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都具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然而,正方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有的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且各边长度相等”。

其次,教师进一步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分配一个特定的探究任务,如推导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小组成员利用纸张手工制作长方体模型,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共同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经过努力,学生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计算六个面的面积之和来得到,即2×(长×宽+长×高+宽×高)。为了验证其正确性,他们还特意用具体的数字(如长15cm、宽12cm、高9cm)进行了代入计算。同样的,对于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也采用小组合作与探究的方式,不仅发现了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为6×边长×边长,体积计算为边长×边长×边长,还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最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练习题目。这些题目既包含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如计算长方体鱼缸的表面积和体积,也包含拓展提升的挑战性题目,如设计一个指定体积的正方体包装盒并计算其表面积。通过这些练习题目,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更能够拓展思维空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互动式教学,提升参与感

互动式教学策略在相关数学课程中的运用,使学生的参与感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在积极参与和互动中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点,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实际应用等方式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半径为5m的圆形花坛图像,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能否计算出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该如何着手计算呢?”此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随后,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将圆形纸片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并指导学生细致观察两者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紧密合作,努力推导出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鼓励。

在自主探索和团队协作中,学生逐渐发现圆形面积与转化后的长方形面积相等,且长方形的长恰好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宽则等于圆的半径。基于这些发现,学生成功推导出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为了验证公式的准确性,教师要求学生回到最初的情境中,计算半径为5m的圆形花坛的面积。学生积极投入计算,准确得出结果:S=3.14×5?=78.5平方米。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若要计算半径为10m的圆形水池的面积,应如何操作?”学生迅速将半径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正确答案:S=3.14×10?=314平方米。

通过这一系列的互动验证和实际应用,学生对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熟练掌握圆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探索与圆相关的其他知识,如“同学们是否了解如何计算圆环的面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讨论、分享思路,共同寻找解决方案。通过合作拓展和实际应用,学生不仅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培养元认知能力,促进自我监控

培养元认知能力并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监控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教学为例。首先,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引,巧妙地引出百分数的概念,如:“同学们,在购物时你们是否留意过商品打折的标签?诸如‘打八折‘降价30%等,这些都与百分数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百分数的奥秘。”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中关于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初步领略百分数的内涵及其运算方法。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断自我设问与反思,如我是否真正理解了百分数的定义,百分数与分数之间有何异同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围绕与百分数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例如,“手机原价2000元,现打9折出售,那么现价应为多少?”“一个50人的班级中,女生占比40%,那么女生具体有多少人?”等。在集思广益、共同研究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百分数运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的理解,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再次,小组合作探究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评估自己对百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审视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并思考如何有效克服。这样的反思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不足之处,为后续学习制定更为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监控和反思总结,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如“在解决百分数问题时,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逐一攻克的?”“在百分数的学习过程中,你认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分别是什么?有何改进之策?”等。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策略选择,从而有效培养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共学的习惯是一项持久且至关重要的任务。这不仅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为他们日后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的不可或缺之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等多种方法,有效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此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引与学生的积极投入,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小数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