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燕
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作业设计是否具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从单元视角出发,提出优化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具体方案,旨在解决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问题,创新解决方案,为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一、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现状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现状调查,是从小学数学课堂的基本情况着手展开的。调查发现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体验重结果、缺质量重数量,导致小学数学单元作业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缺体验,重结果
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任务的设计上,更强调小学生对量化作业的完成情况,重点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具体情况,并在检验和评价方面围绕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展开评价,以此衡量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这种小学数学量化作业的呈现方式,导致小学生的作业学习体验感并不理想。
(二)缺质量,重数量
作业设计的核心是通过单元作业的形式丰富作业内容,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持续推进和展开,以此保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但从当前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安排看,侧重点聚焦到作业数量上,缺乏对作业质量的关注,大部分教师追求数量上的作业量增加,缺乏对其更深刻内容的挖掘和释放。
二、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优势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深入,以量化作业为主要作业形式的教学内容得到更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和影响。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全新的作業形态的引入和设计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效果显著,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全面发展。
(一)有利于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优化与设计使传统的作业形态得到更新,表现为作业侧重点聚焦到体验层面和质量层面,并非单纯地以量取胜。这一类的作业呈现更为生动和立体,充分调动起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能够在单元作业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对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从“双减”政策对作业提出的具体要求出发,不断探索非量化作业项目的设计,引入基础型、实践型、拓展型等作业项目。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接触新思想、新理念,对数学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制定全新的作业方案,让具体的作业细节得以落实。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表示,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教师要聚焦以上素养,在单元作业设计中体现这一点。在单元作业的设计与优化中,为小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数学学习场景和学习空间,充分调动和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原则
从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现状调查中发现,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难题,单元作业的设计价值已经得到充分肯定,教师要进一步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情况做好单元作业的设计与优化,明确单元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新课标强调一切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实践还是数学作业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到学生主体价值的释放和挖掘。在小学数学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强调根据小学生的自主意愿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优质作品,使小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作业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作业的难度,使小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提升学习体验感。
(二)系统性原则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作业能够辅助教学内容的展开,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高效地完成数学作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系统性原则指的是在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关注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保证作业与课程的紧密连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衔接框架。
单元作业的目标要保持系统性,为学生安排作业任务单,明确这项作业要达到的水平和效果,为后续的学习明确方向。在作业设计理念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课后作业形式,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三)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很容易被趣味化的内容所吸引,枯燥的作业表现形式对提升小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要坚持从趣味性的原则着手,为小学生设置富有新意、趣味性强的课后作业,使小学生在面对作业时的主动性更强,喜欢上数学,并从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在设计单元作业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趣味性的原则,即作业设计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作业中融入趣味性的元素,开发“兴趣点”,以这样的方式为提升小学生的作业体验感服务。
(四)科学性原则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还需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即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以新课标为导向,设计合理、符合学生认知基础的课后作业。了解小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综合素养发展情况,科学设计单元作业的时间和总量,使作业能够凸显出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这样的方式提升单元作业的有效性。
四、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实践要围绕以上原则有序推进和展开,明确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方向,优化作业形式,改革作业评价方法,最终为小学生带来优质的学习体验。
(一)明确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方向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方向的明确关系到后续作业的实施效果,在进行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内容。
首先,在设计单元作业前,教师要对现阶段小学生对单元作业的看法进行调查,明确其单元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查方式采取过程调查和终结调查相结合的模式,以真实地了解小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以此为参考依据对教材单元内容进行分析,精选作业项目和内容,利用作业培养小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小学生逐步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其次,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方向要定位到学生身上。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内容为例,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明确两个方向:一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材料,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与实践,理解圆柱、圆锥的表征,并将三维建模、平面建模和立体建模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二是让学生通过作业实践,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
最后,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要以体验为根本。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到教材中的单元内容,根据单元侧重点明确作业设计内容,并且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作业体验感,据此作出内容的调整与优化,让作业设计更具吸引力。
(二)优化小学数学单元作业形式内容
单元作业设计强调围绕教材单元内容进行,发挥作业的辅助功能,共同致力于小学生数学学习体验感的增强。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的持续优化,旨在打造基础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实践性作业以及整理型作业。
1.基础型作业。
小学数学基础型作业是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作业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全体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基础型作业的设计紧密围绕单元教学内容展开,并基于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进行作业设计。
作业示例:
作业一:已经知道圆柱、圆锥的底部半径和高,如何计算圆柱、圆锥的容积呢?请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
作业二:一张底是8cm,高是5cm的平行四边形卡纸可以围成一个圆柱体吗?如果可以围成一个圆柱体,那么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此类作业是一种传统的作业设计的形式,围绕《圆柱与圆锥》单元的计算展开,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关联,锻炼小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2.拓展型作业。
基础型作业围绕的重点是课堂上的单元教学内容,作业设计是按照教学内容展开,拓展型作业的设计则在基础型作业的基础之上设置和安排一些需要发散思维的作业,由现有知识点延伸到更多知识层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小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拓展型的作业项目,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充分,能够学会举一反三,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作业示例:
作业一:现有水管、烟囱、鱼缸和笔筒等,想求得这些物品的面积需要计算哪几个面?
作业二:将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cm、5cm、7cm的长方体木块切割成最大的圆柱或者是圆锥体,切割之后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是多少?
这类拓展型作业是基于单元知识点而设计的作业形式,与传统的求解计算的方式不同,具有一定的可探究性,并且围绕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能够拉近小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除了依据求解公式来计算的方式外,学生还可以采取实操的方式作进一步验证,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求解方法。
3.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的作业是以实践内容为核心,重点关注对数学单元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延展,强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体验感在实践中得到增强。
作业示例:
作业一:量一量。发现生活场景中的圆柱物体,并利用尺子测量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作业二:做一做。找一张卡纸,尺寸自选,制作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分别计算出体积。
作业三:测一测。利用生活场景中的圆柱体,测一测不规则形状的物品,计算体积,详细描写出操作步骤,得出计算结果。
实践型作业是对传统作业的延伸,相较于传统的作业形式,实践型作业的设计是以体验式的内容为主,采取量一量、做一做、测一测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延伸到家庭场景中,使小学生可以在生活场景中去了解和接触数学知识点。家长也可以配合学生的作业实践,发挥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4.整理型作业。
整理型作业是小學数学单元作业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以复习单元知识内容为主的作业形式,以作业形式的创新提高其复习主动性。整理型作业强调数学内容考核的整体性与全面性,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对单元基本框架有一定的了解,提升归纳能力和整理能力。
作业示例:
在《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后设置作业项目,回顾和整理单元知识点,根据重点、难点、主要概念、公式以及推导过程等,利用简洁的方式呈现内容,列举出典型问题,并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点。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是电子形式或者手绘形式,能清晰地呈现单元重点即可。
整理型作业是对本单元学习全过程的总结和整理,相较于单纯的作业呈现方式,其更具全面性和系统性,能够全面考查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思维导图的方式对小学生的思维创新力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尊重学生的水平差异。这种整体型的作业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就可能出现的薄弱之处进行集中总结,使学生可以贯穿知识点。
(三)改革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评价方法
立足小学数学的单元重点优化作业设计内容,已然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作为一种全新的作业呈现方式,单元作业的设计实践不容小觑。在完成前期的明确设计方向后就进入设计形式的创新选择上,围绕基础型、拓展型、实践型以及整理型的作业形式为小学生提供新的作业形态。为了了解单元作业的设计效果,教师还要对传统的作业评价方法进行优化。
首先,设计单元作业完成评价表。教师根据当前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设计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评价表。评价项目围绕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两方面展开,评价内容从思考习惯、计算习惯、作业布局书写、使用错题集、基础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着手,建立高中低三个评价标准,并在各个评价细节上引入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内容,保证评价过程的全面性。
其次,整理评价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在单元作业的设计和实施后,小学生的反馈能直接影响后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得出的评价表整理评价结果,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就可能出现和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细化,积极与小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调整作业设计形式,让学生的体验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吃透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做出内容上的调整与优化。在本次的实践中提出的基础型、实践型、拓展型以及整理型作业项目,为小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调动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了“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